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总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变化的,而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总能及时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走在社会的最前沿,换个角度说,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不断激发了新词汇的产生与发展。正如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施莱歇尔(A.Schleicher)所说:“语言和生物一样,也要经历生、 长、老、死的生物生命过程”,这产生的词语才能更好地反映新时代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据国家语委语言应用研究所统计,当代汉语每年出现1000个左右的语文性新词,平均每天出现三个(《文汇报》2002年8月28日)。语言多样性不断地对汉语语汇系统的丰富和发展,更好地维护语言生态系统,分析并详加探讨现代汉语新词汇在语言生态建设中的体现,有利于帮助人们从新的视角审视语言现象,从而更好地了解语言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现代汉语新词汇 语言生态建设 体现
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指一个产生新词义、新用法的固有词。语言与社会结构处在一个共变的环境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语言词汇也会出现新的变化,不断涌现出新词汇,以反映出新的现象、新的事物和新的观念,而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频繁使得新词汇一旦涌现出来,很快就会在全社会范围内流行开来,传播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新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是新创造的或者是从其他语言、从本民族的方言词、古语词以及行业词中借用过来的充满新意的词语。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施莱歇尔(A.Schleicher)就曾说过:“语言和生物一样,也要经历生、长、老、死的生物生命过程”,可见语言系统生命的存在形式也取决于其他物的存在,而语言系统也可以说就是一种生态系统,只是这个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生态系统,而且语言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和自然生物生态之间通常是具有某种特定程度的内在同构性。因此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许多反映这些新事物新现象和人们新观念的词语,而这些新词汇在语言生态建设中有怎么样的体现,本文将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够让人们从新的视角审视语言现象,从而更好地了解语言的发展规律。
一、新词汇产生来源途径
新词汇所谓的“新”,是指近5-10年内新产生的词语,反映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新时期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的词汇,其含义、色彩以及表现形式都能给人以新颖、新奇感,折射出新的时代色彩,同时还必须被普通话吸收的词汇。现代汉语新词汇产生来源非常广,有新造词汇、新用词汇、方言词汇、外来词汇、专业词汇、缩略语等多种途径。
首先,社会新现象下新造词汇。新造词汇是伴随着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的出现,并且根据原有构词材料的基础按照汉语的构词规律创造出的新词汇。如房奴,就是近年来因为房屋贷款而每月要为房屋还贷的人,这类词汇在倒转几十年并没有,人们也不知道其中的意思,随着房屋买卖贷款的频频出现,使得我们对这些词汇并不陌生。还有现在的孩奴,孩奴就是现代社会父母亲为孩子奉献自己所有的一切而沦为孩子的奴隶,父母为了孩子能吃好喝好、有名牌的衣服穿、能让孩子读上更好的学校而将自己全身心奉献给孩子失去自我的行为模式叫做孩奴。以及三峡工程的兴建为了安置好当地居民,国家采取的相应政策措施而出现的新词汇,“就地安置”“扶贫”“结对帮扶”“脱贫致富”“外迁移民”“后期扶持”等新词汇。
其次,国外语言,以音译或直译形式产生的新词汇。如“黑客”“蓝牙”“丁克”“粉丝”等新词,这些词汇就是从英译过来的,而“粉丝”一词更是在2005年一场歌唱选秀节目一夜爆红,并随着人们对选秀者的喜爱,还产生一系列生造词,比如“玉米”“凉粉”。这些词语更加符合人们喜欢新奇、追求时尚、勇于创新的心理。还有从日本音译过来的,如“人气”“料理”“恶搞”“量贩”“新干线”等词汇。
第三,网络流行词和地方方言。在网络技术普及的今天,恶搞之风普遍,而为了表现网络用语幽默、诙谐,便产生了一些新词汇,如“酱紫”在网络中用语表示是“这样子啊”,又如“盆友”这个词,网络中表达的意思是朋友,此用法是一种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表示对不曾面对面对话的人来讲少了一丝严肃,多了一分亲切感。又如稀饭,在我国现代汉语中是指用大米、小米等粮食作物煮成的粥,而在网络用语中稀饭则有另外一层意思,表示喜欢的谐音词,在网络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我很稀饭某某人,我可是她的粉丝哦”这样的表达方式就是表示对某人很喜欢,并且是她的不折不扣的粉丝,支持者。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些是旧词汇新用,如稀饭,女神,女神在以往汉语中意思是神话中的女性神,而在网络时代下,表示某某是为女神的话,说明此女在人心中已经闪耀着崇高的光芒,并且受到人的崇拜尊敬了。
地方方言也有新词汇产生。如来自广东的“按揭、另类、泊车、搞笑、穿帮和生猛”等新词汇;以及来自台湾的词汇“新锐、比拼、互动、做秀、资深和愿景”等。又如来自首都的方言产生的新词汇“猫腻、各色、套瓷、忽悠和托儿”等;还有来自上海的方言新词汇“搞定、摆平、跟进和套牢”等。
二、现代汉语新词汇在语言生态系统建设中的体现
(一)对语言生态系统进行了优化
语言同它所处的生态环境构成语言生态系统,这个环境包括社会、经济、自然、科技和文化等方面。当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人类环境等外部环境允许时,该语言体系中就会为新词汇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并产生新的词汇,使得语言生态系统中词汇更加丰富,意思更加形象,语言词汇更加具有个性。如:仿词派生来创造出的新词汇,该派生词与传统派生词有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在词缀、词根和派生词整体结构上都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典型前缀“老”的构词就产生了新的变化,张小平就对新时期典型前缀“老”进行了论述,他说在新时期,“老”在构词方式大多是老+从词语中提取的某一主要语素 ; 在构词内容上, 指人的名词大大增 多,多指称某种人或某类人; 在构词色彩上, 总体上具备明显的谐趣、 调侃的意味和口语化的特点; 在构词性质上, 具有临时性和偶发性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现在我们经常看见前缀“老”派生的新词汇:老外、老总、老爸、 老妈、 老哥等新词语。
除了派生词外,还有数字、字母或符号来彰显个性的新词汇,比如7456――气死我了的谐音;5131420——我一生一世爱你的谐音;886――拜拜了的谐音;520――谐音“我爱你”;以及衍生的还有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还有符号的新词汇^-^——表示咪着眼睛笑;(-_-)表示神秘笑容; Zzzzz……表示睡觉打呼的样子,这符号在高速路上的路牌中比较常见。以及中文缩写字符GG(GEGE)——哥哥;MM(MEIMEI)——妹妹或美眉;以及英文字符缩写,PK,该词缘于网络游戏中的“Player Kill”,词义大约有挑战、杀死、搞掂、末位淘汰等意思,而且现在的电视节目中,也常有PK的说法,意思是对决淘汰,具有真实、直观、明朗,高下立判的特点,给人以简洁明了而多义的表达。
还有以形象比喻来表达词汇意义的新词汇。比如“蚁族”并不是说一种昆虫族群,而是现在“80后”“9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草根网民”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是指那些身份普通、平凡的网民。
汉语新词汇的产生,反应了我国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方方面面发生的变化,以及人民精神文化变迁的一面镜子,同时折射出网络、科技、经济的发展对汉语演变所形成的影响。这种多渠道、多形式形成的汉语词汇,对语言生态体系进行了全面的优化重组,对现代汉语词汇的丰富发展非常重要。
(二)影响了语言生态系统的变化更新
任何语言系统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的产生和发展都同一定的自然条件、社会文化、人群等环境因素紧密相关,有新词汇在某时某地的产生,也会影响着某些词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失去了生存使用的环境。原因是旧词在社会上说的人的数目逐渐减少,同时因为词义,环境的变化等原因,语言在交际中并不是被全盘吸收和接纳,不可避免地放弃其母语,而使用对他们更有用、更广泛通行的邻近语言进行替代。如追星族被粉丝一词取代,追星族是指迷上并追逐明星的一族人群,而“粉丝” 是近几年兴起的称谓,这个名词由英语中“fans”的谐音而来,fans的英文本意是狂热者、爱好者,现在主要用来指某个人或者某种事物的崇拜者。也就是我们过去说的追星族。而“粉丝”现在已不仅仅单纯替代“追星族”,而成为所有人、事、物的迷、狂热者、喜爱者、支持者的统一代名词,成为狂热迷一族的最强最好的代名词。因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要求在使用语言时更加简洁便利,并且对事物的指称应单一化。就好像你喜爱一个节目,你就是这个节目的“fans”;你喜爱一个人,你就是这个人的“fans”。 语言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语言系统,并不是只是在新词汇的增加中,一味地增多,而是在新词汇的增加中,逐渐消灭了一些不再用的旧的词汇,更好地诠释了某个阶段的社会现象,以及人们的用语表达。
(三)成为语言生态系统历史的见证
新词汇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新词汇的产生通常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等领域有关,如“钉子户”。钉子户是指在城市建设征用土地时,由于某些种种原因没有拆迁,而又身处闹市或开发区域的房屋,跟征地部门进行讨价还价,不肯迁走的住户。“钉子户”一词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是在2007年10月26日发生在湖南长沙市最繁华的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旁的“钉子户”事件,并引起了全国轰动,事件的发生是因为经济发展,城市旧城改造,以前的老旧房子要推倒重新修高楼大厦,又因赔偿达不到房主的要求,使得拆迁被迫停止,最终成为“钉子户”。可以说新词汇引导人们追踪时代变革,掌握最新的社会动态,社会现象,也是语言生态系统建设中一个历史性的缩影和见证。语
参考文献
[1]周福雄.论现代汉语新词语的二重性特征及其规范化[J].怀化学院学报,2005(03).
[2]吴彤,吴欣.2010年汉语新词语研究[J].现代交际,2012(01).
[3]赵喜桃.现代汉语新词语的流行及其原因——兼论新词语“别解”现象[J].唐都学刊,2005(06).
[4]吴小馨.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外来词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04).
[5]徐树娟,胡文慧.汉语新词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魅力中国,2009(13).
【基金项目:金华社科联2014年度课题“‘生态义乌’建设中语言生态建设研究”(2014Y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