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10期 ID: 147321

[ 从维质 文选 ]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应都是“无风时”的景观

◇ 从维质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将“浮光跃金”释为“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里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静影沉璧”释为“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里写无风时沉入水中的月影)”。课本将“静影沉璧”标注为“无风时”,但对“浮光跃金”却没有这样的标注,教参上也未加以说明,这说明教材的编者对此不能给予合理的解读,采用较模糊作法。我查阅了其他教辅和大型辞书也都是类似的标注。教材这样标注,自然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文中知识点的掌握。通过对原文内容的认真研读,我认为“浮光跃金”也应该是春日月夜洞庭湖“无风”时的景象。其理由如下:
  第一,从文章第四自然段内在的结构关系上看,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写了两个时间段,即春日白天和春日晚上。“至若”用在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的开头,应是承接前一段并引起另一段论述的虚词。而段中的“而或”中的“或”和转折连词“而”连用,表示的是紧承前一部分而写,紧接着再写一种景象。从前后两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看应是相承关系,前一部分写的是春日洞庭湖白天“波澜不惊”的景象,后一部分应写的是春日洞庭湖夜晚“波澜不惊”的景象。
  第二,洞庭湖湖面辽阔,烟波浩渺,在“无风”时,洞庭湖湖面像一个硕大的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在“无风”时皓月千里的月夜,湖中自然会形成“静影沉璧”的景观,“静影沉璧”恰是洞庭湖湖面“无风”的标志。
  第三,我们再从作者所描写的背景上看,“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应是春日月夜洞庭湖湖面“无风”时的背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自然景观。“静影沉璧”是“无风”时景观,那么“浮光跃金”也同样是“无风”时景观。另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与“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两者从文本的内在逻辑意义上看,两者之间也是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第四,我们再从声音的传播途径看,“渔歌互答”是湖面“无风”时产生的效果。由于声音是借助空气传播的,若春日月夜洞庭湖湖面有风,根据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可知,则不可能有“渔歌互答”的效果。“渔歌互答”,也说明春日月夜的洞庭湖湖面“无风”。
  综合以上四点分析可知,不管是从文本的内在逻辑还是从文本所描写的外在景观上看,在“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的背景下,春日月夜的洞庭湖都应该是“无风”的。“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应都是在“无风”的背景下形成的自然景象。这样理解即与文本的内容相吻合,也与作者所描写的客观景象相一致。学生读后也自然清楚明白。希望今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再版时能将我的上述观点作个参考。
  (作者单位:淮南联合大学政文系)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应都是“无风时”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