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6期 ID: 353647

[ 蔡建明 文选 ]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 蔡建明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屈原为什么“自投汨罗”?侯赢为什么“北乡自刭”?还有屈原、李广、田光、程婴、公孙杵臼,他们有机会生,但是选择了死。有些人应该去死的,韩信“胯下受辱”,管仲“幽囚受辱”,司马迁宫刑受辱,但是他们选择了生。从直接的因果联系上看,有些问题好回答,有些并不好回答甚至无法回答,因为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是涉及生死观的大问题。就如同哈姆雷特说的,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司马迁的理想人格,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有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尤能培育他们在更广视阈内的思考的能力、思辨归纳的能力,进而有所发现。
  显然,这是一种建立在具体文本学习基础上的联系性学习,或是一种整合性学习,它涉及的范围广泛而复杂。必修与选修专题学习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必修涉及的文本很少,选修的专题学习都有侧重点,即使涉及某一类问题,也缺乏展开的基础。比如《项羽本纪》的学习,专题学习的主要任务是领会刻画人物的艺术,不可能就“项羽之死”及《史记》的生死观充分展开讨论。这种横跨全书的联系性问题很多,只是角度不同。教材专门设置了第八专题“研究《史记》”,列出的都是这一类联系性的问题,希望从揣摩文本、探索思想、比较研究三个角度探讨《史记》的某一方面。“探索思想”部分的第7点就明确要求探讨《史记》人物的生存价值观。
  问题的复杂与深度,学习方式的独立性与个性化,使这种联系性学习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给予恰当的方式指导与课堂引领,完成课程的这一学习要求是可以做到的。下面这节课,从“项羽”这个点人手,由点及面,由死到生,由现象到实质,于无疑处生疑,步步扩展,纵横联系,帮助学生在不断的否定中建立肯定,引导学生认识、体验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死观,为学生提供了对复杂问题进行研究的思路或示范,也给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联系性学习提供了多样的启示。在进入课堂之前,教师提出了课前的自主学习要求:再次研习相关的文本(项羽、屈原、李广、侯赢等人之死,韩信、管仲、司马迁等人受辱,必修教材中的《报任安书》);阅读相关研究文章与诗词;可以重点研究一个人物的生死观,但要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进入课堂交流与探究。
  师:对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说法很多,你认为这些说法有道理吗?
  生1:我了解到的有三种说法。一是为了爱妾虞姬。这个说法显然不合理。既然是为爱妾,为什么不在生死诀别时就自刎而死,却要一路跌跌撞撞地逃到了乌江才自行了断呢?二是江东已被占领,回不去了。这个说法也不合理。“四面楚歌”的计策是为了让楚军军心浮动,丧失斗志,作为统帅的项羽不可能不知道战场的实际情况。三是好面子,我赞同这个说法。项羽本人也是这样说的,“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生2:好面子的说法行不通。好面子是一种虚荣心,哪有为了虚荣心自己砍头的?
  生3:是的,羞见江东父老说不通。固陵战败后。项羽连连败退,退到垓下,垓下突围又逃往东南。一直逃至乌江边。如此狼狈的境遇他也没有羞愧自杀,由此可见,他早有退守江东之意,并且是一路逃奔。好不容易逃到乌江岸边,却感到羞见江东父老而自杀,似乎有些说不通。项羽的羞愧之心来得太突然,也不合情理,很可能是司马迁为使情节完整而下笔渲染的情节。
  生4:好面子与羞愧之心是有区别的。起兵江东,然后贵为霸王,成为实际的天下之主,项羽是志得意满的。虽然固陵战败。但他还想东山再起。只是随着战局越来越糟,希望也就不断破灭,产生愤懑、羞愧之心是必然的,“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生5:我认为,项羽自杀,是他的雄心、意气已经没了。“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认为败局已定,重回江东也是无益。
  生6:他说得对。《楚汉春秋》上记载,虞姬在听到垓下四面楚歌之声后,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师:项羽的自刎显然与败局有直接的关联,羞愧之心与意气已尽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要忘了,项羽在明知无望的情况下指挥余部战斗到最后,如果仅是羞愧与意气,他应该直接自刎的。是否有更深的原因?是否可以从人物的内在的性格上考虑呢?
  联系性的问题往往涉及众多的人物、复杂的背景与事件,司马迁在文本中的表述以及后人研究中的不同说法,具体到一个人身上也会头绪繁多。因此,让学生就一个主题展开课前研究时,只能要求依托于一个点。或者说选择一个恰当的点收集材料展开集中的思考。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对个别问题的深入探究,也给课堂的分享留下了空间。相关的问题是,教师的课堂引导也要选择一个点切入,这个点应该是最典型的,能够全面阐释需要探讨的问题,有利于生发个性化的理解。就生死观而言,教师选择“项羽之死”是极为恰当的。不仅它的悲剧震撼力强,而且它的扑朔迷离,它的异样解读,同样会在学生心理上再一次造成强烈的冲击,为进一步研究其他人物提供切人口,有利于形成对历史人物在特定时刻选择死亡的深刻领悟。
  就引导的过程而言,教师并没有直接询问学生自己的看法。这样做有几个用意。一是引导学生回顾研究的过程,了解学生研究的思路与思考的方法。其实,课前要求已经暗示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涉及的材料范围,面对各种各样的说法,学生需要进一步研习《史记》,为肯定或否定找到依据。第一位学生发言表明,他就是在否定别人、借鉴别人意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识的。二是借个别学生的回顾触发其他人的反思。每个人占有的材料、再研读文本的深度显然不会一致,面对相同材料时的思考也会有别,这样的分享会使思考走向深入。三是从实际出发。对这样一个深度的问题,要求学生自主研究就形成正确看法是不切实际的,即使有了类似的学习经验,面对不同的主题也会遇到困难。事实上,学生的思考就只在固陵战败到乌江自刎这样一个范围里,有明显的局限,所以,教师最后的提示开始引领学生变换思考的角度。
  生7:老师提醒得对。项羽性子刚烈,而且光明磊落,与刘邦的无赖不同。因此他不怕千军万马,却害怕面对江东父老;身陷绝境丝毫不胆怯,却忍受不了良心的拷问。他在鸿门宴上……(师插断:这与自刎有什么联系?)自刎不是羞愧、丧气,而是基于内心的道德标准和荣誉感的刚烈行为。
  生8:项羽勇猛绝伦,韩信说他“喑嘿叱咤,千人皆废”。这样一个有血性有能力的武将,就算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也是不会甘愿束手就擒的。
  生9:项羽是极其自负的,有时甚至目空无人,表现了贵族英雄的性格。最后的战斗,明知徒劳也不放下武器,就是不愿投降受辱,这是项羽对自我价值的再次肯定和实现,更是对自己尊严的捍卫。
  师:李清照说,项羽“不肯过江东”。为什么“不肯”?
  生10:“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 是为了荣誉、尊严、英雄的名节,表现了“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如果渡江逃亡,本身就是一种屈辱,渡江后也只能苟且偷生,所以只能选择死。
  师:为了荣誉、尊严,为了证明自己,项羽乌江自刎,死得从容不迫,在天地之间,留下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悲歌,所以,惜墨如金的司马迁才用浓墨铺陈这位霸王英雄末路的慷慨。那么,像项羽一样为了尊严而选择死的还有哪些人?
  生11:李广。为了尊严,没有去接受刀笔吏的问讯,最后愤然自刎。还有周亚夫、赵绾、王臧等人,都是不堪受刀笔吏的侮辱而自尽的。
  生12:还有田横。他不愿意对高祖俯首称臣,放弃锦表玉食的大富大贵,不堪忍受理想失败的耻辱,毅然横刀自杀。
  师:为尊严而死值得赞颂,难道就没有一点遗憾吗?没有觉得不值吗?
  生13:不应该遗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决不能跪着生,死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更是对人格的坚守。
  教师的提示很快转变了学生认识的角度,由负面转向正面。项羽的性格内核是正面而且多样的,好面子、虚荣心、意气丧失都是从否定的角度去评价项羽的选择,这会导向否定项羽自刎的“价值”。这一转变还意味着思考宽度与深度的拓展,在具体行为的层面上,我们的认识往往是肤浅而表象的,深入到性格层面就会触摸到真实的灵魂。基于项羽的性格,学生就会认识到,知道败局无可挽回,项羽并没有垮掉,而是奋战到最后一刻,这完全是一种英雄的品格,是在证明自己的生命价值,而最后自刎只是不愿受辱,无论从哪一点看,都是保持尊严的体现。引入李清照的诗句只是性格讨论中的一个节点,既对项羽自刎前复杂心理进行了还原与体验,又对渡江后可能的结局进行了推测,结论是:行事光明磊落、勇往直前、快意恩仇的西楚霸王,不可能也决不会东渡乌江。这就从项羽性格的角度排除了所有可能,坚定了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内在领悟。
  教师打断学生的讲话显然是不恰当的:但是。思考的局限被突破后,学生的视野虽然为之一宽,却也有可能无节制地走得很远,成为对具体文本学习的回顾,因为文本中的重大事件都能证明项羽的性格特点。学生在这里是想说,项羽“鸿门宴”上就曾轻信刘邦,并且为天下苍生要求与刘邦决斗,由此证明项羽性格磊落。然而,这个问题在具体学习文本的时候已经解决了,重复没有必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做法又是恰当的,适当的控制会避免讨论游离中心。李广、田横的讨论一带而过,用时很少,同样体现了这种控制。因为事实清楚,本质一致。项羽也好,李广、田横也好。具体的情境也许不同,但面对的同样是不可战胜的命运,自杀是对命运的强烈抗争,是用生命恪守其人生的准则,是一副磊落的英雄气概与慷慨悲壮情怀。这种熠熠闪光的人格光辉向天地宣告:生命可以被消灭,但意志永不屈服,尊严不容玷污。
  师:显然,有些对死亡的选择并非为了尊严,那又是为了什么呢?
  生14:有的是以身殉国。比如屈原,听说楚国的首都已被秦军攻陷,国强民富的理想和他所深爱的祖国彻底失败,因此毫不犹豫地怀石投江而死。
  师:司马迁对屈原的沉渊还是有点不理解的:“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大家怎么看?
  生15:司马迁恐怕只是可惜他的才华。屈原如果能轻易离开故国投入他国的怀抱,就不可能有那种以死直谏的精神,不可能创作出饱蘸激情的《离骚》,更不可能视国家人民比自己生命还重要。
  师:好,理解得比老师深。
  生16:有的是为了知恩图报、重言守诺。比如樊于期和田光以死来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程婴、公孙杵臼则是为了信守诺言……
  生17:还有田横的五百门客,听说田横死了,皆自杀,以死相随。
  师:这么多人一下子死了,多轻率啊!从项羽到田横,这样的人都死了,难道不觉得血腥和恐怖吗?
  生18:不,不恐怖。是自己选择的,是为了尊严,为了国家,它让我们感到崇高、壮烈。
  师:那么,有些人已经报答了对方,为什么还要死呢?比如侯赢,就信陵君的救赵大事而言,他的自到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学生沉默片刻后议论)
  生19:侯赢“修身洁行数十年”,找的就是证明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是信陵君为他的人生升华提供了这种机遇,不死不足以酬谢。
  师:说得好,荆轲、蔺相如何尝不是如此!这就是司马迁反复提到的“士为知己者死”,也是战国时“士”的基本人生准则、普遍共识,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和尊严的途径。……
  屈原等人的死,原因并不复杂,因此教师的定位显然是要在前面的基础上提升学生认识的高度。具体说,是三个问题构成了这一提升的步骤。第一个问题是在上一阶段的最后提出的,关于“尊严”的讨论已经到了尾声,老师突然发问:“难道就没有一点遗憾吗?”第二个问题用了司马迁的话,好像司马迁也感到屈原死得可惜。第三个问题承五百门客之死,将所有讨论中提到的人物整合在一起,形成冲击力极强的一问。三个问题聚焦成一个核心,它使学生不断地意识到,自杀固然是一种悲剧,但并不是放纵生命、逃避现实,不是可惜、遗憾,不是血腥、恐怖,相反,它使我们看到人的自由和力量、感受到个体人格的高扬与伟大。一幕幕生命的悲剧,从另一角度表现了“人”恣意汪洋的生命力,它唤起了学生的道德感,唤醒了学生心中对人格崇高美的向往。这种“从道德走向审美”的愉悦,正是根源于司马迁充满活力的生死价值观。
  最后关于侯赢的一问好像多余,其实不然,教师在这里是要教给学生认识问题的方法——知人论世,因为任何人物的行为选择都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密切的关联。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揭示战国时代“士”的人生准则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信陵君北向救赵却绕道东门的行为。侯赢是夷门监者,“夷门者,城之东门也”,信陵君带着众多门客应该由北门而出,绕道东门是指望这位七十岁的老者跟随自己一起去“赴死”的,绝不是简单的“辞决”。在信陵君看来,受到我的礼遇,就应当与我俱死,此乃天经地义。当侯赢向信陵君承诺“北乡自刭,以送公子”时,信陵君竟然没有丝毫反应。信陵君都这样认为,何况侯赢!在侯赢看来,自杀就是与信陵君“俱死”,就是报答,是那个时代“士”的普遍认识。教师同时指出。古人对不朽有三个经典标准,即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只要做到了这三条之一,就可以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侯赢等人的“死”就是为了立德,为了追求不朽。
  师:既然为了尊严,人应当毫不犹豫地选择悲壮地死,为什么还有些人忍受屈辱活着呢?你为这些人找到活着的理由了吗?
  生18: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管仲幽囚受辱,季布在朱家家中当奴隶,都是为了将来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管仲本人说过:“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19:司马迁受辱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 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师:既然为了理想这些人能忍受,为什么项羽这样的人就不能忍受呢?一定还有什么区别吧?(生沉默)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没有阐述呢?(捂放“假令仆伏法受诛”至“用之所趋异也”一段文字,并让学生齐读)
  生20:他的意思是我受了宫刑,应该自杀,然而因为身份地位低下,自杀了。大家也会认为我只是因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罪有应得,死了也是白死。
  生21:没有自杀乃是因为自杀了人们也不会将他和“能死节者”比。还有,死了,就不能完成父亲交托的使命了。
  师:原来区别在于有没有价值!一个人坚信自己能有所作为,或是肩负某种使命。就应当忍人所不能忍!而选择死的人们认为“死”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所以他们毫不犹豫。以司马迁为例,同学们感到在生与死之间,谁的付出更大,谁显得更壮烈?
  生22:选择活下来更难,生,意味着肉体的痛苦、人格的撕裂、灵魂的窒息。屈辱的生比惨烈的死更加可怕,更需要勇气。
  生23: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这不是胆怯,是极大的勇敢。受刑以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这是坚韧。
  师: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人们在可以生的时候选择了死,司马迁等人又以比选择死更大的勇气毅然选择了生。两者同样惊天地泣鬼神,与日月同在,与天地同辉!
  请齐读“夫人情莫不贪生畏死……”
  “生”的讨论是在与“死”的比较当中进行的。生与死是尖锐对立的人生选择,但是司马迁的生死观恰恰是统一的,它有一个内核,那就是“实现生命的价值”。教师从两个角度展开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了这种内核。一是“忍”与不能“忍”。项羽认为他已经轰轰烈烈活过了,“忍”是毫无希望的苟活,死恰恰是生命进发的最后光辉;司马迁则认为,自己地位低微,死了人家也会认为罪有应得,不会和能死节者比,死了白死,也就无法完成借“立言”而不朽的宏愿。在前面的讨论中,项羽、司马迁是重点展开的,因此,借助这两个点的比较也就顺理成章地发现了对立背后的共性。二是“难”与“易”。死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是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因此,选择死太难了,通常会被认为是有勇气的表现;其实不然。难与易的比较会让学生消除认识的误区,辩证地而不是简单地思考问题,深刻地领悟人生的复杂性,主动追求理想的人格。
  对复杂问题的思考难免遇到困难,教师应当及时提供关键的文本信息协助理解。实际上,这是一种示范。通过这种引导,我们要养成学生一种基本的学术素养,研究一个复杂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去臆想猜测,而是回到研究对象身上寻找依据,也为自己的研究搭建通道。上一节讨论中,侯赢献计后选择死是个难点,教师借助文本中一个句子的研习就让学生明白,这是时代的必然。本节讨论中,生与死的区别更难,除了运用比较方法外,教师引导学生回到了必修文本《报任安书》。如果说,人物传记是借具体的人物言行来演绎生死观,那么,这封信则是司马迁生死观的直白表达,是一篇宣言。学生虽然必修阶段已经学习过,但是对文本的理解绝不会像今天这样鲜活明确。重读这一节文字,一个个形象会从面前再次走过,或慷慨激昂,或悲切呜咽,生动诠释着为何生为何死。最后的诵读,让学生再次感受司马迁莫名的屈辱,“不得已”的悲愤,为之悲,为之扼腕叹息!
  选修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扩大学生视野。开拓思维,引发思考问题的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研究《史记》”,正是在深度上体现了这样的目标。“专题教学说明”建议不必对学生作明确要求,因此很多学校放弃了本专题的学习,这就放弃了课程目标的深度达成。除了考试的因素外,组织教学的难度是放弃的主要原因。其实,与其他专题一样,教科书是开放的体系,教师可以也应该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重新取舍整合。专题从三个角度提供的研究选题是很多的,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每个选题都纳入教学规划,每个角度只要确定一二个选题即可,重在提供示范,点拨思路。鼓励学生在完成正常学习任务之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查阅相关资料,将思考结果诉诸书面文字。具体到个别选题的研究指导,本节课已经提供了恰当的方式。比如选择研究的切入点,回到原点文本二度研习寻找依据,借鉴别人研究的看法,运用比较等等。一旦这些研究的思路与方式被学生掌握了,我们就可能培育了学生学术研究的基本素质,功莫大焉!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