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3期 ID: 420934

[ 陈亚芳 文选 ]   

校园流行语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论析

◇ 陈亚芳

  摘要:校园流行语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形式多样、来源广泛、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真实性。校园流行语的背后,彰显了学生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心理特征,也可进而透视校园文化气息。教育工作者应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辩证对待西方文化,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从而顺势而为发挥校园流行语的正面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校园流行语 校园文化建设
  引言
  校园流行语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鉴于此,关注并引导校园流行语的发展对大学生成长长足、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意义重大。本文拟将立足于校园流行语的特点,深入分析校园流行语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而试图找到发挥校园流行语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正面作用路径。
  一、校园流行语的基本特征
  (一)形式多样
  现代社会乃一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理念相互交融的社会,学生不再墨守成规,而表现为思想开放活跃,语言使用方式追求新奇,推陈出新地表达自身思想及情感,由而形成了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校园流行语。纵观当下的校园流行语,其使用的表达方式不仅有词语、短句,还有通过民谣、英文甚至是英汉夹杂等各种方式。[1]总体而言,校园流行语呈现形式多元、内容丰富出奇的特点。
  (二)来源广泛
  校园流行语的来源尤其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首先,是网络语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地球俨然成为“地球村”,网络文化也进驻校园成为校园文化的关键构成要件。学生通过论坛、qq、微信等方式就可以顺畅表达传递自身的思想与情感。网络的无间界使得信息的传达、交流在瞬时即可完成,也导致各异思想在网络空间的互相冲击、交融。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倾向于在日常的校园交流中使用网络流行语。其次,受大众传媒影响。除却互联网、广告、影视等媒介对学生的语言结构有直接的影响之外,还有不少学生存在疯狂追星的现象,对于这些歌星、明星的语言模仿构成了校园流行语的另一大组成部分。[2]最后,是校园生活本身。面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对于人才需求模式的调整,学生不仅课内学习任务繁重,还要面临多门考试、升学、找工作的压力。故而衍生出另一种类型的校园流行语。这类校园流行语主要体现学生日常较为关心的,如考研、考证、公务员、就业等等,成为校园文化另一种常见现象,皆是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学生群体普遍的心理压力。
  (三)趣味性和一定的知识性
  校园流行语多数都是为了调节枯燥刻板的校园生活,给学习、同学间的交往增添些许活力而产生,因而其往往带有趣味性特征。如所谓的“特困生”,指的是在第一节课上课精神不集中的同学,而所谓的“教皇”,指的是嗜睡的同学。类似的表达不一而足,不仅带有时代的鲜明特征,还彰显了学生群体诙谐、可爱、幽默、风趣的特点。当然,其中也有少部分校园流行语包含讽刺意味,但这些调侃戏谑的背后也有其深刻的教育、警醒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校园流行语的知识性体现在其大部分带有特定的文化意蕴。总体来看,校园的流行语要比一般的社会流行语文雅些,这主要是知识层次的差别。校园流行语常常是一些既展现阳春白雪,又带有特别的幽默、调侃格调,从中可以窥探学生群体特有的雅气、书生气。如“之乎者也”“知之为知之”“天生我才必有用”等等,文气十足,让人既忍俊不禁,又感受到了校园文化的风采。
  二、校园流行语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厘清
  (一)校园流行语彰显学生的生活状态及心理特征
  俗话说,言为心声。校园流行语也透露了当代学生的内心世界。大多数学生偏向于选择用校园流行语来表达自身的情绪和感情。在这群极具青春活力的学生眼中,对于校园流行语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也认为创造新的表达方式是其个人的自由。换言之,只要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人们都会倾向于选择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也包括语言方式)。校园作为特殊的小社会,也是社会的小缩影,对于这一群既懵懂又渴求得到认可、赞同的年轻人,相对较为简单的校园生活使得其相比于在社会中奔波劳累的人们,少了很多生存压力,也避免了更为复杂的人际交往。这些在懵懂中将走向成熟的年轻人,一方面他们存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设想,一方面鉴于掌握的科学知识也使得他们具有足够的理性,在不断追求逐梦过程中也渴求有另一个舞台尽全面地展示自我,追求张扬及解放自身的个性。在校园这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富有活力的学生使用其创造的独特语言,即校园流行语,也与情理相符。[3]总而言之,校园流行语是一门彰显学生个性特征及描述其生活状态的独特的校园文化现象。
  (二)从校园流行语透视校园文化的特有气息
  从校园流行语可以窥视出校园文化特有的文化气息、现代气息,弘扬了学生群体多元的价值观。学生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其崇尚时尚,紧跟时代步伐,偏好标新立异,而且思维推陈出新,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但由于其在社会实践方面较为欠缺,其评判识别辨认能力较差。他们热衷于使用新新语言,但却极少分析这种语言的背后含义,也不加以识别是否低俗,而只是随大潮地模仿,追求流行而被同化。在学业态度上,其往往更热衷于考证,如四六级、雅思托福,而较少关注自身的专业技能是否扎实,专业知识往往被忽视导致其专业理论素养普遍不高。校园流行语大多迥异于社会的一般流行语,校园的流行语大多来源于校园生活,这从另一侧面也可得知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较少,对社会关注度较为欠缺。大多数学生对时事新闻采取较为淡漠的态度,而对关乎自身利益过于关注。他们或者过于自卑,或者过于狂妄。既憧憬未来,又惧怕前途。从而他们常常选择用一些较为极端的语词来表达传递自身的价值观以及伦理标准,从而宣泄自身的情绪。
  三、校园流行语作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路径探究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从现有学生群体的特征看,其知识文化素养较高,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不安于现状,追求标新立异,崇尚用各种新奇方式张扬自身个性,也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他们通过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流行语表达其总体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展示了时代的风采。对于学生这种推陈出新、勇于创新的精神,学校应给予支持,并为其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鼓励其大胆创新,引导其敢于追求真理,肯定其探索精神,着力为其创造宽松的氛围,促使其潜能充分地开发。具体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演讲大赛、辩论赛、主题班会、专题调研、职业规划比赛等等较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符合时代特点的活动,以引导学生勇敢追求实现其自身价值,享受积极创造的乐趣。   (二)引导学生辩证对待西方文化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的入世,带来的不只是文化经济的发展机遇,也对我国的主流文化及主流意识形态造成极大地撞击与挑战。发达国家仍以其在政治、科技、经济等方面的绝对优势而不断对我国输入文化、理念、价值观的渗透、灌输甚至是“入侵”,强有力地碰撞着我们的思维理念、价值评判及伦理标准。加上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对于我国文化领域的冲击则更为直接、猛烈。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心理机制的构建,使其正确理性地对待西方文化,既不一味排斥,也不可盲目全盘吸收,应科学地辩证对待。[4]对于西方先进的技术手段、管理经验、人文理念,我们应当有效地借鉴;而对于类似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这些较为腐朽的思想,应加强引导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使其不受不良文化的侵蚀。
  (三)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从校园流行语的某些语词看,可以反映学生当中的一些不健康心态。鉴于此,在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立足于以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发展的初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彰显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具体可以通过创设心理健康咨询室,引入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和资深的心理指导专家。也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学这门学科课程,有所规划地传授心理学方面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心理建设机制。另外,还可以适时举办心理学讲座,培养学生构建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在现代文明进程的加快发展下而逐渐成长的学生,他们追逐世界大片、流行音乐、畅销小说等文化快餐,而鲜少问闻经典名著或是严肃音乐。昔日文质彬彬、知书达理、质朴谦和、富有书生气的学生少见了。相反,盲目追求时尚、低级趣味、粗言秽语这一类型的学生却不少见。一方面他们不加以辨别地追求个性,追求自由和解放,一方面对现有流行词不加辨别地采用,或者对于耳熟能详的诗词进行随意篡改。这些表现都表明学生群体中普遍的价值判断的混乱。长此以往,不仅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不到继承弘扬,还可能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得不引起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对此,学校可通过鼓励学生多加阅读、学习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优秀的人文内核培养学生建构健康的心理建设机制。而学校和家长要通力合作,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应将其当做长久的计划,日复一日地耐心加以引导,才能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一些不良习性,最终促进其完美人格的塑造。
  结语
  综上可知,校园流行语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形式多样、来源广泛、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真实性。校园流行语的背后,彰显了学生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心理特征,也可进而透视校园文化气息。教育工作者应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辩证对待西方文化,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从而顺势而为发挥校园流行语的正面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语
  参考文献
  [1]马树华.大学校园流行语与校园文化建设[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9).
  [2]钱道静.大学校园流行语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
  [3]徐珊珊,孙炎令,严劲峰,袁宇峰.以校园流行语为切口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以镇江两所高校为例[J].商业经济,2011(21).
  [4]张小升.高校校园流行语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1(04).
  【基金课题: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社会文化透视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的论文(项目编号HNSK(GJ)14-14)】

校园流行语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