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3期 ID: 420945

  

汉语对英语口语教学的负迁移及其应对机制

◇ 陈玲?何剑利

  摘要:对于目的语英语的学习尤其是口语的习得,母语汉语的负迁移不可避免。本文着重分析了汉语负迁移于英语口语交流的表现,深入分析汉语负迁移于英语口语教学的根本原因以及提出较为有针对性的应对汉语负迁移的有效路径,分别从构建科学的语言体系、熟练掌握语法规则、型构二语思维技能这三面着手之,以突破英语口语教学之瓶颈,提高英语口语教学质量,最终促进英语口语交流能力的切实提高。
  关键词:汉语 英语 母语 目的语 负迁移
  引言
  学习主体已掌握的语言知识体系(通常是母语)会影响对其他语言知识的学习,这在语言学上称之为“迁移”。[1]迁移通常包括正迁移,即基于母语和目的语存有共同之处,因而母语的学习促进目的语的学习;另一种则是负迁移,也成为“母语的干扰”,即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规则、形式的系统差异而导致母语干扰了目的语的学习成效。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母语的迁移现象。鉴于口语交际这一特点,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当中,其受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较为明显。在进行实际的英语口语交流时,学生常常要先将英语的思维转换为汉语的思维,逐词逐句地翻译,故而造成“转译”的语句存在大量的中式英语。从现有学界对于母语迁移的研究看,着墨于汉语正迁移的文章较多,而对于汉语负迁移的探讨则鲜少有显性成果,汉语对于口语教学的负迁移研究则更是尚付阙如。本文拟将探讨汉语对于口语教学的负迁移表现,进而剖析其内在原因,以此试图挖掘完善汉语负迁移于英语口语教学的应对机制。
  一、汉语对英语口语教学负迁移的表现形式
  (一)发音方面
  学生在学习目的语英语中首先遇到的拦路虎就是英语发音问题。发音不但影响其表达效果,还主要与其听力水平有高度的正相关性。根深蒂固的母语发音习惯较为明显地负迁移于英语的语音学习。英语与汉语分别属于各异的语系,汉语的基本组成单位是音节、词,属于一种声调语言。而英语的基本组成单位却是短语、小句,属于一种声调语言。[2]母语中有四种音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英语没有相应的音调,而以语调、重音来传递不同感情色彩或感情态度。这恰好正是学生最难以把握的。对于多音节组成的英语单词,学生对其发音则更为吃力。此外,英语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英语单词时,往往采取带读、学生跟读这一方法,这种方法也极易导致学生在跟读英语单词时发生严重的拖音现象,不容易区分英语单词中的长短音,加重了学生的发音困难。
  (二)表达习惯方面
  母语负迁移英语口语教学还表现在表达习惯上。大部分学生在口语表述前如若其还有准备时间,往往会采取以下步骤:将英语翻译为汉语的关键词,并将其写在纸上,然后根据纸上的关键词翻译出对应的英语。如果其没有时间可以准备,这个过程也会在其脑海中完成。学生所翻译的英语其实是一种汉语的思维习惯所构建的英语口语表达,或者说是下意识地导致了汉语的负迁移。例如,学生常常以“人”作为主语,其使用第一人称的概率特别大,甚至有时候也把“物”当主语。这主要根源于母语的心理活动模式是一种主体指向思维,对于人称主语的使用频率较高。而英语的心理活动模式则是一种课题指向思维(也称为物称思维),较少使用人称主语。正是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中常常以“I”作为句子的开头。此外,英语注重时态,汉语却没有时态变化这一说。学生在英语口语交流中,一个最常见、最基本的语法错误就是时态上的错误。最后,几乎每个学生都容易犯的英语口语表述错误是,其回答反义疑问句之时都会本能地回答“Yes”。这些都是母语负迁移造成的英语口语交流障碍。
  二、汉语对英语口语教学负迁移的原因探析
  汉语负迁移于英语口语教学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是文化背景及习俗的差异所导致,故而影响了英语口语交际的顺畅开展。语言作为文化的关键组成要件及载体,语言学习主体在口语交流中鉴于不熟悉母语和目的语两门语言之间背后的问候差异进而影响目的语的口语交流。刻板地采取汉语的文化风俗及其价值判断展开对话,可能不利于目的语交流的顺利进行。
  其次,是语音之间的差异所导致。汉语作为非形态语的代表,而英语却是形态语的代表,两者虽然都是人类的语音系统,但却互相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出各异的语音特点,故而导致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产生汉语负迁移,干扰英语口语交流。如汉语重视字正腔圆,突出多种音调。而英语则更为关注重音,对于语调则较少要求。正是两者语音存在的较大差别加之根深蒂固的汉语听感及其发音习惯,导致难以形成标准的英语语音。
  再次,是语法语用的疏漏错误导致母语负迁移现象严重。在英语的口语交流中,经常会发生语法语用疏漏或语法语用错误的现象。如学生常常忘记第三人称单数作为主语时,谓语应做相应变化,而在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等的使用上也经常容易发生错误。
  三、汉语对英语口语教学负迁移的应对机制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动地位,其偏向于传授语法知识,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较少有练习口语的机会,其口语交流能力往往无法得到提高。鉴于上述母语负迁移于英语的口语交流,笔者认为,完善汉语负迁移于英语口语教学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科学的语言体系
  英汉这两门语言存在着较大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习得。[3]学生在学习目的语之时,通常会本能地借助母语的已有知识来建构目的语的学习体系。这一过程就是在反复地犯错、改错的过程中型构起来的。教师及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多忽略了英汉两门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导致学生在口语交流中经常受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影响。对此,教师应有区别处理学生的口语表达错误。语言的本质在于教育。若对语言之间的理解交流不造成影响,或是某种不经意的小错误,则可视而不见,无需对之纠正。而对于妨碍正常交流的,教师则要直接指出来并给出正确的答案,以确保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二)熟练掌握语法规则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最关键的在于学生对于课堂所学词句、语法规则的掌握程度,换言之,其是否理解、吸收其课堂所学直接关乎其是否能准确无误地表达其思想。事实上,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在于量而在于其质。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学习英语若干年,也背诵了不少的单词,却不能使得他们在实际的口语交流中信手拈来,或游刃有余地表达。其在口语表达中仍然是捉襟见肘,羞于不知如何流利地表达。其实,英语的口语表达最终取决于学生对常见英语词汇的熟悉程度,而非其所真正具备的词汇量。不少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对英语的常见词汇熟悉程度不够,掌握不足,而非其词汇量不充分。只要其对英语的常见词汇较为熟悉,在多次反复使用后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其自然而然可以信手拈来而游刃有余。有鉴于此,英语教师在日常的口语教学中,应关注英语口语能力区别于其他的语言能力的地方,将其授课重点置于对英语常见词汇、英语常见句型的讲授,而不是刻板地追求提高学生的词汇量。通过课堂多加创造机会给与学生反复训练使用这些英语常见词汇及常见句型,明晰其具体使用规则,增强学生对之使用的熟练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减少交流中的常见错误,尽可能避免汉语负迁移现象的发生。英语是靠演练出来,而非背出来的。对于学生本人而言,要善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自身学习效率,寻找正确方法纠正其常见语言表达问题,才能避免该类错误的重犯。
  (三)型构二语思维技能
  目的语的学习者无论其言语能力有多高低, 都必然或多或少地受到其母语思维的困扰。为了有效降低母语的困扰, 促使学生在英语口语交流中能顺畅进行,构建二语思维技能是尤为必要的。故而英语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及时比对英汉词汇之间的差异,使得学生得以了解英汉之间所存在的不同。其次,教师应关注收集学生在实际的口语交流中最常见的表达错误,对其及时指出以及给与正确的表达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印象,避免下次重犯相同错误,又可以对这些较为典型的表达语误进行针对性解决。[4]学生在实际的英语口语交际中常常通过汉语思维再转换为英语表达,这种做法在学习目的语的初期有利于学生尽快熟悉语言规则。但伴随其目的语语言体系的逐渐构建,如若再机械使用这种做法会阻碍其目的语学习的进一步提高,影响其口语能力的深入发展。故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目的语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构建相应的思维方式,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水平和发展其表达能力。
  结语
  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尤其是培养其口语能力的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现象不可避免。本文着重分析了汉语负迁移于英语口语交流的表现,深入分析汉语负迁移于英语口语教学的根本原因以及提出较为有针对性的应对汉语负迁移的有效路径,分别从构建科学的语言体系、熟练掌握语法规则、型构二语思维技能这三面着手,以突破英语口语教学之瓶颈,提高英语口语教学的质量,最终促进英语口语交流能力的切实提高。语
  参考文献
  [1]游巧荣.汉语在大学生英语口语中的负迁移影响[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03).
  [2]邓育丹.英语语音学习中汉语的负迁移及其应对策略[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5).
  [3]焦红卫,高培新.语言迁移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02).
  [4]刘畅,刘芳.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育,2013(00).

汉语对英语口语教学的负迁移及其应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