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米尔的追寻之旅,是成长的代价,也是对人性的批判,对于阿米尔的自我成长以及自我成熟过程,经历了少年犯错、中年顿悟、实施救赎以及完成成长仪式等几个阶段之后,阿米尔才真正获得成长,才懂得哈桑的奉献与牺牲精神,他自己也放下了心中愧疚。以下本文就解读《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长之旅。
关键字:《追风筝的人》 成长之旅 文学解读 阿米尔
引言
在《追风筝的人》中,是一次灵魂救赎,阿米尔追寻之旅,对象不仅是阿米尔,却也是“我们”,千千万万的我们;阿米尔是善良的,正如书中所说,不善良的人不会感到痛苦,其实如果深入解读的话,阿米尔的一些特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错误,一个背叛,一道伤痕,弥补的是阿米尔愧疚的心,以下就来解读阿米尔的成长之旅。
一、《追风筝的人》创作背景及内容
《追风筝的人》,以阿富汗为故事背景,从阿米尔的童年开始讲起,12岁的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风筝比赛后两人得了冠军,后来哈桑为给阿米尔追回落下的风筝,哈桑受到了阿塞夫的侮辱,阿米尔看在眼中,但没有勇气救哈桑[1]。随着长大后阿米尔的心理变化,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痛苦,直到哈桑离开,苏军侵略阿富汗,阿米尔无法原谅当年对哈桑的背叛,阿米尔的抉择也正是他收获成长的价值体现。只懂得关注所谓吸引眼球的“剧情”,是永远无法看懂任何有价值的文学作品,《追风筝的人》,其实阿米尔的人生是纠结的,童年的他也是自私的,渴望得到爸爸的爱,更害怕哈桑抢走他的爸爸,每个人都有被原谅的权利,阿米尔带来了索拉博,就是对他最好的恩赐吧。
二、《追风筝的人》内心感触
(一)阿米尔的心灵救赎
对阿米尔,一个不能为自己挺身而出的孩子,长大后未必是懦夫;《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内心一定是长年痛苦的,令人受伤的滋味难过更可悲,从一开始愧疚的希望受到哈桑的惩罚[2],到最后的逃避,他内心真的受煎熬,那句:“你打我啊,这样我每天晚上就能睡着了,”这句话真的触动我,如果阿米尔没有那趟救赎之旅,那么他的余生死之前总会有一个伤疤,他的懦弱也伤害了自己,所以他最后的结局真的已经很好了。
(二)哈桑对阿米尔的真心
《追风筝的人》文字能表达出画面感,这种书读起来很轻松很感人,还能体会一下人物的情感变化。哈桑是阿米尔的爸爸的私生子,哈桑付出了太多,虽然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地位悬殊,可哈桑的付出大部分已经超出了仆人的职责;《追风筝的人》结尾处的索拉博,他永远都不是哈桑,因为属于哈桑的那只风筝,再也追不回来了[3]。哈桑一直忠于自己的内心,虽然被伤害了那么多次,但他依旧没有改变,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强大的内心,狭隘的人如果经历了哈桑的一切也许早就一蹶不振了,哈桑经历这么多,人生没有被毁灭,他依然坚强快乐勇敢地活着,时间总在不停地流逝,那么请学会勇敢,保护你那颗原本善良纯净的心—赠予自己和风筝。
三、《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追寻成长的历程
(一)阿米尔的过错
阿米尔12岁时,他与哈桑参加喀布尔风筝大赛,阿米尔的助手是哈桑,帮忙收放风筝线,哈桑是追风筝高手,“在风筝跌落之前他总是等在那个它将要跌落的地方”,那次比赛在哈桑的帮助下,阿米尔赢得冠军,哈桑不止一次地高呼“为你,千千万万遍”,追到风筝后,哈桑被阿塞夫和他的党羽凌辱。《追风筝的人》中,正是因为阿米尔的懦弱,才使哈桑为主人忍受巨大的耻辱,他缄口不语,独自承受心灵的煎熬,阿米尔却不能面对自己,开始躲着哈桑。阿米尔不知道如何自我救赎,而是卑鄙地掩盖罪恶,他恨哈桑的真挚与忠诚,哈桑展现出来残酷的人性,反映出阿米尔的扭曲心灵[4]。阿米尔的成长之旅,不是永远的无忧无虑,他也在长久的岁月经历之后,反思自己的过错。当时阿米尔只是个孩子,他难免会害怕,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在某个时候逃避一些东西,那不关乎善良与否,只是一时的一念之差,所以他后悔,所以他救赎。在阿富汗当时特定的背景下,阿米尔的性格和观念也是受到了影响的,他也许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也不是一个勇敢的人,但是后来他做了一件高尚而勇敢的事。
(二)哈桑的牺牲
《追风筝的人》,小说主题中涉及到友情、爱情以及亲情与爱国之情,在哈桑和阿米尔的友情之中,哈桑无疑是悲剧的,哈桑的救赎,更多体现在对阿米尔的牺牲。阿米尔出生后就注定得不到父亲的喜爱,父亲认为阿米尔不像个男人,而哈桑生性敦厚,并不怨天尤人,选择逆来顺受,哈桑从小就受到父亲钟爱,这让阿米尔心存嫉妒。就如《追风筝的人》书中所讲的:“然后哈桑捡起一个石榴。他朝我走来,将它掰开,在额头上磨碎。‘那么,’他哽咽着,红色的石榴汁如同鲜血一样从他脸上滴下来。‘你满意了吧?你觉得好受了吗?’他转过身,朝山下走去。”[5]表达出《追风筝的人》作品的深意,哈桑作为阿米尔童年生活中的唯一伙伴,哈桑为了保护那只风筝,牺牲自己的尊严,希望可以换来阿米尔的回心转意。
(三)阿米尔的救赎
阿米尔是个懦夫,自私的人,如果哈桑不是他的兄弟,他永远不会为了朋友冒着危险去寻找索拉博。然而,始终不想承认阿米尔是懦夫,他的性格跟他父亲与哈桑也有一定关系,试问如果你是阿米尔,小时候跟父亲关系那样,你会养成什么样的个性,长大后,那是冒着生命危险,不是懦夫的人又有几个人有勇气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地方。《追风筝的人》,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6]就是在阿米尔内心煎熬之中,在追寻成长的价值与意义,在对哈桑的愧疚与悔恨之中,试图找到救赎。这是阿米尔的成长,也是阿米尔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反思。通过《追风筝的人》,可以在阿米尔的成长之路中看到自己,小说通过风筝来体现出的赎罪之旅,正是向人们展示应该直面生活中的过错,可以用真诚行动去弥补,只有满怀忏悔之心,才能真正实现对自我的救赎,追回 “久违的笑容”。《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成长,是时间的必然性,也是人性与灵魂的必然,人只有在成长中,才能不断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阿米尔在追寻风筝的途中,不断战胜自己的懦弱,在对哈桑的愧疚中,不断审视自己的缺点,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更加有勇气面对生活的挑战,从而战胜自我,实现对自我的救赎。
四、《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成长
(一)成长中的历练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描写阿米尔成长的小说,通过阿米尔救赎行为深度探知,谱写出动人的成长赞歌。“追风筝”不仅是阿米尔实现救赎的途径,也是阿米尔获得成长的必经仪式。《追风筝的人》中,通过对阿米尔追寻之旅的讲述,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什么才是成长,书中不止一次地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阿米尔最后也意识到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我们不能只以一个人怎么想去判断他,更重要的是他做了什么;不能只以他做过什么,更重要的是他正在做什么。
(二)成长的代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肯定或否定地去衡量一种东西,《追风筝的人》这本小说,不仅仅只是根据作者的经历创作的,据他所言,之前是放在壁橱里的,他只是突发灵感想要写这种类型的故事,也许结局不难猜到,也不能强迫你喜欢。阿米尔去找回哈桑,不只是肉体上的勇气,同时阿米尔在灵魂上也战胜了自己,直视自己的罪孽,去弥补,现实生活中没几个人能做到像阿米尔这样的,大多人是得过且过,过了就当不知道了。小说《追风筝的人》,阿米尔与阿塞夫戏剧性的打斗过程中,不仅是阿米尔在皮肉之痛后内心更加强大,同时也追回曾经的微笑,为他的成长旅途画上圆满的句号。
(三)成长的收获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成长,于阿米尔来说,风筝具有文化隐喻性,是象征他成长过程的道具,追风筝也正是阿米尔的成长过程,只有追到风筝,才能真正成长。阿米尔认识到,哈桑如代表正义、良知的镜子,清晰映照出阿米尔的罪恶,帮助阿米尔重新找到自我。阿米尔在新的环境下,直面自己曾经的过错,踏上救赎之路。《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找到哈桑的儿子索拉博,阿米尔选择将索拉博从阿塞夫那抢夺过来,阿米尔不仅摆脱曾经少年时的怯懦,更是可以像男人一样挺身而出,为了心中的哈桑,为追回那个风筝,他勇敢地迎战阿塞夫,救赎自己曾经的罪过。阿米尔再次见到拉辛汗,阿米尔感受到空气的厚重感,每个人都经历过年幼无知到成熟知事,这是成长的过程,也是成长中最有价值的收获。
结语
综上所述,《追风筝的人》,通过讲述阿米尔成长过程中犯下的过错,以及在自我救赎后重新成长的故事作为主线,在阿米尔成长的关键路径中融入哈桑这个角色,带来人们异常平凡的阿米尔成长之旅。《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讲的不单是小孩之间鸡毛蒜皮的小事,同样也是“作者自传”,故事里面穿插了宏大的历史观以及那个时代阿富汗人的精神生活;《追风筝的人》,这一本书能够保持那么长久的销量和极佳的口碑,不仅写出足够有意义的内容,也让人有所收获,着实是不容易做到的。语
参考文献
[1]韦柳钰.寻找心灵的救赎——论《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成长与救赎之路[J].柳州师专学报,2010(04).
[2]陈棠.《追风筝的人》中哈桑人物解读[J].文学教育(中),2011(03).
[3]武惠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救赎: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J].新余学院学报, 2011(8).
[4]周晶.昭显人性真善美——《追风筝的人》对比的写作风格[J].考试周刊,2009(38).
[5]刘岳琪.自我超越的心路历程——论《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的“自卑感”及其作用[J].学理论,2011(18).
[6]郁雪颖.论《追风筝的人》的叙事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