【摘 要】陶渊明一生就如同茶、酒、白开水:青年时如酒般浓烈,做官时如茶般沉浮,隐居后如水般淡泊。陶渊明一生展示了丰富的个性侧面和人性魅力。
【关键词】陶渊明 个性侧面 人性魅力
陶渊明以他那篇政治宣言书——《归去来兮辞》向官场彻底告了别。回顾陶渊明的一生,我觉得他的这一生就如同茶、酒、白开水。
一、青年时如酒般浓烈的陶渊明
论酒,其乃性情之物。凡夫俗子、文人雅士、王侯将相、香阁淑女乃至青楼歌伎、刑场囚徒,都可与酒同欢同愁、同醉同忧。说到酒,似乎都与豪勇分不开。你看,武林豪杰们以酒会友,把盏言谈间豪情万丈,这也许只是匹夫之勇。边塞将士们借酒壮威,痛饮劝勉时豪迈激烈。“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葡萄酒倒入夜光杯中,颜色如血,定使人想起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酒杯中凸显出中华男儿的血气方刚与报国壮志。
年轻时的陶渊明“猛志逸四海”,不正是这方刚血气和豪情壮志的体现?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之家。父母早逝,受曾祖陶侃积极进取、潜心做官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因而早年立下“大济苍生”的宏愿,渴望进步、渴望干一番事业是他的初衷。这份愿望如酒般浓烈,促使他29岁开始做了官。
可以想象,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多么渴望也能像曾祖那样官至大司马,以实现他“达则兼济天下”的宏伟理想。但我认为陶渊明的这种理想也仅仅只是受到他曾祖的影响。以他本人,他其实不适合做一个政治家或是政客。因为他少有高趣,心性高洁,“人物性格决定人物命运”。再加上他在青少年时还深深受到他的外祖父孟嘉崇尚恬淡自然的道家思想影响,因而在他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正因为如此,便有了官场中的另一个陶渊明。
二、做官时如茶般沉浮的陶渊明
论茶,与酒相比,就清雅平淡多了。有人说:茶永远是智慧者的饮料。也有人说:吃茶是品格的表现,是情操的表现,是在浑浊世事中清醒的表现。且看《红楼梦》中妙玉的解茶:“一杯为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是饮牛饮骡了。”茶真是与俗绝缘,非远离尘嚣、超凡脱俗之辈难入其流。这是说吃茶。再看那茶叶,贮肥腴于干瘦,藏嫩绿于黑黝,纳清秀于枯槁,蓄血泪于叶脉。茶叶的形成是磨砺的积淀,在烈日下开花,在暴雨中成长,在火焰下焙制,在滚烫的开水中升华自己,将浸渍在茶叶血液里的清香散发出来,芳香四溢。茶叶受磨砺愈深其芳香就愈烈,犹如处患难之境的强人。这就是茶有让他物永远无法企及的高雅脱俗之处。
回想我们的陶渊明,经过年轻时一番积极的进取,如茶的形成——磨砺积淀后,终于在他29岁时做上了官,不过都是些祭酒、参军、县令等一类小官。上面说了,高雅脱俗的茶永远是智慧者的饮料,那么如茶般的陶渊明想必也不应该只做个祭酒、参军、县令等一类的小官。但无奈的是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对他十分不利。当时,反动的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点,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于庶族寒门的人则遭到无理的压抑。陶渊明的曾祖陶侃虽以军功取得晋朝的高官,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在当时已被讥骂为“小人”和“溪狗”。到陶渊明时代,连这样的家世也没落了,他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因此他几次做官都只是小官。不仅济世的抱负无法施展,而且还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于是,在当时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早年便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思想的陶渊明(也可以说是受他外祖孟嘉崇尚恬淡自然的思想影响),便有了这样的吟哦:“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当他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恋这种生活:“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所以,这十多年里,儒道思想的矛盾性,让他一直“心处两端”,一方面想“济苍生”,另一方面又想洁身守志,始终处于尴尬境地,欲仕不满,欲出不甘,从而过着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如茶般沉浮的非官非农的生活。
39岁那年,陶渊明的思想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可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他又作过镇军、参军,因为“躬耕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田的道路。
三、隐居后如水般淡泊的陶渊明
亘古及今,文人志士们为茶与酒留下了许多名言佳句,惟独没有水的,可能是水过于平淡无味了,激不起文豪们的诗性。是的,一杯白开水,淡而清,纯而洁,无香无甜,无苦无涩,与淡泊的人生恰有相通之处。诸葛亮在《戒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只有处在清淡中才可以将世间万物视如过眼云烟。晚年的陶渊明正是这样一位淡泊明志之人。
在陶渊明归田后的二十多年中,以镇压孙恩起义和桓玄叛乱而起家的刘裕独揽了东晋的军政大权,又在北伐南燕后秦中壮大了声势,终于代晋称帝。但是门阀士族的势力依然存在,黑暗腐败的社会并未改变。看惯了战乱、篡夺、阴谋、危机的陶渊明,为了避祸,就决心不再出仕。晋末征他为著作佐郎,辞不就。宋元嘉时,他“偃卧瘠馁有日”,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仕,他也拒绝了。道济赠给他粱肉,他“挥而去之”,表现了他与统治阶级决裂的坚决态度。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这时儒家的“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的地位。从他放弃了实现济苍生的理想来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
但从他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正因为他把壮志埋藏在心里,所以一直没有忘却现实,常常流露出对腐朽的现实的不满和壮志不得施展的焦灼和悲愤。同时,道家思想对他也有很大的影响。他吸收了道家思想中的朴素唯物论成分,认为万物都是按照自然规律而生灭变化,否定道教的长生永世之说和佛教的神不灭的思想,这是他的进步的方面。但他由此出发而采取的“委运乘化”的人生态度,却是具有消极作用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说明他处在极端不合理的现实中,想用这种态度消除思想矛盾,完全超脱于现实之外。于是他冲破封建社会和儒家思想鄙视劳动的剥削阶级意识,坚决地走上了躬耕自给的道路。这样他的思想就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比如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农民共同劳动、平等交往,与农民建立亲切的情感等等,培植了倾向于平等的思想。他本来认为劳动可以自养,但他的生活却和一般农民一样不断地走下坡路,经常受到饥寒的威胁甚至有时不得不出去乞讨。这样的现实推动诗人提出了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桃花源的社会理想,同时创作了一大批以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田园诗作。它们既体现了诗人对不合理的封建社会的抗议精神,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远去尘埃、永葆孤高的态度,还流露出诗人悠然自得、恬静淡泊的闲适心境。
晚年的陶渊明,淡化了早年逸四海之猛志,决裂了中年时官时隐的矛盾,一切从零开始,在清而淡中酝酿,在纯而洁中升华,不浮不沉,如乘野鹤,似驾轻云,悠哉快哉!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丰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