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意识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从这里出发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路。”这里的“审视、掂量、咀嚼、玩味”,其实就是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而实现的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反映,是对语文的审美。那么,所谓的语文意识,应该是对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审美意识。
审美自然包含审丑。审视、掂量的过程,其实就是辨别美还是非美的过程。请看王尚文先生在《“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一文中引用的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一文中的一段回忆:
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或情感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几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令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帖,心里所要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一般人只是得过且过,到大致不差时便不再苛求。
王先生把朱先生这种对语言文字的审视、掂量、咀嚼、玩味概括为“自觉关注”,称之为“语文意识”。其实朱先生对文学作品语言文字的“留心”就是对语言文字的审美。对“有毛病”的语言情感“冷淡”,对“存心装饰”的艳词丽句“嫌恶”,这是对语言的审丑;要求语文“精彩妥帖”,“心里所要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这是对语言的审美。在日常生活中,在阅读写作过程中,如果能够处处“留心”,如果具备对语言的审美习惯,还愁没有强烈的语文意识吗?
关于语文意识养成机制的研究,目前基本上还是空白。2004年,我开始着手“关于语文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2007年,这一课题升格为省级课题,由于语文意识养成机制极为茫然,培养策略的研究也不可能不大打折扣。既然语文意识也是一种审美意识,我们不妨从审美的心理机制人手,探讨一下语文意识的养成途径。
第一,语言积累是养成语文意识的基础。人们的心理活动是相当复杂的。我们的大脑只有整体发挥各种功能,感知、理解、想象、联想、情感等活动此起彼伏、相互联系、彼此促进,才能形成审美的心理机制。而大脑各种功能的整体发挥,离不开审美主体固有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没有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的参与,就不可能获得对审美对象的深刻理解。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对语言的审美也是如此。没有一定的词汇积累、言语积累,连审美对象的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顺尚且不能知晓,又如何“审视、掂量、咀嚼、玩味”呢?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巴金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离开了语言的积累,思维、审美、鉴赏等一系列心智活动,就无法完成必要的传递与转换。
第二,咬文嚼字是养成语文意识的关键。人类的一切认知活动,都离不开对客观事物的反应。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人的感觉器官,如果不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就不可能感知任何事物。刺激的程度,又与人的主观意志高度相关。欣赏文学作品,走马观花的刺激,自然不能与潜心赏玩的刺激同日而语。对语言的审美同样如此。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而语文实践的重要形式就是咬文嚼字,也就是新课标所强调的,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没有字斟句酌的“审视、掂量、咀嚼、玩味”,不仅不能提升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把握阅读对象的精髓,更不可能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自觉的语文意识。阅读是这样,写作也是如此。朱光潜先生是美学大师,吕叔湘先生是语言学大家,二老不约而同以“咬文嚼字”为题撰写文章,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这是很耐人寻味的。朱先生强调:“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字斟句酌之外,还有谋篇布局。谋篇布局可视为对字句审美的延伸与扩展。读《我的叔叔于勒》,就要问问“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句话为什么要重复,为什么要有两段写景的句子,为什么要写我给于勒小费,等等。这样的问题问得多了,也就能品出语文的味道了。咬文嚼字体现在作文上,就是精心修改。鲁迅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咬文嚼字的标准,其实就是审美的标准,只有坚持不懈地咬文嚼字,才能走进文字深处,才能嚼出语言的真味。这样的习惯养成了,语文意识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联想、想象是催生语文意识的激素。审美过程中,富有吸引力的、启发性的美的形象。理应唤起审美者的种种联想和想象。这些联想和想象在对审美对象有所感受、有所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反过来又加深原先的感受和理解。但正如艺术审美能力有高下之分一样,面对语言艺术,有的人囫囵吞枣,浅尝辄止,甚至无动于衷,这是语文意识淡薄的表现;有的人根据具体语境,瞻前顾后,前后勾连,甚至调动自己的全部积累,触及语言运用的奥妙与真谛,这是语文意识敏锐的表现。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的表达,具有两种功能,一种是语序轴的功能,一种是联想轴的功能。前者指语言结合的程序、次序;后者指每一个词语,都有和它相近似的一系列的语言,譬如美人、佳人、红粉、蛾眉,都指美丽的女子,这是一种语谱,在这一谱系中,选用什么,那种细微的感觉是不同的。咬文嚼字更多的还停留在语句通顺、流畅,层次结构分明、完整的层面,联想、想象则深入民族文化、人类心理的层面,寻求语言运用更为深刻的原因。在对语言的解读、欣赏过程中,联想、想象有意识地介入,犹如激素进入血液流布全身,调节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功能,使语文意识得以生成。读李白的《将进酒》,如果未能联想到一般的乐府诗只在篇首或句末偶尔使用“君不见”,就很难体会到
李白连用两个“君不见”呼告,剥夺人们逃避思考的全部空间。让人没有任何回避余地的巨大感染力。读李白的《蜀道难》,如果没有对蜀道以及外地人初入蜀道情形的合理想象。就没法领悟开篇“噫吁嘁,危乎高哉!”的艺术魅力。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如果没有对“小鸟”歌唱的社会环境、具体内容、歌唱所持续的时间以及歌唱的精神状态的联想、想象。就很难领悟“嘶哑”一词的妙处。尤其是现代派作品,常常会出现看似不符合语法规范、逻辑事理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不受习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缚,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对这类陌生化的语言,由于审美主体原有的知识结构无法同化,尤其需要通过联想与想象,调整原有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进而不断优化已有的语文意识。
第四,语文知识是培养语文意识的向导。世间万物,莫不有法。西方现代文学批评流派,诸如英美新批评派、精神分析学、神话原型批评、结构主义以及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等,都有一套自己的知识系统。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市市立学区英语语言艺术课程说明(九年级)》,在阅读教学方面,单是结构,就有五点要求:“1.理解句子结构;2.认识到对同一篇文章也许有多种理解;3.辨认各种文学修辞手段,以进行比较和对比;4.通过对文学要素的识别、分类和讨论,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5,发展及使用从上下文、构词法和词源学等方面学到的复杂度不断提高的词汇。”在此,相关知识显然是学生走进文本的舟楫与向导。培养语文意识同样需要舟楫与向导,这就是应用型的语文知识。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归属是使学生形成敏锐的语感,而语感的获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然状态下的言语实践,一种是自觉状态下的言语实践。第一种方式有赖于大量言语的作用,直至言语规则在学生身上积淀到一定程度,形成相应的言语结构。第二种方式有赖于对言语作品的自觉感受以及相关语文知识的指导,直至形成相应的言语习惯及心理反应机制。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如果没有标点的知识、词语的知识、句子的知识,师生之间的对话便没有必要的中介,悟者已然领悟,懵者依旧糊涂,教者缺少抓手,学生无所适从。洪镇涛先生在教学过程中,就很注重程序性知识的建构。他的美读感染法,就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在要求,准确安排停顿、处理重音、调控速度、把握语调,把文章朗声诵读出来,让学生用耳与心感悟语言的意蕴、情感、韵味;他的比较揣摩法,要求学生对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办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没有必要的语文知识的支撑,语文教学必然是无序、失控。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的过程。当然,这里的知识不应局限于陈述性知识,还应包括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它的特点应该是综合性的:应该在语言学、语用学、语体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逻辑学、美学、文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中,精心筛选出能够进入教学程序又能够培养学生语文意识的相关知识,真正让学生有法可依,循法而为,形成高水准的语文审美心理机制,终生受用。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范围非常广阔,内容非常丰富。语文作为一门以提高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教学目标的学科,决定了学生乃至老师应该处处留意,随时学习。没有语文意识,这处处留意、随时学习既不可能,能力、素养、习惯也无从谈起。只有唤醒学生们的这种意识,形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提升他们的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