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7期 ID: 353690

  

亦师亦友 相伴始终

◇ 邓 彤

  相信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得到过《中学语文教学》的滋养;而我,则受惠多多。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我始终心存感激;这份情感久萦我心,却从来不曾梳理过。如今,《中学语文教学》已届而立之年,回首自己廿余载的中学教学经历,才恍然惊觉:原来自己成长过程中所迈出的许多关键性的步子,其实都与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入的回忆中,廿余年与《中学语文教学》交往的经历渐渐地凸显为三个关键词:读者、作者、编者。
  
  一、读者
  
  20年前的一个春天。
  走上讲台刚两年的我极为虔诚地捧着刚邮购到的《中学语文教学(精选本3)》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这一本薄薄的只有64页的小册子,一度成为我语文教学的操作指南,至今,我还郑重保存着这份珍贵的资料!
  此前,《中学语文教学》连载了北京育才学校姚德毒先生的“段落教学”讲义,这一连载备受读者欢迎,为此,编辑部特地发行了单行本。张志公先生还为之作序,极力赞赏姚老师的尝试:“段的训练是语言的训练、逻辑的训练,思想认识的训练,又是文体、风格以至艺术的训练。”
  以段落为切口进行阅读与写作教学指导,这是我从前没有意识到的,也是我们当时所学的那种大而空的语文教材教法所不屑为之的。作为刚走上讲台的语文教师,我经常对语文教学有一种无从下手的茫然感,而“段落教学”则为我的阅读、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便利的“抓手”。
  受此启发,我的教学便不再好高骛远贪深求全,而是致力于指导学生先读透一段话先写好一段话,由此不断延伸拓展深化。从那时起,我的教学开始采取这样的做法:一堂课重点引导学生研读一个段落。从段落教学起步,我开始了自己初出茅庐后的第一次教学实验。结果异乎寻常地好:1990年我所教的第一届学生参加高考,居然有三人并列全省语文单科成绩第一名。在后来的地区教学研讨会上,我介绍了自己教学的基本思路:“一个单元重点学习一篇文章,每篇文章重点研究一个段落。”居然颇得与会者认同。
  事实上,我从《中学语文教学》上所得到的收益远不止于此。
  一直以来,作为这份杂志的忠实读者,我不断从中汲取营养得到启发。许多前辈、同行的思考、探索与经验甚至教训都如汩汩甘泉化为我的知识背景,成为我不断提升自己的平台和助推器!
  那时,年轻气盛的我也曾暗下决心:总有一天,我会从一名读者成为她的作者,我也将如我所崇敬的许多作者一样将自己的文章刊登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后来,我终于如愿以偿。
  
  二、作者
  
  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作者非常偶然。
  自1993年起,我在《红楼梦》研究上很是下了一番工夫,连续几年为学生开设了“《红楼梦》导读”选修课。到了1997年,自认为有了点心得,于是把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尝试整理出来,写下了一系列关于《红楼梦》的文章。我把当时高、初中教材里所节选的《红楼梦》的有关课文全都写了个遍。但是,文章完成后,却没敢向刊物投稿。因为我暗忖,自己以往虽则发过一些“豆腐块”,但或许还不具备发表大块文章的实力,因此,那些文章就一直寂寞地躺在我的书桌抽屉中。
  直到1999年,我考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班。在现代文学课上,为完成导师程致中教授布置的一项作业,我利用整个寒假反复阅读了鲁迅的《呐喊》《彷徨》两部小说,又重读了几本小说理论著作,完成了一篇论文《视点:解读鲁迅的一把钥匙》。这篇文章得到程教授的好评,他热心建议我将论文投到大学学报上发表;但我考虑到自己身为中学教师且志在中学教育,自认为还是发在中学教育刊物上比较合适,于是婉谢了程教授的好意。不过,也因为有了程教授的好评,我也就有了点底气将该文投往我所敬畏的《中学语文教学》杂志。
  让我惊喜的是,2月寄出的文章,很快就登载于5月号的《中学语文教学》上,而且编者还将此文列为封面推荐篇目。得到这样的鼓励,我不由信心大增,于是便将自己以往写就的有关《红楼梦》课文的系列文章尽数发给《中学语文教学》。更没有想到的是,当时的主编史有为老师收到稿件后立刻给我打电话,认为文章很好。打算陆续刊用,又说了许多赞扬与鼓励之语。
  后来,我的“红楼”系列文章开始陆续刊登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如今,我也在其他刊物上陆续发表了一些有一定分量的论文,但我始终忘不了最初《中学语文教学》给我的扶持与奖掖!
  就这样,我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读者成为她的作者。其实,这样的事情绝对不止发生在我一人身上。
  翻开每一期杂志,我们几乎都能看到有一些偏远地区乡村学校教师的文章。这既是《中学语文教学》不重作者名气只论稿件质量的用稿原则的体现,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不遗余力扶持普通教师的良苦用心的体现。《中学语文教学》就是以这样的热忱促成了教师的成长!
  
  三、编者
  
  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编者,源于2005年我与史有为主编的一次长谈。
  2005年秋,第五届新语文圆桌论坛在杭州外国语学校举行。
  会议期间,特地从北京赶来与会的史主编非常谦虚地询问我对《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的意见与建议;我则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一些意见及设想和盘托出,并介绍了自己目前所做的若干思考与尝试。史主编大为赞许,当即邀请我担任《中学语文教学》杂志“课例研讨”栏目主持人。
  此后,我便成为特约编辑,连续三年为杂志主持了“课例研讨”栏目。
  后来,我们一起商量着如何使课堂研究走向教学实际,在中学语文教学两任主编史有为和张蕾的支持下,我们成功申报了全国中语会课题,成立了以我为组长的“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效率研究专题组”,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专题组年会、两届“圣陶杯”全国课堂教学大赛。
  我清楚地记得,在策划课堂教学大赛期间始终与史有为、张蕾两任主编不断地电话热线联系,她们对大赛中的许多问题甚至对会议期间论坛会衔这些细节问题都非常诚恳地征询朋友们的意见。
  经常有朋友问:“你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为何如此密切?”我总是坦陈:我与《中学语文教学》确实有着极为深厚的情感,因为她帮助我成长,为许多如我一样的教师提供发展平台:但是,我与《中学语文教学》同仁之间的友谊并没有多少私交的成分——我们的友谊其实缔结于我们对事业的共同追求的基础之上。
  我与编辑部的老师们从最初的编者与读者、作者之间的关系渐渐转为同仁、同道与朋友般的友情,这是我生命中一段最为难忘的交往经历。我常为自己能够拥有这一段际遇而深感庆幸与荣耀。
  因此,当接到《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主任王希文老师的电话,提及希望我为纪念《中学语文教学》创刊三十年写一点东西时。我立刻答应下来。因为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我确实有许多话想说。
  缘结《中学语文教学》二十载,万千感慨在心头。
  当我写下“亦师亦友、相伴始终”这一标题时,我相信,这绝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