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是做好教学设计,新课程阅读教学内容大幅增加,要提高课堂效率,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应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本文主要从设计与运用“一发”的基本规律,获得“一发”的角度,以及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三类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教学设计 角度 关系
新的语文课程,阅读教学的内容大幅增加,教学时间却相对压缩,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我们课改实验区教师必须冷静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是做好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应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何谓“一发”和“全身”?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语,出自清人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感触》:“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就我们的语文教学而言,所谓“一发”,就是教学设计中的核心问题,是指教学的出发点又是终结点,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所谓“全身”,就是课文整体,是课堂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解决的基本问题。
与课堂教学中的一般“问题”相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设计有着鲜明的特点:
1.“一发”,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心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的结果,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它对于简约教学头绪、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
2.“一发”而牵引出来的几个重要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发”,其出现的先后是科学有序的,它们各自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3.“一发”式的教学设计,能让语文课堂巧生疑点,有效实施合作、探究学习,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质疑探究精神。
二、如何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设计与运用“一发”的基本规律
1.立足单元教学整体,各个击破。新课程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大多从文学体裁的角度设置,为此,我们的教学设计应立足单元教学整体,每篇课文应侧重一个或几个教学点来设计教学。
2.教学设计要有利于课堂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教师的主导,更多的应体现在引导与指导上。
3.要深入思考各个活动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用自然的过渡,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
4.课堂教学过程要做到张弛有度,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获得“一发”的角度
1.从标题入手
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标题精彩纷呈,或意蕴深厚,或点睛之笔,或新颖独到。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各个角度对标题进行审视、分析、探究题目与内容的关系。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题目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分析,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领略文章的精美之处。如教学《祝福》一课时,就可抓住文章标题设问:“文中所说的祝福指的是什么意思?文章以《祝福》为题有什么用意(或好处)?”进而抓住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主题的特点引导学生:“祥林嫂一生的悲剧命运是如何造成的?”“小说中的祥林嫂面对自己的悲惨命运,她是否曾抗争过?”通过这样的几个核心问题,文章阅读的关键点就自然浮出水面。
2.从文眼入手
所谓文眼就是“文中藏眼”。清人刘熙载有个生动形象的说法,叫做“眼乃神光所聚”,就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也是作品外景内情的交融点,它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钥匙。确定一篇文章的文眼,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1)从课题找到文眼。(2)从文章的中心句找文眼。(3)从重复出现的句子中找到文眼。(4)从文章的矛盾处找文眼。
3.从写作背景入手
阅读活动是读者与创作者的对话和交流活动,在阅读活动中,读者虽然可以在不超越“文本对象的客观规定性”的条件下赋予文本各种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诠释,但文本毕竟是创作者的精神产品,创作者永远是文本最有权威的诠释者。所以,要使双方的交流对话能够处于平等地位,读者就必须要尽量多地掌握文章背景资料,尽量多地了解创作者的经历、思想和创作风格。通过对创作者“现实和文本一致性”的寻觅,通过与创作者平等有效的对话来确定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如教学《杜甫诗三首》时,由于这三首诗都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教师可先指出杜甫晚年诗歌的风格特点: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然后引导学生:“他的这种风格在这三首诗中是如何展现的呢?”抓住这一核心问题,一方面让学生明确了杜甫晚年诗歌的基本风格,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对诗歌原有的鉴赏方法下,去赏析杜甫的诗歌。
4.从人物入手
这一方法比较适合于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由于小说的这一章节是通过黛玉的眼、耳、心去介绍贾府环境及其上上下下的人物,因此,教师宜抓住这一关键,引导学生:“小说通过黛玉的眼,让我们感受到贾府环境有什么特点,生活现状如何,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人又各自呈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通过这一问题,既让学生明确了课文的中心内容,又引领学生走进对小说鉴赏分析的世界。
5.从文章的结构入手
每种文体自有其固有的结构特点。从结构入手去探寻文章的“一发”,这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如教学《老人与海》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写老人与鲨鱼的哪几次搏斗经历?通过这一系列的搏斗,我们看到的是个什么样的桑地亚哥?”
6.从文章的思想入手
每一篇文章,都蕴涵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这些蕴涵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有待于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如教学《过秦论》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进行设计的:文章标题就告诉我们,贾谊要通过这篇文章来论述秦朝的过错(失),那么秦朝的过在哪儿?学生在说出答案的同时,我又问“秦朝不施仁义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看来,怎样理解仁义一词?”
7.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入手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适时让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如在教学《过秦论》一课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贾谊所谓的过,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个王朝覆亡的教训还有哪些?”
三、要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设计,应处理好三种关系
教学设计要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注意处理好三类关系。
1.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一个好的突破口不是挂一漏万,孤立地去突出某一点,而必须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2.主要与次要的关系。一篇文章,要讲的东西很多,如果我们企图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讲透,结果什么也讲不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设计,其实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关键要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剔除枝干,以保证教学过程及内容的条理清晰。
3.教与学的关系。突破口的选择和设计需要创新。但不是越新奇越好,前提是必须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作者单位: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