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思政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可靠接班人的培养至关重要。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形势严峻,针对其存在的诸多不足,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思政教育 优化路径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的翻天覆地变化及各种思潮的翻卷,特别是西方文化的迅猛入侵,使得当下大学生的识别能力务必加强,方可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由此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思政教育工作面临新挑战,形势严峻。当下各个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取得较大进步,但在理念、具体方式、组织工作上仍存在诸多不足,亟需规制完善。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涵
思政教育意指将某种思想观点、政治理念、道德规范实施作用于某个团体、组织内的成员,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以改变其思想品德进而改变其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一般包括以下四个层面:第一是思想教育层面的诸如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领大学生,使其树立正面的价值观,第二是政治教育层面的,用民族精神及改革创新精神带领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观,第三是引导层面的即用基本的道德信条引领大学生形成一种“内心自觉”,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第四是外延层面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擅于思考与勤于实践。[1]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旧理念的束缚
某些高校未能正视思政教育在正面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的战略作用,疏于把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置于重要位置,思政教育队伍缺乏凝聚力,对如何用一元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认识充分,对如何走出大学生思政教育局面不乐观的困境缺乏预见。[2]
(二)组织队伍的良莠不齐
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虽然其学历大多较高,但高学历不代表高素质,不代表其真正掌握思政教育的真谛及胜任思政工作的开展。事实上,不少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其较为有限的阅历也导致其在担负“人生精神导师”职责时仍过于稚嫩。很多思政工作者匮于接受系统严谨的职前培训,未明晰学生个性心理,在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较为盲目与自信心不足,表现为政治理论素质、沟通技巧、说理能力等业务水平普遍较差。加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思政工作者较少,也严重制约思政教育队伍的整体质量。
(三)理论与实践脱轨
个别教育工作者不顾理论服务于实践的真理,一味灌溉枯燥无味、与实践脱轨、落后的思想观念,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内容缺乏引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完全不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发展需求。脱离实践的一味说教不符合学生内在需要,不能转换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能很好增强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特别是在多元文化发展的当今社会,空洞的理论教育不能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缺乏实践检验的根基的单调说辞势必在风中摇摇欲坠而无从证实。
(四)缺乏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
一方面思政工作者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忽视学生内在真正需求,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真实意愿、心理及动机而灌输式地进行枯燥无味地理论说教,怠于尊重学生作为思政教育主体的角色,乏于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疏于沟通的有效和谐进行,其教育效果自是不佳,对学生的启发作用不大。另一方面,部分思政工作者未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诲,忽视学生的个人需求,思政教育从应然层面看是一种塑造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学生、完善学生的教育活动,如若只是单一式地说教灌输,不重视与学生建立心与心的真诚交流,势必筑造说教者与受教育者沟通的鸿沟,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也流于形式,其目的必然落空。
(五)方法单一、途径较窄
多数学校开展思政工作只采取课堂教学单一方式,通过上传下达的机械方式对学生灌输式教育,且大多以班级或专业的团体方式开展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于大学生这一主动学习、富有怀疑精神且容易接受新观念的群体来说提供了新的学习内容和资源获取途径。[3]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很多高校未积极利用网络作为传递信息的简便载体,对学生进行有效、成本较低且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而囿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单一、途径较窄,时代感不强,成本较高,也未能取到良好的教育预期。
三、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冲破旧理念的樊篱
在社会转型时期,应纠正对思政教育是空洞、徒劳无功的错误认识,并且应当正视思政教育工作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培养,且对其未来长久发展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对国家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摆在应有的位置,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生命力及价值,致力于新时期指引大学生稳健成长成才及国家储备干部的培养,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二)锻造具有影响力的组织队伍
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培养和加强一支具有凝聚力的坚固队伍在整个思政教育工程意义重大。思政教育工作者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思政教育效果的好坏。具体有以下几点:提高思政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是前提。只有确保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队伍才能保证带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大学生。思政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必须较高,必须具备崇高的政治方向及敬业奉献精神,热爱学生、热爱工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范。其次其专业水准较高,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具备广博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为学生授业解惑。[4]另外,其应当具备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有效开展活动及沟通交流的技能和方法。把握科学规律是支柱。大学生思政教育要求思政工作者应当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在充分掌握、尊重教学规律及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合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结合大学生实际需求,达到良性互动的效果。社会历练是后盾。只有一支具备深厚、丰富阅历的教师队伍,才能胜任学生人生精神导师的职责,准确为大学生导航,也才能取信于大学生,并为大学生适时提供高质量的参考和有建议性的信息。故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是经过千锤百炼,人生阅历丰富的社会实践者。
(三)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以求知行合一
理论联系实践一直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习惯作风,教育与生产和实践接轨是党的教育政策的重要体现。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相互结合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根本前提之一。只有真正服务于社会实践,才能让作为高智商、具有怀疑精神的学生群体从内心自觉认可它、接受它。只有切实解决实践困难的理论教育才能促进学生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践行,也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学校应当坚持“理论服务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念,切实做好理论和实践恰当衔接的问题。学校应当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健康的成才成长环境。例如推动社会实践平台的搭建,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学校也要健全学生就业机制,扩宽学生就业渠道,提升高效的就业创业服务,解决学生实际担忧问题。另外学校也应当鼓舞、促进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意识,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能,加深对党先进方针路线的理解和认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植入人文关怀精神,切实关注学生需求
一方面要避免把学生当成被动灌输对象而无视其主体地位,应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多接触,多沟通,多交流,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和思想理念,找出规律性且有倾向作用的问题,[5]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采取不同方式,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辅助教育,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实际作用的建议;另一方面要把教育的内容范畴扩至学生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不可刻板拘泥于课堂教学或知识上的传送,而应实现教育的全方位覆盖,加强大学生预防及抵御危机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知识面及立足社会的生存技能及待人接物的方法。总之,只有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才能抓住思政教育的灵魂。
(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管齐下开展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创建新契机,学校应顺势利用网络作为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适时建设校园先进网络文化。例如学校可以搭建思政教育网站,开设直来直往聊天室,一来可以将党的方针政策、民族优秀文化及时传送到网站供大学生学习,也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大学生心系祖国的情怀及壮大民族自豪感,也激发学生对当下国家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讨论,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及实际效果。网络触手可及,极具时代气息,改变传统课堂灌输的说教模式,而且其成本较低,效果更佳。加之其传播速度快,影响更为深远,能更好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开阔其视野,净化其心灵,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国家未来合格接班人。
结语
大学生思政教育不仅关系学生未来长远发展,也是国家开展科教兴国战略、为国家培养合格可靠接班人重要战略的重要工程。思政教育深远的意义要求思政工作者必须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严谨的精神并谨记其使命,与时俱进并针对性地根据学生个人需求、嵌入人文关怀地开展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发挥思政教育工作队伍承载的历史使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筑造社会有用可造之材。语
参考文献
[1]陈立民.以人为本、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新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
[2]杨振斌.扎实工作、锐意进取、把大学生思政教育推向新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7(01).
[3]聂朝恩.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策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01).
[4]薛月.大学语文教育在提高体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作用[J].语文建设,2014(07).
[5]申建芳.论语文教育在体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语文建设,2014(07).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编号:2015lslktzimks-12);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编号:L14BSZ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