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很少接触社会,主要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环境中生活并接受教育,而学校教育又是最为关键的成长教育场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场所。教育部201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要求语文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教育是培育学生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之一,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数据统计与说明
由于人教版语文教材使用面最大,编写理念更能代表国家意志、培养规格等教科书的本质内涵,也充分体现了主导价值观的培育目的。所以笔者以人教2001年版小学1—6年级语文教材为对象,统计选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分布情况。该教材共 92个单元,包括略读课文和选读课文合计有452篇(首、则)文章(一年级前10篇为识字读音课程,不计入内),其中295篇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65.3%。这295篇选文中,有的选文体现了多种价值观,因此,选文归类多有交叉重复,这样统计出来的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篇目就达到339篇次。从三个价值观层面看,居首位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共176篇,占59.7%;其次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有156篇,占 52.9%;最少为社会层面价值取向,只有 7篇,占2.4%。
体现公民个体层面价值准则的选文有176篇,占59.4%。其中,培育“友善”品格的有80篇,占45 .5%。友善的内涵有对他人的物质帮助,如《一件运动衫》《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等;有对他人的精神鼓励,如《掌声》《卡罗纳》《唯一的听众》等;有对生命的救助,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命的药方》等;也包含人类对动物的救助和仁爱,如《浅水洼里的小鱼》等;有心怀仁爱、宽容礼让的,如《搭石》《一次成功的试验》《将相和》等;还包含亲情、友情、战友情等,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可贵的沉默》《纸船和风筝》《一个苹果》等。“爱国”层面有75篇,占42.6% 。有的直接抒发对国家、民族、对共产党的热爱与忠诚,如《延安,我把你追寻》《怀念母亲》等;有的抒发建设祖国的热切希望和炽热情怀,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詹天佑》等;有的通过一些爱国爱党的光荣事迹和一些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歌颂他们舍己为国、甘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斗争精神,如《狼牙山五壮士》《丰碑》《小英雄雨来》《黄继光》等;有的歌颂我们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党,当前人教版价值观教育的主角有10人是伟大的领袖,如《一夜的工作》《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等;有的是侧面抒发热爱祖国,如《梅花魂》;有的抒发不忘国耻的情怀,如《难忘的一课》《木笛》等;有的通过歌颂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取得的巨大进步来抒发爱国情感,如《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我们成功了》等;有的通过对祖国的名川大山、名胜古迹等壮美景色的描述来表达爱祖国的感情,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秦兵马俑》《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这里有些篇目和国家层面的“文明”有交叉重复,这些篇目虽然没有直接抒发爱国情感,但明显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诚信”有15篇,占8.5%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包含两层含义:诚实和守信。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我为你骄傲》等肯定诚实、敢于承担责任的品质,《中彩那天》《钓鱼的启示》等歌颂了为人处事守信用及在利益的诱惑面前能坚守诚信、自律自省的品质。崇尚“敬业”精神的有6篇,占3.4%。敬业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职业应有的敬畏之心和责任意识,如《闻鸡起舞》《一夜的工作》等。
国家层面核心价值的选文有156篇。其中,“文明”有110篇,占70.5%。文明是对社会进步状况所设定的价值目标。文明表现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精神文明的选文最多,主要表现了人类灿烂的精神文化,如《北京的春节》《草船借箭》《金钱的魔力》等70篇;其次是物质文明,表现了以我国为主的人类在科技、农业、工业、建筑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如《呼风唤雨的世纪》《香港,璀璨的明珠》《农业的变化真大》等20篇;政治文明主要体现为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主题,有《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儿童和平条约》等 5篇;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心性和谐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雅鲁臧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等15篇。追求“和谐”价值的39篇,占25%。“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本身的和谐,及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和谐。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居多,约18篇,如《山中访友》《爷爷和小树》叙写自然给人类带来的喜悦和美好,而《跑进家来的松鼠》《燕子专列》等描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人善待动物;不同国家、民族人民之间的和谐,约15篇,如《卖木雕的少年》《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等展现了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友爱互助、尊重理解与合作交流;自然界本身的和谐,约6篇,如《小熊住山洞》《松鼠和松果》等。讴歌“富强”的7篇,占4.5%。富强是对社会富裕和国家强大的价值理念。“富强”只有7篇,在国家层面的价值标准中,该选文最少。如《农业的变化真大》《千年梦圆在今朝》等描述了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成就。“民主”层面的为0篇。
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选文一共只有7篇。其中,“平等”3篇,有《检阅》《触摸春天》《凡卡》。“自由”4篇,有《从现在开始》《囚歌》《十六年前的回忆》《普罗米修斯》。其中《凡卡》《囚歌》《普罗米修斯》还不是主题篇目。“公正”与“法治”均为0篇。
二、现状分析与思考
根据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这套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选文占65.4%,充分说明选文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中心地位,也基本符合小学生语文教育的实际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实际,他们更需要从自我个体层面规范价值认同,于是,接近60%的篇目是建构个体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说明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取向符合小学生心智特点。至于国家层面的价值认同,虽然孩子们不一定能够充分理解和接受,但这是必须强制性灌输和树立的价值理念,其篇数仅次于个体层面,也是合理的。小学生接触社会少,对于复杂的社会事物的认识和接受心智也相对较弱,安排较少的篇目也是科学合理的。所以说,总体上看,这套教材在培育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基本上是科学合理的。但这也不是说没有优化的空间和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