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3期 ID: 420935

[ 刘彬 文选 ]   

论模糊语的言语交际与语用功能探索

◇ 刘彬

  摘要:模糊语的研究近年来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语用学家对其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笔者基于现有理论对模糊语言的分类、定义予以概述,以合作和礼貌原则为基础,通过研究对言语交际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视角进行研究并解释了这一语言现象。
  关键词:语言学 模糊语言 合作原则 语用理论
  引言
  作为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语言是一种音义一体的庞大的符号体系。在这个符号系统中,音义结合的单位非常之多,且有些语义清晰,有些语义却十分模糊,并非所有的人类语言语义都是清晰的,因为模糊也是其中的基本属性之一,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共同成为对方存在的前提。语言只有其中一种属性是不可想象的。关于“语义模糊性”的涵义,目前存在着很多种解释。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曾有过“书不尽其言,言不尽其意”的语言。古希腊的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也曾经关于语言能否反映事实的问题产生疑问,他们认为语言有时候真的不能表达出世界的终极真理,这令他们感到忧虑。现代著名语言学家伍铁平在《模糊语言学》中谈到:“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边缘的,即都是所谓的模糊概念”。由此可以看出,语言的模糊性指的是词语范围边界的模糊以及不确定。在社会交往中,模糊语言的数量极为庞大,人们的语言交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若一味采用清晰语言交际,往往满足不了交际的需要,甚至会觉得语言单调乏味,影响交际目的的实现。但是对于语言使用者来说,并没有对模糊语言的使用感觉到任何困难。甚至在某些场合中,只有使用模糊语言才能使得语言表达效果更为清晰。
  一、模糊语的语用功能理论
  模糊性特质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且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现象。语言学中的“模糊语”指的是语义或语用不确定的、模糊的语言单位。语言学家注意到语言模糊现象最早可追溯到语言哲学家皮尔斯在1902年首先提出“模糊语”的概念:“当事物出现若干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言者已经仔细考虑,但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划归某个命题,还是将其排除在外。此时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1]此后许多语言学家丰富了模糊语的理论。1965年,科学家札德提出了“模糊集”的理论。模糊集是由模糊概念组成的集,或者说是指表现模糊概念外延的集。于是相关学科应运而生,其中专门研究模糊语言的新学科“模糊语言学”理论近年来取得的理论成果斐然。我国语言学家对模糊语言理论的研究是在八十年后逐渐兴起,在刚起步时,有关模糊语言理论的文献寥若晨星,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逐步丰富并完善。语言学家伍铁平最早从西方引进模糊语言学理论,并发表了关于模糊语言学的文章,被视为我国模糊语言研究的开端,接着编辑出版的《模糊语言学》被视为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王希杰学者在《模糊理论和修辞学》中认为:“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章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可能性,这便是模糊语言。”这实际上是将语言的模糊性和语言的不确定性等同,并将语言的模糊性引申到语言的抽象概念上。此后国内关于模糊语言学的相关研究就令人目不暇接了,他们都对模糊语言理论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语言学家对模糊语言的分类默认为以下五类:①模糊限制语;②非数字指示语;③约整数词;④形容词或副词比较级和最高级;⑤频率副词。以上的分类主要从语用角度对模糊语言进行划分,我们可以称之为语用模糊。语用学家在这个分类的基础上对模糊语言的分类进行了补充,提出了“语用模糊”的概念。他认为模糊语言不仅是一个语义现象,而且还是一个语用现象。语用模糊成为话语者使用的一种交际策略。在言语交际中,话语者原本具备准确表达的能力却反而选择模糊的表达方式,以期达到某种交际需要的目的。语言学家何自然认为,语义模糊脱离于语境而存在,而语用模糊必须依赖语境来实现。研究模糊语言,要研究语用模糊,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清晰地认识语言的本质。
  二、模糊语的言语交际原则分析
  人类交际语言的基础要求是准确简练,不能模糊不清或答非所问,但是通过我们日常交际语言行为的研究发现,我们每天平时使用模糊语次数频繁、种类繁杂,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本章笔者以语用学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为分析基础,通过使用合作原则和会话理论对在交际中的模糊语言现象进行具体剖析。结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对语言交际语言模糊性的分析是有益的尝试,开拓了今后对模糊语言进行语篇分析的学术范围。
  (一)基于合作原则的模糊语分析
  1975年,语言哲学家格赖斯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指在双方言语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总是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模糊语的使用遵循了谈话的合作原则,格赖斯认为,为了促成成功的交际,对话双方必须遵循合作原则。语言交际中模糊语言的频繁出现,使合作原则在得到遵循,让交际双方达成了成功的交际。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要求说话者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在对话中,一般会使用模糊限制语来证明所说话语的客观性,例如:“大部分学者一致认为……”。在回答中,想要证明行为的有效性,使用“具体学者认为……”作为话语真实性的证据。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让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得到遵循,最终促成了有效的交际。
  此外,也存在模糊语的使用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在交际双方应该遵循合作原则以达到成功的交际,但是在语言交际中我们在涉及一些敏感问题时使用模糊语,采取了间接迂回的方式进行表达。这种情况下,模糊语的使用让合作原则遭到了违反。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要求说话者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但是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这条准则却经常遭到违反。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要求说话者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但是在对话中,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要求说话要简练、井井有条,避免晦涩或歧义。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要求说话要有关联。在面对敏感话题的回答中,被问方对敏感问题没有想好答案,则会使用毫无关联的语用模糊语来回答,这样的回答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   (二)基于礼貌原则的模糊语分析
  基于合作原则能促进有效交际的顺利进行,能解释如何在交际中产生“会话含义”,但不能解释为什么人们总采取间接含蓄的方式进行表达,为什么总违反合作原则。语言学者利奇认为礼貌原则可以被视为一种必要的补充来“挽救”合作原则。他认为说话者使用含蓄迂回的方式表达,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义”,目的是出于礼貌,顾全自己或是他人的“面子”。在语言交际中,当有可能伤害到听者的“面子”时,我们使用模糊语言,用间接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保全听者的“面子”,营造一种和谐的对话环境。
  模糊语的使用遵循礼貌原则,礼貌原则告诉我们在交际中人们使用礼貌表达来营造和谐的对话环境,以达成有效的交际。在语言交际中,模糊语被频繁使用来显示礼貌,避免威胁面子的行为。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准则要求说话者要最小限度地使别人受损。含蓄的表达可视为语用模糊。模糊语使“两者的关系”最小程度地受损,显示了礼貌,营造了和谐的谈话环境,使交际得以有效完成。当面对不愿意交际的话题时,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要求说话者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模糊语的使用最大限度地赞誉了听者,表示了礼貌,并间接回避了回答敏感问题。模糊语的使用保全“面子”。此后有语言学家提出了“面子理论”,他们认为在交际活动中,为了营造和谐的谈话气氛,对话双方需要认可并留意对方的面子,避免“威胁面子的行为。在语言交际中,我们通常使用模糊语这一含蓄的表达方式,既维护了听者的“正面子”,又保全了听者的“负面子”。一是使用模糊语保全听者“正面子”。在语言交际中,模糊语的使用遵循了礼貌原则中的赞誉准则,认可和赞许了对方的工作成绩,维护了“正面子”,赢得了听者的好感,营造了和谐的谈话环境。二是使用模糊语保全听者“负面子”。为了不让听话者因尴尬和威胁而感到丢面子的行为,可视为保全对话方的“负面子”。在交际中,为了保全听者的“负面子”,不使对方感到尴尬,使用模糊语“即使、或许”来显示了自己的礼貌,维护了双方和谐的谈话环境,使得交际得以有效进行。
  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言学中存在大量的模糊现象,模糊语言学历史悠久并逐渐引起语言学家的注意,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新方向和新领域。在语言交际中语用模糊使用如此频繁,模糊语言的使用使合作原则既得到遵循又被违反。我们在交际中往往利用模糊语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了会话含义,从而更好地达到促进交际完成的目的。可见合作原则的违反并不意味着说话者不愿意采取合作态度,反而随着会话含义的产生和被理解,交际双方在更深层次上进行了“合作”。与合作原则正好相反,通过使用模糊语, 礼貌原则往往是被遵循,从而维护了听者的面子,其中维护负面子的情况明显多于维护正面子的情况。因为在交际场合中,避而不谈或言语迂回比直接而刻意的褒奖在维护面子方面更为有效和真实可信。总之,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对交际语言的模糊性分析中具有相当强大的解释力。为语言学者、教师和谈话人员的语言交际中模糊语言使用提出了切实的参考。语
  参考文献
  [1]张潜.修辞语法论稿[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潘涌.积极语用:21世纪中国母语教育新观念[J].语文建设,2013(05).
  [3]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4]张芬香.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与策略探究[J].语文建设,2014(29).
  [6]王辉.说话人视角下善意谎言的语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2(24).
  [7]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8]吴亚欣.语用含糊的元语用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01).
  [9]李海林.致力于语用教育实践探索是当务之要[J].语文建设,2014(34).

论模糊语的言语交际与语用功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