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9期 ID: 137558

[ 王华清 文选 ]   

谈谈小型研究性学习在小说鉴赏中的运用

◇ 王华清

  【摘 要】漫无目的的浏览、囫囵吞枣的理解,严重影响了学生小说鉴赏的质量。为了引导学生试着真正关注小说,从而走进作品的内核,可以尝试从小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切实提高学生小说鉴赏的能力,改变小说教学不尽如人意的状况。
  【关键词】小说教学 小说鉴赏 研究性学习
  
  如何指导学生鉴赏小说,的确是一个难题。基于此,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以下几个步骤的小型研究性学习,以期能切实提高小说阅读的质量。
  一、斟词酌句,尽得风流
  这里说的就是注意“炼字”的问题。古人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向我们形象描述了写作者“炼字”的专注与艰辛。正因为有了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砖石般坚实的叠累,文章大厦才能巍然屹立。解读文本,自然不应漠视这些元素。对此,王荣生教授明确指出,把注意力放在语言表达意味、意义、意思上的,才是真正的文学阅读。阅读,就是要求学生能放出眼光,不放过表情达意的任何一个词语,并由此“登堂入室”,探究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比如同样一个“踱”字,放在比较法的显微镜下一看,各路人物立马现形,他们不同的个性特质、心理状态也就如在眼前。阿Q是在酒店要关门时才“踱”回土谷祠去的,因为假洋鬼子扬起的哭丧棒吓破了他投降革命党的美梦,只得借酒消愁,缓步而去,失落感、不满情绪显而易见,而又与当初幻想革命时的“飞”回土谷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鲁四老爷是个“事理通达心气平和”的老监生,在祥林嫂被夫家抢走、闹得沸反盈天之际,他只好撕下面子,亲自“踱”出门寻找,但步伐却是缓慢的,步法依旧是方正的,既显示了他的身份又遮掩了他的狼狈,一举两得,人物的虚伪本性也无处可藏。
  以上说的是一种情况,即:实实在在的、普普通通的语言,传递的恰恰是最最丰富的内容,不容忽视。还有一种情况,更容易被学生忽略,就是小说中时会出现一些模糊语言,它们常常“犹抱琵琶半遮面”。其实,模糊语言是文学创作中为了克服语言的局限性所采用的一种艺术技巧和手法,它使所述内容呈现开放的未完成的状态,使作品在有限的篇幅中表现无限的内容,以便欣赏者在想象的世界和可延伸的链条中去补充、咀嚼、回味,从而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比如当人物感情过于激动时,语言往往显得无力,于是就干脆缄口不言了,或者欲言又止。例如,鲁四老爷面对祥林嫂被抢之后说的颇含深意的两句“可恶!然而……”,只要让学生试着补出未竟之言,人物本性显露无遗。当然,通过比较,也会发现说透和模糊之间在表达方面的高下优劣。
  更有意思的是,小说中一些非语言因素,即标点符号,也要有时也不仅仅使句意的表达更加简练或完美,还能使语句产生更丰富、更深刻的含义。典型的例子当是《荷花淀》,据说作家孙犁曾为一个逗号跑去印刷厂与人理论,因为他们将“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印成“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孙犁的理由很充分:误印之后,更加突出了“家里怎么办”的担忧,与水生嫂明事理、识大体、坚强的个性有出入,而原句既有人之常情的体现,更是明理体贴的标志。一个标点,两种意思。看来,文本解读中,标点切不可等闲视之。
  总之,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不放过任何一个词语,哪怕一个简简单单的符号,也要仔细揣摩它们被安放此处的深刻用意。这样,习惯一旦养成,文本解读才会渐渐脱离囫囵吞枣的尴尬与无奈。
  二、有你,所以更精彩
  传统戏曲中有一类被称为“旗、锣、伞、报”的小角色,他们在舞台上匆匆过场,挨不上几句台词,也没有多少动作,但他们却常常起着连缀情节、衬托主角的作用,因而,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物。小说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我们常称他们为次要人物。他们,同样凝聚着作者的心血,有时更是作者匠心独运的体现,因而,也不可等闲视之。大体说来,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种:
  1.反映时代特征。一个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伦理观念等,都能反映整个时代的特征。关注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个次要人物,常常可以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项链》中,我们往往比较关注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认为正是性格的弱点,或者人性的劣根性毁了她的青春年华甚至一生。殊不知,她的虚荣,有很大一部分也是被逼的,因为,当时整个社会看待妇女的眼光,离不开“美貌”“聪明”之类的,为了迎合男性世界的审美观,妇女们只有退而“求诸己”,尽量让自己艳丽起来、动人起来,以吸引更多的眼球。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请出一个次要人物——佛来斯节夫人。众所周知,她很富有,是上流社会的一枝花,可纵然是这样一位社交场合的天之骄女,不也藏有假项链吗?试想,常常抛头露面,必须添置各式行头,而最富有也是满足不了人们挑剔、尖刻的目光的,因而,弄几样赝品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此,佛来斯节夫人就不仅是个陪衬品,只是帮助玛蒂尔德完成“借——丢——还”项链的过程,而是整个时代背景的形象代言人了。谁还敢小瞧她?
  2.衬托主要人物。一篇小说如果光有主要人物,即使作者怎样用力,也难逃单调、单薄之嫌。有了次要人物的陪衬,主要人物才能产生“烘月托云”或“黑白分明”的艺术效果。比如,契诃夫就让科瓦连科姐弟俩的思想开放、热情开朗来反衬别里科夫的胆小保守、封闭反动。鲁迅先生连小小的狱卒红眼睛阿义都不放过,让他充当夏瑜宣传革命的听众,并以他的拳脚相向成就夏瑜作为革命者的凛然风范。同样,巴尔扎克为了更加漫画式地将吝啬鬼的形象植入读者的大脑,让总共才说了两句台词的女佣拿侬面对葛朗台抢夺梳妆匣的闹剧时,恰到好处地嚷了最最重要的一句:“先生,你一生一世总得讲一次理吧!”
  当然,次要人物有时还可作为整个故事的目击者,起着串联线索的作用,如《祝福》中的“我”的形象就是。
  “红花还需绿叶配”,有了这些小角色的对比、烘托,主角的形象才得以更加丰满、鲜明,才会赢得“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赞叹。注意到了这一点,学生就不会忽视小说中那些看似多余的“多余人”了,这对于养成他们精读细思的良好阅读习惯是不无好处的。
  三、让思维之鸟留下飞翔的痕迹
  学生解读文本,探寻其中的奥秘,好比鸟儿飞入密林,吮吸自然的气息。在这过程中,一段碎脚印,一阵喧闹声,都是它们留下的飞翔的痕迹。那么,学生呢?怎样才能将各自的思考固化下来?笔者认为:写写评点,或称“语言小札”,将瞬间的思维成果记录下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评点呢?
  首先,要让他们了解评点的方式和内容。“评点”也即圈点并批评。“圈点”指在需要评论的地方做些记号,“批评”指对所读内容作一番评论。内容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也可以是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用极简练的文字说透文句的精妙之处。
  其次,要让他们知道,“玩味语言”是重中之重,而玩味语言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比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一句,如果你只把它作为一种称呼一带而过,难免领会不了作者的用心,因为此时该叫她“贺六嫂”或“老六嫂”才对。对一个寡妇称呼的坚持,不正折射出鲁镇众生灵魂的一面?另外,玩味语言还得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作支撑,因为文本本身就是生活的直射或折射,是生活现象的本质反映。比如,人在受某种情绪极端压迫之后,会以一种常人难以忍受的自言自语、唠里唠叨来无目的地宣泄。懂得这一点,也就懂得了祥林嫂在两次丧夫、痛失儿子之后变得异乎寻常的“多话”的原因。“我真傻,真的”是她用来排遣悲痛、表现自责的必然话语,除此,别无二法。
  然后,就是引导学生动手评点了。此时可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让他们先从范例中获得启示,然后举一反三。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鲁迅先生大力赞叹一个“紧”字,说它富有“神韵”,这便成了为人熟知的语言运用的范例。受此影响,学生也对很简单也很紧要的“剜”字作了一番评点:作者在表现林冲怒杀仇人时,“剜”字用得很妙,它不仅让蓄积在他心头的深仇大恨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喷发,更“剜”去了他对官府、对个人前途抱有的幻想。再如,评点“一簇人家”的“簇”字:说明这里并不是一个村庄,有许多屋舍,而是丛聚着几间房舍,与下文提到的酒店为邻;这里含有林冲看不大清的意思,一则风雪漫天,影响了他的视线,二则覆盖着雪,景物也模糊了;一个“簇”字,写出了林冲刺字发配举目无亲的凄凉之感。

谈谈小型研究性学习在小说鉴赏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