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客至》中的“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肯”字如何解释。
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版,P146。本文所谈教材皆为人教版)将“肯”释为“正、恰”。这显然不妥。因为,若是“‘正’与邻翁相对饮”,那么,“隔篱呼取”就成了多余的举动了。
教科书的编者意识到了这一点,又在修订后的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中将“肯”释为“许可,同意”(2005年第1版,P144;2007年第2版,P158。两个版本注释相同)。修改后的解释还是欠妥。若将“肯”释为“许可,同意”,那么“肯与邻翁相对饮”这一句可作如下两种理解。1.“许可,同意”的主语是杜甫。我们可以将“肯与邻翁相对饮”理解为:邻翁要来饮酒,杜甫“许可,同意”他前来。这样一来,邻翁倒有些不知趣。2.“许可,同意”的主语是客人。那么,客人在没有征求主人意见的情况下就“许可,同意”邻翁前来饮酒,又有反客为主之嫌。两种理解都与杜诗的原意不合。杜甫在《客至》的诗题下自注云:“喜崔明府相过。”全诗的基调是“喜”,全诗的气氛是喜悦融洽的。无论是邻翁的不知趣,还是客人的反客为主,都会影响喜悦融洽的气氛。由此看来,“肯”不能当“许可,同意”讲。须寻求别的解释。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中华书局1955年版,下同)P230:“肯(三):肯,犹能也l_得也。杜甫《草堂》诗:‘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钱注本一作能,肯犹能也。”《诗词曲语词汇释》没有举“肯与邻翁相对饮”作例证,还不能直接证明《客至》中的“肯”就作“能”讲。邓魁英、聂石樵选注的《杜甫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P192)采纳了《诗词曲语词汇释》的意见,并对“肯与邻翁相对饮”中的“肯”作了更为明确的阐释:“肯,犹‘能’。此为问词‘能否’。杜诗《草堂》:‘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肯,一作‘能’,可证。……杜甫欲招邻翁作陪,故征询客意。”依照邓魁英、聂石樵两位先生的意见,“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意思便是:诗人欲招邻翁作陪,故征询客意,能否与邻翁相对饮,(客人欣然同意)于是诗人隔篱呼取邻翁前来陪客人畅饮。如此理解,诗句的意思就与全诗“喜”的基调相吻合了。正如范之麟先生在赏析《客至》时所指出的:“(诗人)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2版,P523)
由此看来,这里的“肯”释为“能否”是有充足理由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的这一条注释恐怕还需作进一步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