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路】
中学生作文思维枯竭思路难以拓展早已成为困扰诸多师生的老大难问题。教师为学生的思维逼仄发愁,学生则为不会思考而烦恼。要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味强调“思维的重要性”就可以奏效的,关键是教师必须给正在学习思维的学生提供思维的脚手架,为他们思维的列车架设轨道;换言之,教师必须寻找一些便于思维展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并且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进行作文思维训练。
本课教学旨在通过“说文解字”这一传统方法打开学生的作文思路,引导学生思维渐趋新颖、深刻和辩证。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因为词语本身就是思维的结晶,分析词语,其实就是在解析思维的层次,就是在还原思维的过程。
【教学实录】
师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不是蜜,但能够粘住一切——打一人类的重要发明。(教师提示:这个发明可是人类最平凡、最普遍、最广泛、最悠久的发明呵。)
生(七嘴八舌)弓箭。火。歌谣。(甚至一学生说是“爱”)……
(师出示谜底:语言)
师语言可以表达一切事物。它极为普通极为悠久,无处不在无所不包。语言是思维之家。20世纪最主要的哲学思潮就是“分析哲学”——“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分析”。哲学家洪堡强调:“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们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马克思也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可见,人类的思维是离不开语言的。因为词语本身就是思维的结晶,分析词语,其实就是在还原思维的过程,在解析思维的层次。因此,当思维枯竭的时候,当思维无路可走的时候,分析语言往往会有奇效。
司空见惯的词语,人们往往习焉不察。但是一旦把词语内在思路分析出来,往往会别有洞天。
我们的祖先经常借助“说文解字”这一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解字示例)
例一:相传汉高祖刘邦未发迹时,梦见自己追着一只大羊,当追上时,立即动手拔掉羊角,扯去羊尾。刘邦觉得这是个怪梦,请人解梦,解梦人说这是他将为帝王的吉兆,因为“羊”字去掉角、尾正是“王”字。这是较早的“解字”。
例二:宋朝有位测字大师叫谢石,也通过解字表达过自己对政治的意见。据说,高宗南渡后,谢石为高宗占卜了一个“春”字。谢石说这是一个好字,至尊至贵,只是“秦头太重,压日无光”,暗讽秦桧把持朝政,一手遮天。秦桧得知后怀恨在心,后借故将其流放,谢石后来死于放逐途中的戍所,甚是凄凉。
例三:文字学家萧启宏教授曾经如此解说“戏剧”(繁体字为“戲劇”):“装虎动戈,逗人以乐是戏,用在喜剧,所以读喜;老虎食猪,人用刀杀猪,发出剧烈的惨叫,是劇(剧),多用在悲剧和剧情急剧变化的剧,……”讲完以后,袁世海站出来鼓掌,歌唱家李光曦回家后对夫人说:“我今天算是见到了一个有文化的人。”
解字,是一项充满智慧的思维体操,也是一种严谨的学术研究。它机趣横生、富含智慧。大家愿意一试身手吗?
一、拆字构思法。
师那么,让我们来解说一个普通的“尖”字吧。请分析它的结构,再考虑它的字意。然后想一想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生冒尖者在最前面,看来最风光,但请你别忘了,冒尖的总是少数,而冒尖者后面却是默默无闻的大多数。如果我们不能冒尖,就做一个支持冒尖者的大多数吧。鲁迅说过,拿破仑固然伟大,但如果没有身后的士兵,他也将一事无成。生活中,既要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也要有支持英雄的平凡之人。
生冒尖,必须在扩大基础的前提下把力量集中到一个焦点上,平均使用力量,就注定始终平庸。
生基础的厚实是冒尖的基础,所有的尖子都需要有扎实的基础。
师大家说得真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位大作家解说“尖”字的文章。一起欣赏。
尖
叶永烈
我真佩服我们的老祖宗,创造了那么一个奥妙无穷的汉字——“尖”:那“小”字立在“大”字之上的“尖”字,富含人生智慧的“尖”字!
谁不希望拔尖?谁不愿意成为尖子?可是,金字塔的塔尖,高踞云端,而塔尖立于硕大无比的底座之上,那便是一个极其形象化的“尖”字。
相比之下,海上的冰山要“隐蔽”一些。露在海面上的冰山其实只是个“小”字,它的巨大无比的底座占十分之九,隐没在海面之下。没有那底座,冰山就无法露出海面。
人生的事业也是个“尖”字。“十年寒窗”,全都溶进那个“大”字之中。即使大学毕业之后,还要花费许多精力去打基础。只有牢牢地打好基础,才能拔尖成为尖子。
其实,任何一个“尖子”,都是站在前人、众人宽大的基础上,才得以拔尖的。牛顿说:“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的缘故。”哦,牛顿也明白“尖”字的深刻内涵。
二、析词构思法。
师对一个简单的字进行分析就可以激发出许多深刻新颖的思想;更复杂一些的词语不是能够激发我们产生更多的思考吗?
请看“舍得”: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大舍则大得,小舍有小得,不舍便不得。这一对貌似矛盾的反义词在中国文字中被巧妙地组合到一起,充满生活中的辩证法,具有丰富的生活智慧。
再看“锻炼”:
“锻”是重锤打,“炼”是烈火烧。火,考验真金;灾难,考验勇者。在艰苦的环境中淬炼自己的意志、能力,这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以,锻炼,就是自找苦吃。一个优秀的人是靠磨砺成材的;能够选择适当的环境磨砺自己的人将会是这个世界最好的适应者。
师现在请大家提出几个便于分析的字或词写在黑板上,然后大家选择其中两三个字词尝试说文解字表达个人见解。
(学生提出的字有:人、道、愁、痴、忍、困、囚、痛快、尊重、创造、学习、竞争、说服、惭愧……)
师请同学们表决选择其中两三个词语作为今天“说文解字”的对象。
(学生选择道、愁、尊重)
生道,就是路。但要走好这条路必须有两个条件:走之底,表示要用脚走,要脚踏实地;而“首”则表示要运用大脑思索判断。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够走好人生之路。
生我的看法不同。我认为,道就是规律,要掌握规律,要悟道,必须有实践,但仅仅有实践还不行,还必须思考。道,就是用“大脑”来“走路”。没有头脑的单纯行走只是行尸走肉,就不会真正“悟道”。
生“愁”是心之秋。哀莫大于心死,当一个人内心一片秋意,心灵如秋风中的枯叶时,那真是人生中最大的“愁”了。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一段解说词:有一位诗人在秋天行走,他走进无边的落日,走向寒霜凝重的夜晚,宽大的衣袖装满了秋虫的鸣叫和日渐泛冷的风声。那一天诗人一定是走到了人生的岔路上了,就像走到了夏天和秋天的交汇处。于是,秋天就沾上了诗人的忧伤,在岁月里长出一束又一束苍凉。(学生鼓掌)
生“尊”,就是“尊敬”,是对他人的人格敬重;“重”就是“重视”,是对他人劳动、能力的肯定。“尊重”能够使别人快乐。“尊重”,也是自我的一种展示。我在“尊重”他人的同时,其实展示了我的修养、我的人品、我的境界。一个懂得“尊重”的人是高尚的人,一个互相尊重的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尊重,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是道德修养的试金石,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
……
三、总结。
师生根据以上活动对“说文解字”构思法做如下总结:
“说文解字”在开拓思路上是有效的,但绝对不是万能的。因此,“说文解字”不可滥用。在“说文”时要注意合情合理,切忌牵强附会;要注意启发性,避免陈词滥调。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