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口语交际教学指的是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指导下,把多媒体网络作为环境、资源和手段,从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的网络口语交际教学不仅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使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还要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网络语言,提高口语交际的规范性。
一、网络口语交际表现出的优势和弊端
从口语交际教学运用的情况来看,网络技术有更加巨大的知识储备量,教学形式更加具有互动性,并且有着更加开阔的发展前景。
第一,网络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巨大、海量的教育教学资源。互联网技术就是利用网络把地域间甚至是全世界的计算机紧密联系起来。在互联网时代,只要你把计算机接入网络,那你就可以在网络中自由自在地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源,所以说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就是开放性。在开阔的网络环境下,实现了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这也为教育教学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第二,网络环境下的口语交际教学和其他的教学形式相比更加具有互动性,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互动性是互联网的又一大特点,它突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利用互联网把大家联系起来。让口语交际教学开展起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教育教学放在实践中,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进而真正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相较之下,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是无法做到这一步的。网络环境下的口语交际教学,因为它依托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所以它把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场所从课堂上换到了生活中。
第三,渠道多、方法多的口语交际实践平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这同样是网络化口语交际教育教学的一大优势。纵观口语交际教育教学的历史,不难发现,传统的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很少。在网络多媒体化的口语交际教学里,虽然增加了观赏图片、视频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口语交际教育教学在方式方法上的时空限制。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即时通信方式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口语交际教学渠道,为学生口语交际实践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平台。
第四,网络口语交际是一把双刃剑。基于上述网络口语交际的优势,(海量的口语交际教学资源;口语交际的互动性;口语交际方式的多样性等)网络口语交际能够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口语交际实践,创造出相对真实的口语交际学习环境,激起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从而实现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目的。然而如若不去正确的指导,也可能会因为网络口语交际的弊端,(对象的不确定性和杂乱性,交际内容的随意性,对技术的过于依赖性,注意力的散漫性等)对学生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从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而,必须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网络口语交际的优势和弊端,更深层地加强网络口语交际指导的策略研究,更加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效率,提高中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
二、网络口语交际教学指导的基本原则
第一,明确教师的任务。教师应掌握有交际能力的理论知识,为口语交际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这一理念的缺陷提出了交际能力理论,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判断其中一个语言形式是否正确;判断其中一个语言形式在特定的场合中是否得体;判断其中一个语言形式是否实际可行;判断其中一个语言形式是否在实际中使用。按海姆斯本人的话说,交际能力就是:“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以及关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方式与什么人谈话内容”。口语交际课程的安排是构建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语和书面语都是交际的工具。和书面语比起来,口语有其独特性:随意性;短暂性;通俗性;不可更改性。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口语交际不但需要快速,更需要准确。安排口语交际课程需要充分考虑这几个方面,规避缺陷,在表现口语交际的及时性和快速性的同时,要规避口语的弱点,保证信息传播的准确性。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思绪不清,则言语不清。表达上的不确切和含糊,只说明思维的混乱。”所以严谨和缜密的思维训练有利于口才的发挥,把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当作构建口语交际教学的指导思想,把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为目标,从而真正构建有效、可行的口语交际教学指导策略。
第二,在网络环境下,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参与兴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新奇的失误能够极大地引发人们的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人们的行动常常可以收到更好的成效。在口语交际课堂上,引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是重中之重。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利用网络先进技术,发展新的题目、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手段的口语交际教学,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引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口语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开研讨会,让学生和其他学校甚至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学生围绕某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共享网络资源,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可以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人物的相关视频,看过之后实时发表自己的感受,等等。通过这些形式,使学生愿意参与到口语交际课堂中,从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三,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多种模式的课堂环境。研究发现,在网络环境下,因为学生受教室等外界因素的物理环境影响,口语交际教学优势无法充分实施,学生无法充分地自己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这一点来考虑,构建网络环境下多种模式的课堂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多种模式的课堂环境的构建,我们需要考虑两个问题。首先,物理环境因素。对于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来说,必要的硬件设备是不能缺少的。教师需要通过网络以及各种其他模式帮助学生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去完成其意义生成的多样性。这种视觉上的,听觉上的乃至其他模式叠加起来产生的物理环境,本身就已经给学生提高口语能力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其次,教室座椅的安排。经过研究发现,当学生在我们传统的座椅安排模式下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常常在身体移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它不能在言语模式中表情达意的同时需要通过非言语的模式来帮助意义的生成,同时也给讨论中话语的转述,教师的参与等活动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经过研究,口语交际课堂的座椅安排应以小组为基本的单元,以U字型的方式摆放最为合适,这样有利于克服传统课堂开展口语交际教学造成的困难,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口语交际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口语交际时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的智能核心,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想成功完成口语交际课堂上的任务,尽快达成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就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为导向。所以口语交际教学必须着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着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这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口语交际作为一种交际性的活动,对参与者心理素质有着比较高的要求。我们很容易发现,在现实交际活动中,有的人和其他人交流时镇定自若,能说会道,而有些人就惊慌失措,不知所云。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并不是知识、智力的差别,而是思维能力的差别造成的。网络环境下,社会由于它迅速的交际速度、浩瀚的交际内容,更加要求学生拥有比较高的思维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思,更好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五,注重在网络环境下口语交际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无论是在现实社会还是在网络环境中,都要求学生具备高水平的口语交际能力。现在教师对于学生现实的交际能力会有所涉及的考察,而对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交际行为却关注很少,这在网络环境下的口语交际教学中要得到改进。教师要检验学生参与网络口语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考验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和人交流所用的方法,更加要注重学生在网络交际中的文明性,改正学生在其交际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现实中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管理下,说话不敢放肆,可是在网络中就有很多不文明的言语交际行为,这些需要教师多加注意。此外,教师还要尽力利用网络手段,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考察。现今运用网络进行的各种语文测验已然有许多成功的案例,比如网络化的语文考试等,这样的测验和传统的相比更加灵活,更加方便。同样,口语交际教学也能运用网络化的手段来进行,比如进行网络演讲与口才比赛、开展网络辩论赛等等,都是比较好的检测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方式。这些方式不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网络口语交际教学指导的具体形式
首先,互动性口语交际,又称交互性口语交际。互动的基础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上对口语交际所训练的内容进行独立地运用和实践,并且在与外界人物交流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对口语交际内容的进一步实践。指导学生借助网络查资料,编辑,制作个人交流网站,展示他们的交流成果。教师可以采用网上在线交流的方法,对学生的交流成果加以肯定和必要的批评指正。
其次,随意性网络口语交际,又称欣赏性口语交际或者消遣性口语交际。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刚接触网络口语交际的学生,主要通过鼓励学生敢于接触它,激发和培养其网络口语交际的兴趣,掌握网络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
再次,拓展性网络口语交际,又称延伸性口语交际。教师根据所上的口语交际课程,制定口语交际计划和目标,引导学生在网络上与外界交流,把课内和课外串联起来,从而使学生处在一个更为开阔的天地。
综上所述,因为网络口语交际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交流对象的流动性,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口语交际课堂的封闭性。网络口语交际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并且它正在蓬勃发展,然而由于中学生的不成熟性,在获得网络口语交际的帮助时,也受到了网络口语交际的消极因素的影响。所以,作为身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师,要责无旁贷地加强对学生网络口语交际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海量的网络教育资源,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提高学生网络口语交际能力,实现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语
参考文献
[1]刘烨辉.言语交际学基本原理[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2]吕叔湘.吕叔湘语文教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229.
[3]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30.
[4]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