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8期 ID: 360584

[ 从维质 文选 ]   

万顷之湖怎能没有“静影沉璧”

◇ 从维质

   读罢《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1期刘建平老师的《“万顷”之湖怎有“静影沉璧”》一文后(以下简称“刘文”),对文章观点归纳有三:1.“因受风力、水流、船只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即使在无风的时候,湖面上也总是碧波荡漾”,“洞庭湖的湖面上永远也照不出一个完整的月亮”。2.“静影沉璧”是范仲淹把天空想象成如镜的水面,把月亮想象成沉在“水中”的一块玉璧, “静影沉璧”应指天上的月亮。3.“而或”这一时间点上既写有风时的“浮光跃金”,又写无风时“静影沉璧”也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刘文观点是不正确的。其理由如下:
  
   一、无风时洞庭湖湖面上可以照出一个完整的月亮。
  
   洞庭湖湖面宽广,浩渺无边,而对洞庭湖湖面影响最大的是风力,那么在无风的时候水流和船只对洞庭湖的湖面影响是微乎其微;况且《岳阳楼记》中“静影沉璧”那小节描写的是春天的洞庭湖,而春天的洞庭湖因为降水减少,又是长江及各支流的枯水期,湖面面积缩小,湖水清澈,在无风时洞庭湖湖面上应是“波澜不惊”。在“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的春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这时湖面自然会呈现一个蓝天、一轮皓月。所以无风时,“皓月千里”的天空下,洞庭湖里自然有“静影沉璧”的景观。
  
   二、作者为什么会在无风的洞庭湖湖面上又看到“浮光跃金”的景象呢?
  
   其实作者看到“静影沉璧”又看到“浮光跃金”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这并不矛盾。洞庭湖湖面辽阔,如此广大的湖面,即使是无风的时候,也会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湖面状况不会完全一样,特别是湖中的水面情况与湖边水面情况不会完全相同,当湖边风平浪静时,湖中却有微波细澜,整个湖面就会形成同一介质的不同介面,当月光照到微波细澜的湖面时,就在这一介面上形成漫反射,当漫反射的光路进入到站在岸边(或某一位置)的范仲淹的眼球时,就会看到“浮光跃金”的景象。当月光照到风平浪静的地方时就会形成镜面反射,当镜面反射的光路进入到范仲淹的眼球时就会看到“静影沉璧”的景象。就好像一张白纸,有的部分粗糙,有的部分光滑,当光线照到粗糙的部分时,因为表面凹凸不平,就行成漫反射;当光线照到光滑面时,就形成镜面反射,介面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这就是作者为什么在同一湖面上既看到“静影沉璧”又看到“浮光跃金”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的原因。并非是刘文所说是作者所写有风时的“浮光跃金”,无风时的“静影沉璧”。若按照刘文的理解,自然会陷入缘木求鱼的误区。
  
   三、“静影沉璧”不是指天上的月亮而是指水中的月影。
  
   刘文认为“静影沉璧”是指天上的月亮,是作者想象的结果。我看整篇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从“衔远山,吞长江”直到“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都反映洞庭湖周边的地理风貌、气候特点和自然景观。而文中所描写的地理风貌、气候特点、自然景观正是作者“观夫”的结果,并非作者凭空想象得来。所以“静影沉璧”应指水中的月影,而不是指天上的月亮。它是作者亲眼所见。
   由以上三点分析,我认为刘老师的三个观点都缺乏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是站不住脚的。
   本人对物理学没有什么研究,只是根据所学的一点物理知识阐述一下自己的个人看法,欢迎刘老师及同仁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淮南联合大学政文系)

万顷之湖怎能没有“静影沉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