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6期 ID: 353660

  

开发立体化语文教学资源

◇ 王曜君 李胜建 张英飞

  本期名师:王曜君
  青年教师:李胜建 张英飞
  王曜君:前一阶段我们已经探讨了立体化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实施策略。今天,我们主要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来谈谈立体化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资源开发问题。具体说就是语文教材资源及其相关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开发、整合及运用。
  
  开发教材资源,彰显语文教学的艺术美感
  李胜建
  
  开发教材资源,就是打破习见的教材资源组合定势,以全新的视角或方式解读文本,从而构建另一种文本教学资源。这种文本的教学资源,不是单纯的原有文本资源的重现,而是有着教师个性解读的资源再开发,是教师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和确定。教师对于文本资源的选择与确定,必须建立在教师独立的见解与立意之上,必须能给予学生语文学习的发现之美,能给予学生语文学习的快乐享受。
  翠苑中学的何滨老师在执教《背影》时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
  1 父亲给了我什么?这些东西有什么特别之处?
  2 父亲为什么要给我这些东西?
  3 请你用一两句简单的话语,抓住事物、环境、人物的色彩,重新概括文章的相关语段。作者这样处理色彩,你觉得有什么深意吗?
  三个问题的设计,源于教师对文本的个性解读,而这种独特的解读就是对原有教材内容的再度开发。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布袍”,其所呈现出来的冷色调——“黑色、深青色”,与黯淡的时代背景和灰暗、绝望的个人厄运互为映衬。而父亲所给予我的两样东西:“紫色的大衣”和“朱红的橘子”。则是整篇文章中仅有的两样暖色调的事物。一冷一暖,放在一起,有何用意?暖色,意味着希望。这里父亲的希望是什么呢?“大衣”意味着温暖,“橘子”意味着甜蜜。这正是父亲在现实生活中最缺乏的,也是父亲希望儿子能拥有的。正是这种色彩的视觉冲突,含蓄而挚热地表现了一个处在生活日渐衰萎状态下的父亲的心声。于是,这样的解读,产生了这样的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自然引领了学生这样的阅读体验。
  何滨老师简洁而有层次感的问题设计,巧妙地传递了教学立意,使得教学环节与教学目的相得益彰,使教材的开发价值得以呈现。第一问“父亲给了我什么?这些东西有什么特别之处?”可谓外科手术式的定点制导攻击,直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关于“色彩”的语句,让他们在整个“背影”的情境中感受其中的突兀与微妙。接着,“父亲为什么要给我这些东西?”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两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将“大衣和橘子”与“父亲”“背影”联系起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最后一问,要求学生联系文本中相关事物、环境、人物的色彩,思考“作者这样处理色彩,你觉得有什么深意吗?”卒章显志,水到渠成,意在整体着眼,突出“背影”的色彩震撼力,增强了文字的张力和艺术美感。由此,使父亲的形象鲜活而丰满。
  这种着眼于语言文字的教材资源的开发,既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本质,又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和生命的欢愉。为什么要用“色彩”来彰显文意?这些色彩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要采用冷暖色调的对比?为什么要让“紫色的大衣和朱红的橘子”出现在后面?这些疑问和答案的探究,令学生惊讶而思考,思考而体悟,“披文”“人情”,文字成了跳跃的情感音符。这样的语言魅力,能不让学生习得语文的技能,产生精神的愉悦吗?
  这种教师对文本的个性解读,以及由解读获得的教学立意,实质就是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多元解读,个性立意,应当是立体化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运用的方向。
  
  挖掘家乡资源,丰厚语文学习的生命宽度
  张英飞
  
  宇宙万象是立体化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学校所在的家乡资源,更是语文学习最为方便的材料。科学开发利用家乡的自然资源,是新课程语文标准的新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最为直接的方便的实践途径。教师应该带着学生去亲近去体会,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家乡的独特魅力。让学生亲自去搜集、整理,这也是最好的语文学习和语文实践。
  比如:教学《湖心亭看雪》,我们可以选取西湖或与西湖相关的人文资料,像张岱的生平简介,他撰写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还有史家对他和作品的评价,以此帮助学生解读和理解文本,拓宽学习的思路;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我们可以寻找苏轼关于杭州苏堤以及其任职杭州时的政绩,来读解苏轼的“闲”适人生;教学朱自清的《春》,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来到西湖边、杨柳下、草坪上,感受体验朱自清笔下的“春”日柔情。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是立体化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记得杭州十三中教育集团俞华芳老师执教《杭州魅力十景》搞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时作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一、自由组织,创新设计
  成立××班“杭州魅力旅游公司”,开辟“杭州魅力十景网上游”旅游专线,设经理、副经理,下分若干分部。向全班同学征集“杭州魅力十景网上游”专线宣传品设计,通过评优筛选。
  
  二、搜集资料,自主探究
  1 下载与“杭州魅力十景”联系最密切的、你最感兴趣的相关资料。
  2 写一段你体会最深刻的旅游手记。
  
  三、合作交流,个性表现
  将有关材料设计成“杭州魅力十景网上游”大型壁报张贴在教室里,展示同学们的各种优化设计,展示各个旅游公司的魅力。
  
  四、多元评价,产生新疑
  要求同学们将自己在实践中所碰到的问题和自己感兴趣但还没能解决的问题以小纸条的形式贴在壁报的下方,请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俞老师这堂课的最大优点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充分利用家乡自然资源的优势,将其开发整合到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核心的有效资源。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杭州美景天下扬,这么多的美景,让学生去审视、评价、选择;组织文字,阐述理由;撰写导游手册,宣传美景。在这个过程中,读(文献资料)、写(设计、导游词、阐释理由等)、听(听取同学、老师和家长的意见)、说(阐述理由、交流成果)、用(展示),学生的多项能力得到了培养,这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能。可以说,本案例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了本土的自然资源。
  其次,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完全主体,自由自主自立。围绕“魅力十景”的目标,从景点的了解、选择,到理由的阐述和最终确定,再到成果的展示、交流,乃至问题的寻求帮助,都是学生自己独立设计、解决和完成的。在此过程中,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需要,教师只是起主导的作用。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全程体验、感受其间的酸甜苦乐,增强了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再次,热爱家乡,培养掣坚对家乡的自豪感,成为本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新课程对于课程目标的定位。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学生在收集资料、整理筛选、陈述理由、交流展示、寻求帮助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目标自然而然迎刃而解。尤其是在实施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对家乡的自豪感,不言而喻。通过这次综合性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深层次了解了家乡杭州的自然景点、人文景观、历史渊源,纵横历史,旁征博引,近距离接触,面对面的心灵交流,家乡的美丽、历史的厚重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从感性的了解上升到理性的积淀。这些都是从对家乡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实现的,也是以往的语文课所难以企及的。
  
  开发社会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
  王曜君
  
  生活即语文。立体化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触角,就是要伸向广阔的生活和社会,从中寻求语文学习的素材,筛选语文学习的有效资源,使之成为学生语文素养成长的养料之一。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同样是丰富多彩的,关键是我们教师如何让这些资源进入语文课堂,进入学生的学习视野。
  开发利用社会生活资源,必须依据文本,按需所用,决不能为用而用。无论是教学新课时的导人,还是教学情境的创设;无论是帮助文本的解读,还是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无论是阅读教学的需要,还是作文教学的话题;教师都必须遵循语文学习本位——我们在教语文。
  如某教师设计的“课前五分钟”语文学习系列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每天开展“五分钟新闻播报”活动。
  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四人小组,从优秀报刊和广播电视节目中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栏目,可以模拟专栏形式,也可进行栏目创新。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名称,如“阿三头说新闻”(源于“阿六头说新闻”)“实话实说”“新闻航班”“新闻茶座”“新闻网吧”“放眼体育”“百姓生活”“奇闻趣事”等。
  全班每位学生每天写一条新闻:或从电视中看到的,或从电台中听到的,或从生活中采撷的,或刚刚从学校观察到的……在正式上台向全班同学播报之前。首先在小组内播报。
  每小组选定一位“首席主持”,由“首席主持”做好每天的播报记录,并在播报完毕后组织组员对当日的新闻播报进行一系列评价,内容有“最佳主持”“最佳新闻”,公开公平打分,当场汇总分数。
  教师用抽组号的形式决定播报的小组,请该组内的“最佳主持”“最佳新闻”获得者上台播报,同样由抽组号的形式决定评价小组,请他们对当日新闻播报员进行当面评价并提出中肯的意见。其他未抽到上台播报的小组把“首席主持”做好的当天的播报记录张贴在后墙上。
  首先,这个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对社会生活资源的语文意识和开发意识。首先是教师的语文意识,他已然明白“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念,知晓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天然场所。所以,他才会组织“课前五分钟”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去搜集社会生活新闻,从新闻中学习语文。这样的新闻,涉及面十分广阔。“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在各自的努力中,不仅自身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从其他同学的采集中获得了知识的熏陶与增长。如果没有教师对社会资源开发的意识,这一切都将不可能存在。
  其次,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选择,使学习者自觉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和受益者。选取的社会生活新闻涉及面广,一人难以企及,但让学生分头采集,就能做到。在整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短暂的新闻采、编、导过程中,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程度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思考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的责任感加强了。
  最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学生每天不同的采集、播报、评价,使得每天都有鲜活的不同的语文学习资源成为语文素养提升的催化剂。长此以往,它将比任何一本语文教科书所呈现的知识都丰厚得多,实用得多。
  王曜君:今天我们对于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讨论得很有成效,思考也比较深刻。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就是需要在这几方面深入。但立体化语文教学的研究视野还远不只这些。学生能力本位、学生素养本位、学生发展本位,是立体化语文教学构建的基石。因此,语文教学不仅是学校的学科教学活动,还广泛存在于学校各学科课程的活动之中,存在于家庭、社会环境之中,存在于生活中。学校的语文教育应打通学科的藩篱,打通学校的院墙,将语文教学纳入大语文学习范畴,真正实现“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这是我们立体化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目标。

开发立体化语文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