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型的选修课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均不同……选修课要特别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
A 问题与策略
高中选修课面临两大难题。
难题一:课时紧。一个模块36个课时,扣除测试讲评时间外,最多只有30个课时用于文本教学。以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以下简称《诸子选读》)为例,该书共七个单元,涉及《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等,每单元平均只有四课时,一旦开展一二次活动,每单元就只有三个课时。课时的不足很容易导致教师为赶进度而蜻蜓点水,或不得已大包大揽、满堂灌,从而失却选修课开设的初衷。
难题二:难易度深浅度不易把握。选修教材教到什么程度为恰当?中学“诸子选”与大学中文系的“诸子选”究竟有什么区别?课标“教学建议”提示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显然,高中语文选修课不同于高等学校中文专业课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高中选修课具有基础性的一面,它不以传授系统完整的学科专门知识和理论为重点,但应该在必修课内容基础上做适当的加深和拓宽。
鉴于以上两大难题,选修课教学必须解决如下两个关键问题。
一、如何整合教材内容?选修课的“选择性”特点首先表现于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科、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对教材的整合需考虑三对关系:多与少,深与浅,难与易。整合的基本原则是:突出重点,舍弃非重点,淡化转化难点。当然,此处的“重点”“难点”主要不是站在纯粹的学科立场上,而是基于学生的发展水平来确定的。例如,《诸子选读》一书,不一定全部教完、学完。在整体把握教材结构的前提下,教师需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如欲深化学生的认识,可以选择对中国文化具有根本影响力的《论语》《庄子》《韩非子》等单元做重点讲解;如欲侧重拓展学生视野,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积累,可侧重教学《荀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单元。如此,每单元平均用时可达8课时,基本上可以保证教学需要。
二、如何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
第一,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适宜的教学方式。首先,不同的学生具备不同的学习方式。例如,偏爱独立学习的学生,在独立学习时能够集中注意进行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学习效率高。如果与他人合作学习,就可能因认知过程受到干扰而降低学习效率。对于这类学生,教师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其长处,为其学习提供条件,同时也要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合作学习活动,学习、实践与他人合作、交流、表达。而那些喜欢合作学习者,在结伴学习时,往往因为受益于相互激励、相互支持、互相启发,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在班级教学依然是主导教学方式的背景下,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适应学习任务和学习情景。
其次,教学方式要适应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据调查,面对各种教学方式,48%的学生喜欢互动式教学方式,24%的喜欢研讨式,19%的学生喜欢体验式,只有9%的学生喜欢讲授式。毋庸讳言,在以往的必修课上,多数教师采取的都是鲜为学生欢迎的“讲授式”,如果选修课依然故我,是很容易令学生厌弃的。因此,选修课不妨采用教师授课、专题论坛、分组讨论、演讲、情景模拟、体验训练等多种方式。
考虑到教与学的实际情况,目前选修课教学方式大体以“三三四”的比例比较合适:课堂讲授40%,学生自主学习30%,师生互动交流30%。
第二,根据选修课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确定适宜的教学方式。《诸子选读》在新课标选修课系列中属于“文化论著研读”系列。该系列课程目标是:通过研读中外文化名著,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该系列课程的内容均为对人类文明影响极为深远的被人们尊为“元典”的文化典籍。学习这些典籍,自然应该选择相宜的教学方式。笔者依据这一课程特有的目标及内容设计下列三类主要的教学方式。
1.“定篇研讨”式
作为“元典”,这些著作对于一个民族精神的影响无论怎样评价也不过分。对于这些典籍中的典籍,最好的方法就是:传授、背诵、吸收、内化。
根据王荣生先生的界定,“定篇”是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它是文学、文化素养在语文课程中特定的、具体的所指。正如朱自清所指出的,是为了“见识经典一番”,“只是了解和欣赏(理解和领会)而止”。
美国课程专家布鲁纳当年的一次学习经历非常典型地说明了“定篇”学习的特质。布鲁纳读书时,有一次教师在黑板上只写了两行字:“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整整三个星期,教师就指导学生学习这两行诗,用古典的和浪漫的观点去想象,和探索过这两种生活方式的评论家一起探究;学生还被迫阅读了歌德的那本与此诗有关的剧本《托夸图·塔索》。在老师讲解时,师生常常处于一种相互问答的状态。三个星期深入学习的结果是——学生们从此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了这十多个字!
显然,能够称为“定篇”的教学内容必须是民族文化中的精粹,只有这样的课程内容才值得人们付出如此巨大代价来学习。对于这类学习内容,教师的教学目的就在于使学生读懂“定篇”本身,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熏陶感染。因此,定篇的教学就应该以全面、准确理解原著精神实质为圭臬,以精研文本为经,以教师讲解、师生讨论为纬,编织为教学方式。
2.传统书院式
胡适曾说过:“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
深为胡适赞许的传统书院读书法具有大致相同的模式:提倡学生自学,在教师指导下读书、写读书札记,教师批阅读书札记,师生共同研讨论辩。宋代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开展的教学活动就是一个范例。朱熹在指导学生读书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后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看学用力”“居敬持志”。朱熹教学法包括“升堂讲学”“互相切磋”“质疑问难”“展礼”等,而以学徒认真读书、自行理会为主要形式。
显然,以张扬学生个性、发挥学生自主精神为主要特点的新课程选修课很可能需要借助传统的书院读书法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活动体验式
学习文化论著,不只是限于了解文化,还需要通过学习,将外在的文化精神内化为学习者的心灵,成为其精神的养料。因此,教师应设计一系列鲜活有趣、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营造合适的活动平台引发学生兴趣,通过对话、探究,使师生深入理解并达成共识。
教师也可提供相应的研究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营造研读、探究的浓烈氛围,使学生有阅读、探究的成就感,从而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B “《论语》选读”课型示例
基本教学构想
一、单元课时安排
共八课时。其中:教师讲解3课时,学生自读2课时,学生活动2课时,交流讨论1课时。
二、单元教学目标
以“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为教学重点,将本单元中“当仁,不让于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三个章节串起,使学生对“仁”对儒学有一本质上的认识。具体目标如下:
[##]
1.学生搜集孔子论“仁”的有关语段,背诵相关语段15-20则;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仁”的多重含义;
3.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仁”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
三、主要教学方法
1.讲授式教学法。充分发挥讲授教学的长处,使之成为有意义学习的桥梁。讲授要富有条理性、启发性、思考性,能够简明系统地介绍孔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可以将三种讲授结合起来:教师讲授、专家讲座(或录像)、优秀学生讲授。
2.书院阅读法:以学生自我阅读为主,以读书笔记为主要载体。
3.体验、探究式教学法。教师积极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通过给学生提供有关研究资料、网站、书籍等,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探究;通过组织辩论会、举办成果展示栏,可将学生学习的成果在校园内及时展示。
基本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正式开课之前,需做好以下两项工作:问卷调查、举办讲座。
1.问卷调查
旨在营造读书气氛、了解学生起始状态、打好教学基础。问卷调查侧重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高中生阅读《论语》的动机状况;高中生实际具备的阅读水平及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2.举办讲座
在开课前,精心为学生准备一次《论语》讲座,以激发学生阅读《论语》的兴趣,同时简要勾勒《论语》全书框架,为学生自读、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同时,教师通过讲座传授方法,介绍参考资料,督促学生通读全书。
读书笔记基本体例如下:
①解题。勾勒《论语》各章节主题思想,了解孔子的主要观点,理清其内在的逻辑结构。②摘录。摘录阅读中感受最深的语段。③翻译。摘录重点语段,字字落实翻译(意在理解文意并培养文言文翻译能力)。④评述。先用一句话概括所摘录每段原文的主旨,然后简要发表摘录者的见解。
读书笔记是选修课重要的载体。师生间的交流,学生的自我阅读,学生的阅读成果,基本上借助笔记展开。这是十分典型的具有浓厚语文风味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疑惑、体会、偶然产生的思维火花、即兴的议论评价都在读书笔记上留下了记录。教师的指导、批语也借助这一平台实行。同时,教师可以借此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阅读水平所达到的实际程度,学生的阅读也不至于浮光掠影、大而化之。
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主要参考资料如下:
①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
②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
③来可泓:《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④杨树增:《论语》导读,中华书局。
二、教学环节
环节一:宏观把握与方法指导
1.开设讲座:整体介绍《论语》,激发学生兴趣,提出学习要求,介绍读书方法(1课时);
2.播放专家讲解录像(1课时);
环节二:专题解读与学生活动
本环节任务有三。
任务一:了解孔子生平与为人;任务二:理解孔子思想核心概念——“仁”;任务三:掌握若干孔子人生格言。其中以任务二为学习重点。具体环节如下。
1.学生自主完成任务一:分组搜集资料,撰写文章,推选代表向同学介绍孔子(1课时)。
2.重点突破任务二:
①教师示范导读《侍坐章》(1课时)。
②学生自读本单元第四节、第七节,按要求撰写读书笔记并交流读书心得(2课时)。
③创意表达——课下认真思考,尽可能用最独特、最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仁”的理解并在课上交流(1课时)。
3.完成任务三:背诵孔子格言。以孔子格言为话题开展三分钟即席演讲活动(1课时)。
C “文化定篇研讨”式教学实录
课题:“《论语》选读”第二节《当仁,不让于师》之第十则《侍坐章》。
课时:一课时。
目标:通过对文本的透彻解读,体会并了解“仁”的实质及具体表现。
执教者:邓彤
学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2004级高二学生
整理者:吴明琴
师:作为学生,大家已经上过无数堂课了。今天,让我们来看2500多年前的一堂课。
这堂课的教师自然是孔子了。学生是谁呢?
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师: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请看孔子对上面几位的评价:(投影)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论语·公冶长》
师:第一位,由,也就是子路了。在文中他说自己有什么才能?
生: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师:孔子说他“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赋”是管什么的,孔子怎么评价他?
生:可以管“赋”,应该是财税部长。说明他有经济才能。
师:第二位呢?
生:是冉有。好像冉有管理的范围要小些,但是,才能要全面一些,适合做一个地方长官。
师:第三位是谁?
生:公西华。
师:从孔子对他的评价看来,他适合干什么?他的才能是什么?
生:最适合当外交部长。
师:我们已经说了三位,还有一位呢?这里孔子没有评价。但这个人很了不起,与众不同,有点清高,当时就曾被称为狂人。稍后我们再介绍。既然老师和学生都了解了,且看这堂课怎么上吧。文章诸位想必已经读了,下面我来考考大家。请把书合上。请回答:这堂课的主题是什么?请用文中的短语回答。
生:则何如哉?
师:是吗?再想想。
生:各言其志。也就是说大家在一起畅谈理想。
师:很好。那么,这堂课就可以称为“言志课”了。这节课有几个环节呢?
生:有三个环节:老师提问,学生发言,老师评价。好像跟我们今天上课差不多呢。
师:大框架就是如此。先看孔子问志。谁先来读一读?大声一点。
(生读第一段“以吾一日长乎尔……”)
师:他读得有没有问题?
生:他把“长”zhǎng读成cháng,因为注释说是年长(zhǎng)的意思。
师:请翻译这句话。
生: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一些,你们就不敢说。
师:孔老师一上课就来这么一句,你对此有何感受?
生:孔老师不摆老资格。
生:老师没有师道尊严。
生:孔子善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师:呵呵,学生在老师鼓励下果然踊跃发言了。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第一个发言的是谁?
生:子路。
师:哪位模拟一下子路的发言?(指一生)你把子路的话读一读。
(生读“子路率尔而对曰……且知方也。”)
师:很好,有几个我怕他读错的字,比如“千乘”的“乘”(shèng)和“比及三年”的“比”(bì),这两个字最容易读错,他都读对了。确实不错。但是,仅仅读对还不够。还要读得好,读得有味道。你们觉得他刚才读得像不像子路?
生:不像。
师:你觉得子路应该怎么读?
生:很着急的样子,抢着说。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他很急?
生:“率尔”。
师:“率尔”有什么特点?
生:就是不假思索,抢先发言,性子急躁,有点狂!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么读?
(生大声朗读,效果不佳,众笑)
师:够难为你了。我来模拟模拟,大家看有没有子路的感觉?
(师声情并茂朗读,学生鼓掌)
读出点儿炫耀卖弄、踌躇满志的味道吧?孔老师对子路同学的发言是什么态度呢?
[##]
生:“夫子哂之”,笑他。
师:怎样的笑?是会心的笑?微微一笑?鄙夷的笑?
生:微微一笑。
生:不赞成。是不以为然的笑。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前面引用的材料说:孔子认为子路善于理财,只适合做财政部长。
师:可是,子路同学也这样看自己吗?
生:他认为自己能够治理一个处在内忧外患情况下的“千乘之国”。
生:能够使这个国家变得富裕强大,使百姓变得勇敢高尚。
师:这样的本事大不大?(生齐答:大!)而孔子对此没有过多评价,只是一笑,表示不太赞同。这微微一笑,其他同学发现没有?
生:发现了。
师:何以见得?
生:因为后来几位同学的发言都有些谦虚了。
师:那么,谁来读读冉有的发言?(一生读)
师:你觉得冉有讲话风格如何?
生:比较谦虚。
师:从哪里看出?
生:他说自己只能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而且还只限于经济,“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承认道德教化之类的事自己做不到,要等待君子。
师:公西华呢?
生:更谦虚,只希望做个小相。
师:“小相”是什么意思?
生:相当于宰相助理吧。够谦虚的了。
师:课堂上还有一个同学没发言,是谁?他为什么没发言呢?
生:曾皙。在弹瑟。
师:他弹他的琴,老师也不说什么,估计他弹完了,再叫他。怎么知道他弹完了?文中有交代吗?
生:鼓瑟希,铿尔。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课堂如何?
众生:(七嘴八舌)太随便了吧!孔老师就是讲民主哦!我们今天可以在课堂上弹琴吗?你敢!……(师尴尬一笑,生亦笑)
师:我们还是来看曾皙到底讲些什么吧?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暮春者……咏而归”)
师:你们看,曾皙的想法跟他的师兄弟一样不一样啊?他想干什么?这是一种什么生活方式?
生:(杂声)很和谐。天人合一,优哉游哉。
师:曾皙这段话何以不同于一般?为什么孔子听了之后,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明末清末有一个名人,在读了这一段话后,曾大为赞许,以致把这段话中的词语改为自己的名字。知道是谁吗?
(生沉默)
师:金圣叹。知道金圣叹吗?也是个狂人。人们问他为什么改名为“金圣叹”,他说,圣人叹“点”,我与“点”相近,圣人如再生,也必将叹我!为什么孔子这么欣赏“点”?大家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注意注释,结合上下文和你所了解的孔子的生平加以思考。
(学生思考……)
生:因为孔子要实现仁政,其他三个都说要从事政治,多少都要发生战争,曾皙不从政,不会发生战争。
师:哦,看来孔老师是个和平主义者。诺贝尔和平奖应该颁给孔子。
生:曾皙想过的是悠闲自在的生活,与孔子的理想一致。
师:有专家也这么论述过。快快乐乐洗个澡,吹吹风,唱着歌,这是太平盛世的人才能够享受的太平生活……
生:曾皙的想法符合孔子礼仪之邦的治国思想。
师:同学们的见解很高明呀!其实,对这个问题人们有许多不同看法,我们不必求得一个统一的结论。下面这些专家的观点供大家参考:(投影)
1.孔子经历十四年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处处碰壁,最后失意归来,积极入世的热情已然淡去,一心一意整理“六经”,年轻时的豪情壮志烟花般地幻灭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了不能兑现的空头支票。曾皙所描绘的这种优哉游哉老少同乐的春游图景,强烈地触动了圣人渐趋平静的性灵。这一声深沉的叹息里,实在蕴藉着圣人尝尽人生况味后的大彻大悟!
2.这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境界,“便是尧舜气象”等等,梁代皇侃《论语义疏》的解释比较近似,他说:“当时道消世乱,驰竞者众,故诸弟子皆以仕进为心;唯皙独识时变,故与之也。”又说:“善其乐道知时,逍遥游咏之至也。”
3.三子皆欲得国而治之,故夫子不取。曾点,狂者也,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能知夫子之志。故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言乐而得其所也。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曾点知之,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师:看了这些,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再去想一想,孔子为什么“与点”。
师:让我们对这堂课做一小结吧!请思考:本节文字为什么被编者安排在“当仁,不让于师”专题之下?你从这堂课上收获了些什么?
生:我从孔子的“与点”,知道了“仁”的实质就是让老老少少都能够快乐生活,安居乐业!
生:我对孔子的“仁者爱人”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觉得能够让天下人快乐幸福,就是最大的“仁”。
生:这堂课让我看到老师是如此和蔼,学生是如此率直,课堂气氛是如此美妙,令我神往啊!我真切地体会到一个“仁者”的风范了。
生:从本节其他文字中我还看到孔子可以跟学生开玩笑,可以对学生发誓,可以为学生流泪,可以毫无保留地赞叹自己的弟子。这就是“仁”的具体表现吧!真诚坦率,充满爱心,慈悲为怀……做这样仁者的学生有福了,能够读这样美好“仁者”之言的人也有福了。
……
师:那么,课后就请大家一一写出自己的感受吧!下课。
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 315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