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3期 ID: 420896

  

略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习得

◇ 覃俏丽

  摘要:留学生课堂内外文化习得环境的构建非常重要,对外汉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文化及跨文化意识,在教学方式上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习得环境,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的教学模式如情境的创设,合作学习等是营造课堂文化习得环境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来华留学生 文化习得
  引言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也要重视文化教学,这已经是对外汉语教学界不争的共识。在文化习得的过程中,除了习得的内容、层次、难度等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学习者的习得进程。首先,由于受母语文化系统的影响,学习者在习得目的语文化时会有母语文化的迁移,其习得过程也是一个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过程。其次,学习者的习得受自身对目的语和目的与文化的动机、态度、情感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对其文化习得影响的程度也不同。第三,学习者的文化习得还受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环境、交际活动都会影响到学习者的文化习得。来华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每日的课堂学习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作为教师,如果能把握文化习得的特点,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式的引导,营造出适合文化习得的课堂环境,创造文化习得的机会,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文化习得。
  一、建立文化及跨文化意识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教学也离不开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帮助学生建立文化意识,以提高其文化习得的主动性、敏感性。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揭示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如词语的文化含义,语用规则背后的思维方式等,使学生不断意识到掌握汉语不仅仅是掌握汉语的语言符号及其结构规律本身,还要掌握汉文化,促使他们对汉文化的关注,使他们对汉文化的习得更具有方向性、主动性。
  除了文化意识,留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建立也很重要。跨文化意识是学者Robert G.Hanvey(1979)提出的理论,指的是理解和承认跨文化差异的能力。[1]在跨文化意识的建立过程中,文化定势、偏见、民族中心主义是常见障碍,产生这些障碍的根源在于人们对母语文化之外的文化不甚了解,不能理性客观地看待彼此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在文化对比中呈现,可以有很多途径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意识,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度进行蕴含在语言现象之中的文化因素的文化对比,让学生对文化的多样性有深刻认识,理解和承认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进而理性看待彼此的文化差异。来华留学生来到中国有了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基础,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善加引导,对汉文化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加以对比阐释,无疑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
  从习得的角度看,最好的习得环境是自然的目的语的社会文化环境,而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学生对语言文化的获取主要经由教师精心设计组织的课堂学习来获得,更多的是学生主动、有意识的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中习得的空间没有或很少,而是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文化习得。其中,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是比较利于学生文化习得的教学模式之一。
  建构主义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随后几十年在吸取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学习观。其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每个人却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理解世界,经验不同,对世界的理解也迥异,也就是说,人们的认知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能动过程,是人们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进一步主动地、有选择地建构事物的意义,从而形成新的知识。[2]建构主义理论对当代教育实践很有影响,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而建构主义教学观则认为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学生在接受新知识之前,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不同的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建构,教师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可以说,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其比较成熟的教学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3]
  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在接触、接受中国文化之前头脑中有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观念,使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习得的程度不同,用建构主义的观点看,就是对中国文化有不同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在情境中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学习环境的设计等,如果将这些教学思想很好地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将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文化习得。
  三、情境的创设和提供
  建构主义教学特别注重教师对情境的创设和提供,认为学生要对所学进行正确的意义建构,最好要到真实环境中去体验,因此,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几种教学法都首先要求教师提供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然后在该情境中确定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或事件,以此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进程。习得也强调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自然地获取语言和文化能力,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同样可以提供与现实基本类似的文化情境,提出主题任务,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学习和习得。
  情境可以是根据授课需要,利用多媒体或各种实物创造可视、可感、可触的物质环境,以及课堂真实交际习得的人际环境和语言环境,进行相应主题任务,在此过程中,完成语言和文化习得。例如,学习怎么在中餐馆吃饭,教师可以从提供真实的菜单,桌椅的摆放,服务员的衣饰,菜品的图片,客人的性别身份设定、用餐时间等方面创设一个模拟真实的就餐环境,学生要用所学的语言形式完成点菜就餐的任务,要完成这个语言交际任务,学生要将其自身原有的社会经历,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作为其思维活动的重要依据,在模拟真实的情境下,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最大程度地对汉文化进行了同化或顺应,不断修正自己的交际方式,在学习到在中餐馆点菜吃饭的相关语言形式的同时,对中国文化中人们入座的讲究,上菜的顺序,彼此的称谓,碗筷使用的规矩、饮茶喝酒的规矩及各种餐桌礼仪、饭桌上的各种常用套语以及各种体态语的涵义等等文化内涵也得到很好的学习和习得。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中国文化进行意义建构,这种文化习得有一个不断理解、领会、内化和吸收的自我感悟过程,更易形成其直接的背景性经验,对会话中话轮的转换起止,处理各自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中的文化信息等都能更自然地应对。教师创设情境的出发点不仅来自于汉语语言体系、语用文化的要求,还要来自于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师不仅要考虑汉语言文化本身的特点,还要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来设定课堂情境,有时还可根据需要请一些汉语志愿者来到课堂上,通过示范参与等方式,共同创设更为接近实际社会文化场景的情景,使学生虽未走出课堂,但可以在不同的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完成文化习得,不仅掌握相关语言后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常识,还掌握一些特定场合的跨文化交际技巧,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合作学习是意义建构的重要方式之一,若干学生组成学习团体,团体的思维和智慧为群体共享,整个团体共同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其中,教师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是引导者甚至是参与者,需要与学生共同探索问题;学生们则每人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知识的意义,同时在与他人协作过程中接收新信息并检验原有判断,使自身对所学知识有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和建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们不同文化观念碰撞建构的过程,也是其自身文化背景与汉文化碰撞建构的过程,给文化习得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际交流环境。
  对外汉语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中设计有效的语言学习任务,帮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协商,主要形式有课堂讨论、情景对话、角色扮演、辩论、小组讨论等,学生根据自身原有的汉文化认知图式对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进行恰当地选择来进行协商对话,根据对方反馈和教师指导来构建新的汉文化认知图式,调整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同时调整非语言交际手段, 如动作、体势、表情等传达的文化信息,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建构空间也不断拓展,文化习得也由此不断得以促进。[4]
  总之,教无定法,对外汉语教师应以汉语和汉文化的特点及自身的内涵价值为主导,结合学生的个人特质和文化背景,了解学生对汉文化信息的需求,对文化冲突、文化习得的难点等要保持一定的敏感,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探索利于文化习得的教学模式和发展路径,开展利于文化习得的课堂活动,使课堂也能成为学生重要的文化习得场所,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语
  参考文献
  [1]钟志贤.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范型[J].外国教育研究,2005(01).
  [2]闻亭,常爱军,原绍锋.国际汉语课堂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3.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
  [4]姬建国.跨文化教学意识与国际汉语师资培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6.
  【基金项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级科研项目“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下的文化习得研究”(2014XJG007)】

略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