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3期 ID: 420914

  

狄更斯《远大前程》的浪漫主义手法解读

◇ 阙红玲

  摘要:《远大前程》是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晚年作品,因此相较于狄更斯的其他作品,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在此书里面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但事实上,浪漫主义手法在此书中仍得到广泛的运用。文章通过对此书中涉及到的浪漫主义手法描述的情节进行分析,指出狄更斯在《远大前程》中浪漫主义手法的主要特点并就其原因进行相应地解读。
  关键词:狄更斯 《远大前程》 浪漫主义
  引言
  《远大前程》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成名作之一。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流派作家的代表,《远大前程》是其晚年作品,因此,相较于狄更斯的其他作品,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在此书里面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从本书的英文原名Great Expectations,结合狄更斯批判现实的文风,即可猜想出其情节必然包含着对现实期望破灭的揭露,而事实上其情节也完全吻合这一特征。但是事实上,作为十九世纪与现实主义齐名的另一文学流派,即浪漫主义流派的写作手法并没有因为狄更斯的现实主义风格而被其作品完全排斥。[1]事实上,在狄更斯最有名的几部现实主义作品中,如《双城记》《雾都孤儿》里面,都能看到浪漫主义的痕迹,《远大前程》也不例外,在很多场景描述中都浸透着浓重的狄更斯特有的浪漫主义风格。
  一、浪漫主义的定义及其对狄更斯写作的影响
  浪漫主义是盛行于十八世纪后半叶到十九世纪上半期的欧洲主流的文学流派。浪漫主义采用通过人们的主观感受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的方式,将客观事物通过主观意识进行渲染,因此经常性地采用华丽的辞藻、热情奔放的语言、夸张的描述手法,对场景进行如诗如画的渲染,以表达作者心中的理想和激情。其与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最大的区别在于这一写作手法中蕴藏的激情和对理想的热烈追求,整体上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从而使其与大多以悲剧结尾的,对现实进行批判和讽刺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区分开来。但是,浪漫主义作品同样包含了其他一些主要特点,包括对卢梭提倡的“回归自然”的向往,注重主观对客观的感受,以及对儿童命运的关注和儿童形象的塑造等。
  狄更斯作为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最有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家,其所处的时代必然深受同时期盛行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影响。在狄更斯的笔下,主要通过对小资产阶级在现实中奋斗经历的刻画,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的讽刺,并没有浪漫主义所具有的昂扬的激情以及对理想热烈的追求。但是,在其对具体场景的描写中,却经常性地采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自己的主观感受来观察外在环境,通过对场景的主观渲染,烘托其中的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2]另外,狄更斯的主要著作中,对乡村的自然风光的抒情诗式的描写以及主角儿童时代的命运及形象的塑造等,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远大前程》中狄更斯浪漫主义手法的具体运用
  《远大前程》一般来说是作为一部典型的现实批判主义的代表作出现在人们面前,但在其中,狄更斯却大量使用浪漫主义手法对某些情节进行叙述。
  (一)对主人公皮普小时候生活的乡村风情的浪漫主义描写
  在童年皮普的眼中,乡村虽然没有城市的繁华,但一切都那么清新、自然,生活在其中的主人公也感到闲适而自在。那里的风景是那么美丽迷人、那里的乡民是那么的淳朴而亲切、生活虽然艰苦但却很轻松。因此,在童年皮普的心目中,乡村生活其实是很幸福的,他最大的理想也不过是长大之后能成为像姐夫一样的铁匠。
  (二)对皮普进入城市后对城市景象的负面渲染
  书中关于城市的描写大量使用了主观性的浪漫主义描述手法。城市对于人们来说意味着财富和繁华,但是对于在乡村长大的主人公皮普来说,城市呈现在他眼前的形象基本是负面的。其环境污浊、嘈杂,市民之间充满奸诈和虚伪,生活腐化而令人苦恼,虽然主人公成为上等人的希望必须寄托在这样的城市之上,但这样的生活并不是皮普真正想要的。故事的结尾,皮普也终于摆脱了令其疲惫不堪的城市,回到了令其心灵宁静的乡村。
  (三)童年皮普初次进入郝维新小姐的闺房时的夸张描写
  与郝维新小姐一起的生活是童年皮普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重大改变的转折点。为了给读者形成对郝维新小姐最初的印象,狄更斯对于童年时期的主人公最初进入郝维新小姐闺房时的情景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在童年皮普的心目中,其看到是一间终年不见天日的鬼屋,不仅狼藉一片,而且到处充斥着腐败发霉的味道。惨白的蜡烛、到处乱窜的老鼠、爬来爬去的老甲虫、腐败发黑布满吓人的黑灰色丝线摆放在桌布中央不知多少年的结婚蛋糕,整个场景给人一种走进了坟墓的毛骨悚然的感觉。而在这一鬼屋的主人郝维新则宛如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白发盈头、枯瘦老迈,却又穿着一套很奇怪的新娘礼服。[3]这些夸张的浪漫主义描写的手法虽然很多地方不合情理,但却将郝维新那种怪异的性格造成的压抑的环境描写得活灵活现,给读者某种和主人公一起身临其境、心惊肉跳的感觉。
  (四)对其乡村友人完美人格的塑造
  对本书的主人公皮普来说,来自乡村的安宁不仅仅是美丽而宁静的乡村风光以及恬淡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乡民们的淳朴和真诚。其中其童年时的两位友人,乔和比蒂,更是凝聚了狄更斯对自己心目中完美人格的所有期望。狄更斯用浪漫主义手法将两人的品格描述得几乎完美无缺。乔是主人公皮普的姐夫,对父母早亡的主人公来说其亦父亦友,童年时对皮普无微不至的关怀,使皮普当时的梦想就是长大成为乔那样的铁匠。对长大后的向往上等人生活的皮普,乔经常告诫其存在的危险,而皮普最后落魄回乡之后又是乔帮其还债,解除后顾之忧。比蒂是最早教皮普识字的淳朴的乡村女孩,虽然其深爱着皮普,但并不阻止乔去追求美丽骄傲的艾斯黛拉,只是不断提醒他可能存在的陷阱。当皮普为了心中上等人的梦想而离开时,也只是默默地为其祝福。从这两人身上,无论是皮普还是读者,都找不到任何负面的品质存在,他们的心像金子一样闪光,给尝尽世态炎凉的主人公皮普留下了最后一片心灵的净土。   三、狄更斯在《远大前程》中浪漫主义手法的主要特点
  前已述及,狄更斯在《远大前程》中对浪漫主义手法进行了具体运用,反映了狄更斯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
  (一)重视主观情感对客观环境的渲染作用,并能用娴熟的手段令读者产生共鸣
  如上述的对主人公皮普最初进入郝维新小姐居室的场景,使读者在这种阴暗发霉的环境下如皮普一样心惊胆颤,并为皮普今后的命运担忧。而对乡村风光诗情画意的描写,对以伦敦为典型的城市嘈杂肮脏环境的叙述,使人自然地形成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城市的鄙弃。作者在对以上场景进行描述的时候尽情地将自己的主观感情倾注其中,很容易使读者不知不觉中产生共鸣。
  (二)将自己对生活及人格的理想寄托于乡村,具有典型的卢梭式“回归自然”的浪漫主义风格
  如前文所述,在本书的主人公皮普或者作者的心目中,乡村的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不仅有宁静美丽的风光,更有淳朴善良的乡民以及恬淡悠闲的生活。而与之相反的城市的一切却处处使人烦恼和堕落,不仅嘈杂、肮脏,市民也奸诈、狡猾,而且整天处于各种算计中而心力交瘁。作者不仅将对完美人格的理想寄托在两位淳朴的乡民乔和皮普身上,而且最后将乡村作为在城市中伤痕累累,遍体鳞伤,并被城市彻底抛弃的主人公皮普最后的心灵归宿。作品至始至终都贯彻着作者对乡村自然的喜爱和对最终“回归自然”的向往。
  (三)对主角皮普童年命运的同情及对其童年形象的成功塑造
  皮普的童年生活是不幸的,父母早亡,相依为命的姐姐又脾气暴躁,性格粗蛮,从而使皮普童年生活充满艰辛。而对于这样不幸的童年,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一笔带过,而是具体描述皮普在这种情况下的种种遭遇,以及童年皮普对各种遭遇的具体感受。将一个出身不幸但又充满幻想的少年皮普的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
  四、狄更斯在《远大前程》中使用浪漫主义手法的原因
  狄更斯所处的年代,正是欧洲十八世纪下半叶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盛行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中后期,但其或多或少地受到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是必然的,其个人特殊的人生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欧洲十八世纪掀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这一思潮在狄更斯所处的时代,仍然具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期间诞生的浪漫主义流派的英国作家很多,包括布莱克、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等世界级的大文豪。在浪漫主义充斥的这种文学环境中,作为作家一员的狄更斯必然会受到浪漫主义文学描述手法的影响。
  (二)作者对卢梭提倡的“回归自然”思想的认同
  资本主义早期以城市为代表的市民社会的丑态和罪恶,使与狄更斯同期的卢梭提出了“回归自然”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当时的欧洲社会影响非常广泛,也成为当时浪漫主义表现的重要主题。而卢梭更在《爱弥儿》一书中,将儿童塑造成未受城市污染的自然的宠儿,因此要使人类摆脱资本主义的罪恶,就必须高度关注儿童的命运。作为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尔虞我诈充满厌恶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对卢梭的“回归自然”思想存在着高度的认同。这种认同直接表现在其对乡村和城市的对比鲜明且爱憎分明的描述之中,也表现在其对儿童皮普的形象的塑造之中。
  (三)作者自身不幸的童年
  狄更斯童年的不幸遭遇在其一生中留下了无比深刻的烙印,其著作中主角普遍不幸的童年,是其自身童年生活的一个缩影。因此,狄更斯对本书中主角皮普的童年生活的描写和塑造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这种关怀儿童、塑造儿童形象的浪漫主义手法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语
  参考文献
  [1]李增,曹彦.论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浪漫主义倾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2]薛鸿时.浪漫现实主义者[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3]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狄更斯《远大前程》的浪漫主义手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