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是一种古典之美。偶者,双数也。成双之二者,相对称地发生种种关系和联系,乃对偶之谓也。
中国人在审美意识的深层始终涌动着喜好“对称之美”的情结。
对偶,不只是一种修辞方法,还是一种审美习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不但要善于欣赏对偶之美,还要有意识地运用这一审美规范去创造美。运用对偶的规律构思作文,便于拓深拓宽文章思路,便于架构组织文章,从而使作文具有一种别样的美。我们称之为对偶式作文构思法,亦曰对偶构思法。
对偶,用来造句,可使语句整齐,句意凝练;用来构思,可使文章正反互补,相映成趣。两两相对的内容,使文章因此呈现出风神迥异的姿态;而意旨相近的文段则使文章由于相映成趣而辉映出一片旖旎的风光。
一、范例赏析
《红楼梦》是运用“对偶”方法进行文学创造的典范,曹雪芹根据“对偶”原则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
被誉为“二水分流,双峰对峙”的宝钗与黛玉两个形象自不必多说;还有的因为性格相近而交相辉映的,例如黛玉与晴雯;有身份相近但在品性上却有天壤之别的,如贾政与贾赦;有的因为地位迥异却构成两个端点上最动人的风景,例如贾母与刘姥姥。此外,作者写了“张道士”还要写一个“王道士”与之对比;写了“赵姨娘”还要陪一个“周姨娘”作为反衬;写了尤二姐之柔,一定再写尤三姐的烈;抄检大观园时,一面写了作为小姐的迎春的怯懦,一面就写了身为丫鬟的司棋的刚烈……曹雪芹运用对偶方式创造对称之美确实产生了非常美妙的表达效果!
二、示范点拨
“对偶”构思法之所以具有奇效,就是它体现了世上事物都存在着的相互关联性。每一事物都有其对立面、相似物。当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如果孤立地就事论事,往往难以把握其特征和规律,思维也容易流于片面和狭窄。如果能够围绕所确定的中心,从其相反、相对、相近、相似等角度展开丰富的联想,则思维的广度、深度都能够得到极大的拓展,文章的内涵将更加丰富深刻,视野也因此更加广阔。同时,由于它符合我们的审美习惯,文章与读者心理结构相一致,读者也容易因此产生共鸣。
我们可以通过剖析几个例子来体会对偶式作文构思法的妙处。
例一:以“勇敢”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点拨]
如果单纯从“勇敢”本身来写,其实是不容易人手的。于是,我们可以按“对偶”式构思法进行思考:“勇敢”的对立面是“害怕”,“勇敢”与“害怕”之间有内在联系吗?这看似截然相反的两端可以和谐地组织在一起吗?我们能否从相反相成、既对立又统一的“正反相对”的角度来构思此文呢?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个深刻而不乏巧妙的构思:
真正的勇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迎战不应该害怕的。二是害怕应该害怕的东西。
尤其是第二点,“害怕”原来也是一种“勇敢”!观点新颖深刻,想人之所未曾想,给人以极其丰富深刻的启发。
例二:以“人际交往”为话题写作。
[点拨]
这是一个范围极广的作文,面对这一话题,许多学生颇觉无从下手,最后只好写一些大话套话以应付塞贵。其实,这一话题如果运用“对偶”构思法也十分容易人手。
构思流程如下:
人际交往的要素无非有二:自己和他人。这是完全对立的两个要素。但“自己”和“他人”之间一定不可调和吗?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相反相成的和谐关系呢?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既不能有损他人,也不能委屈自己;既不抬高别人,也不贬抑自己。这不就是“不卑不亢”吗?于是,我们得出如下观点:在入之上,要视别人为人;在人之下,要视自己为人。
于是,“自我”与“他人”、“卑”与“亢”这两组对立的概念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例三:以“时尚”为话题写作。
[点拨]
如果借助“对偶”构思法,则由“时尚”可以自然联系到它的对立面“经典”,于是,文章可以将“经典”“时尚”作为一组对立统一的矛盾组合起来,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于是,可以提炼出一个极富辩证意味的观点句:“经典,时尚之精华;时尚,经典之雏形。”同时,在体裁上还可采用一往一复的“书信”体文章,在形式上则可采取“时尚”、“经典”两大版块两两相对的典型对偶风格的“双峰对峙”结构:这些都使得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完全吻合于“对偶”作文范式!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万里国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