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变革,是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场运动将语言变革视作文学革命的工具,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语言本身的内涵。中国的文学从文言文文学转变为白话文文学,白话文成为时代风尚,它在启迪民智、普及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学革命所推广的白话文给后人继承文化传统造成了学习途径的“断裂”;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白话文的语境要求文言文进行符合白话文要求的现代转换。
关键词:文言文 白话文 新文化运动
引言
一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文学革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其所倡导的白话文文学风尚更是持续到了今天。站在启蒙教育、文学自身发展、文化传承等角度评论这场文学革命,可以让我们更全面看到新文学革命的得失。
一、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文学革命的工具论
(一)语言工具论对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新旧文学的区分,在语言工具的使用上就是使用文言文还是白话文。首倡文学革命的胡适,对白话文的优势和劣势做过一番比对,认为白话文能够言文合一,使用白话文的文学是活的文学;文言文是对日常语言的再加工,是言与文的分离,使用文言文的文学是死文学。因此,胡适主张的文学革命是“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即为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1]这种国语的文学,是使用白话的文学。从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工具而言,白话文的言文合一的优势使得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更能为普通人所接受。这已经为历史所证实。
新文化运动属于一场启蒙教育运动,它要启蒙的对象不仅包括知识分子,还包括其他社会群体。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文言文使用仅限于受过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其他社会群体对文言文理解和运用有着先天的不足,因为传统教育中能够接受教育的人数确实很少,因此以文言文为载体的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自然就会受到限制。依靠文言文实现启蒙的目的,自然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白话文的优势自然就在这个过程中显现出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变革,对于普及文化教育,为人们接受新思想开辟了新渠道,对于提升启蒙教育的效率无疑具有重大作用。
(二)语言工具论之再思考
胡适这位最先倡导新文学的学者,对语言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工具论的水平上。这一点可以从对他们对语言使用的表述上得到答案。胡适在《建设新文学论》中指出:“一切语言文字的作用在于达意表情;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好,便是好文学。”[2]“语言的确是工具,但这是在词与物的意义上而言,而在思想意义上,语言则是一个精神系统。”[3]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文言文的字词有自身特定的使用文法,这种文法锻炼了人们表达思想的一种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就是上文所说的言文分离性,这种习惯要求使用者按照文言文的语法去表达思想,确保了所表达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定性。言文分离不好的地方,以胡适为代表的白话文的倡导者分析得很多,恕不赘言。文言文的好处同样也不可抹杀,那就是语言文字的统一性,它使不同地域的人们不管使用任何方言都可以有着对文言文所表达思想内容理解的一致性,帮助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官方所发布命令能够得到确定的理解。尤其在地域如此复杂、民族如此众多的我国,这种文言文可以为国家统一精英知识分子思想提供有效工具,为通信不发达状态下的社会背景下有效维护社会政令统一提供支撑。
二、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文学发展的新风尚
(一)白话文学的历史发展
白话文的运用不是由新文化运动的学者们创造的,在新文化运动之前白话文学有了一定的历史积累。胡适等文学革命的倡导者认为白话文学在我国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胡适称“由初唐到晚唐,乃是一段逐渐白话化的历史。敦煌的新史料给我添了无数的佐证。”[4]他认为白话文学在唐宋之小诗短词中就有所体现。元代小说戏曲、明清小说,更是白话文兴起的具体表现。在鸦片战争以后,面临西方列强的入侵,与西方文化有着直接接触的晚清知识分子们,就意识到了以文言文为工具和西方文化交流的困难,意识到用此启蒙教育社会底层大众的困难。因此,进行语言变革,推广白话文的使用就成为这些知识分子所提倡的语言变革目标,晚清外交官黄遵宪主张“我手写我口”。戊戌变法的发动者之一梁启超更是身体力行,不断改进写作语言,创造“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5]的新文体。 这些应该说是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运动的先声。
胡适就此问题说: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们只是出于对下层民众进行启蒙的需要才力倡白话,其内心深处所认同的仍是文言,他们的“最大缺点是把社会分作两部分”,一边是应该用白话的“他们”,一边是应该做古文古诗的“我们”,只有到了五四时期,这种局面才得以完全改观,白话文终于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语言形式。[6]
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文运动彻底打破这一割裂,因为文学革命所提倡的白话文使用是对文言文的彻底废除,是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白话文学自新文化运动后大行其道,以文言文工具的文学作品被普通人所抛弃,普通人接触学习的都是白话文学,那些以文言文为工具的文学作品逐渐变成了专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些知识分子的专属领地。
(二)放弃文言文文学的思考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无意于考证文学史上文言文文学和白话文文学的文学成就,只是要论证使用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优劣。另一位文学革命的提倡者陈独秀认为文学革命有三个指向:“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7]要实现这个目的,白话文学是最好的途径。这种观点把文言文与白话文完全对立起来,几乎是完全抹杀了文言文的好处。这使得后世之人,无论是使用文言文,还是学习文言文都成落后的代名词。不可否认传统文言文文学作品不仅是单纯文言文的再现,它还是作品所表达内容与传统文化精神的聚合体。放弃对文言文的学习,对传统文学作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必然会受到影响,以往文学作品所传递的文化精神就面临着断裂,创作的白话文作品的文化精神就难免与传统文化精神相脱节,这样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了民族精神寄托,失去了精神内核,其传播起来必然有局限性,因为只有是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
三、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文化传承的新转折
(一)学习文化传统途径的“断裂”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关键是要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这就是文化传统所起到的作用。[8]传统文化中的各类经典文本、各类文学作品都是文化传统表达的重要载体,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这些文本作品都是以文言文为工具进行表达的,没有对文言文的准确把握,对文化传统理解和传承就会遇到一定的问题。在新文化运动前,文化思想的传播主要由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这些人都接受过严格的文言文训练)来承担,这种精英化的传承模式确保了文化传统传承的完整性与权威性。新文化运动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一种否定,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价值重建。这种价值重建,不但是“德先生”与“赛先生”为代表的西方思想渗透,而且是以语言转换为核心的话语表达方式的改变。
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变革,使得人们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时,面临着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断裂”。这种断裂反映到文化传统的学习上,那就是如果没有接受过系统文言文教育,只接受过白话文教育,对文言文理解难免会有缺陷,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和把握就会受到局限。更为重要的是,同样的字词在白话文语境中和文言文语境中的意思有着诸多不同,白话文的流行与使用,让现代人再读文言文时容易以白话文意境来理解文言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就如同隔靴搔痒,对文化经典、文学作品的原笔原意难以准确把握,对其中内含的文化传统有效传承自然也就是个问题。
(二)推进传统文化的“再生”
文化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如何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始终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大课题。一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站在刷新国家政治精神、启蒙教育国民的高度,把以文言文为工具的精英文化改造为以白话文为工具的大众文化,让高深的文化思想、阳春白雪的文学作品走近普通人,给普通人参与文化建设提供了便利途径。
无论是从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性来说,还是在我国推广普通话的大背景下,学习传统文化,我们不可能再回头改变历史,重新普及文言文,这既不符合现实,更不符合我们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文化建设方向。因此,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白话文的语境或背景都是既定的和确定不变的。从传统文化的文言文表达如何转换为白话文的表达,不是说一个人仅仅能够识字,能够运用白话文就能解决好。它需要国家培养一批能接受传统文言文训练,且能熟练运用现代白话文的若干人才,能够把文化思想准确地用白话文表达出来;它需要国家将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纳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让每一个人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传统文化思想;它需要当代白话文文学在关注现实的同时,还要积极学习传统文学的内容及创作方法,并将这些渗透到当代白话文文学创造中,让人们感受我国古代文学之美,激发人们了解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语
参考文献
[1] [2]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M].胡适文集 (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5-46.
[3]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6
[4]胡适.白话文学史 [M].胡适精品集 (第6卷).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258.
[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0:78.
[6]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M].胡适文集(第3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52.
[7]陈独秀.文学革命论[M].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96.
[8]王宁.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