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造”,这里是指人筑造屋舍的行为。它的本质,是为人们栖居提供很好的条件,使人们感到舒适、惬意、安全。然而,人们把筑造的本质遗忘了,或者说将其赋予了更多的其他意义,让它承载了不应该承载的东西。人们的筑造行为异化了,脱离了它的本质。“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为此,“父亲”终其一生的精力和辛劳,造了一座高台阶的新屋舍。但是,新的屋舍造成了,“父亲”却高兴不起来。李森祥的小说《台阶》就是写了这样一件既平淡又简单的故事,却意味十足。把它作为语文教材,我们应该怎样讲授呢?我想,我们应该以它为例子,也就是以“父亲”的人生道路为戒、为镜子给学生解析这样的课题——怎样认识人生的定位,至少要思考、要关注这个话题,使学生在面对独立生活时有一点点这样的前识积累。这是学生需要的东西,特别是需要老师教给他们的东西。因为,这样的话题,学生自己是读不出来的。
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许多许多的语文老师,却没有在课堂里承担起这样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他们在重复地讲着学生自己能读出来的东西。
比如,一本正经地提出并引导学生研讨着这样的幼稚话题:
1 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居?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
在家乡,“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我”家的台阶只有三级,容易进水,也表明在家乡没有地位,被人看不起。“父亲”渴望自己的家在乡里有地位,所以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是一个有志气、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2 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品质?
捡砖、拾瓦、砍柴、存角票、编草鞋、踏黄泥。吃苦耐劳。
3 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从中可见“父亲”怎样的性格?
他感到不自在,不对劲。谦卑。
4 小说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忍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台阶》暗寓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有关记叙性的作品解读,现今许多许多老师的语文教学就是这样讲这些字面上的东西,解读话语贫乏、浅白、枯燥。孩子们——正在成长的小苗被愚化了,讲课的老师正在扮演一种“囚绿”的角色。
一篇作品的况味,当然是“况”规定的,是由“况”生成的。怎样走出有关人物形象、性格、品格的老套来解读《台阶》呢?本文着重讲两点——“空间”和“时间”元素在作品中所独有的意蕴,以此为切入点来品评《台阶》的况味。
一、从“空间”元素读《台阶》
我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台阶》这篇小说的中心事件产生之源是什么?或者说这篇小说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而乡俗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台阶”成为一种象征。这是事之源,事之根。那么,我们从小说开篇第一句话——“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可以看出三个方面的问题:1.文中所说的台阶是“我们家的”,也就是自家屋舍地基的台阶,它是“我们”一家居住屋舍的一部分。很显然,小说中所写的中心事件是发生在“我”家,这就是事情的发生地、发生空间。2.“我”家的台阶很“低”,这个“低”揭示了“我”家屋舍在村中的“空间”感上显然也是很“低”的。3.“我”的“父亲”对此感到很自卑,台阶低是压在“父亲”心头的石块。
在这里,核心的要素就是“我”的“家”,即我们一家人居住的屋舍。文中“父亲”的活动平台——“台阶”,就位于“我”的“家”之下。这个“位置”具有两个规定性。
其一,“空间”位置规定了台阶的产权属性。“父亲”嫌台阶低也好,他要造高台阶也罢,总之是在自家里。所以说,这个“台阶”的位置,实际上就规定了“父亲”的一切活动、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改善“我”的“家”况。换句话说,“台阶”是“我们家的台阶”,它是“我”的一家人居住屋舍的地基,作品中“父亲”为它的“低”而心情压抑,为它的“高”而精神恍惚,皆是由于它位于“我”的“家”,也就是说它是“我”的“家”的一部分。
其二,“空间”位置规定了台阶自身的属性。写台阶的变化,就是写“我”的“家”的变化。作品不写“我”的“家”的全貌,而将笔墨聚焦于“台阶”,取“台阶”所具有的“层级”性特征,它与地基连成一体托举着“我”的“家”,这就成了一个文学的意象,寓寄着一种深层的社会内涵。特别是与一定的乡俗联系在一起,台阶自身的空间位置成为人们筑造行为异化的一个客观条件,它造成空间形象的比较,而这种比较构成人们精神异化的根源。这给人们的精神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有点儿愚昧的异化。比如,在乡间,本来是和谐的乡邻,往往因为筑造屋舍而反目成仇。在造屋的时候,后来者要居上,高前者一行或两行砖,意在压邻居那么一点点儿运头。为此酿成悲剧的大有人在,这就是筑居行为异化的恶果。当筑造行为脱离开栖居的本质异化为一种精神、价值、欲望的寄托之后,筑造本身就被颠倒了,筑造与人生存在的各种关联也走向反常,它成为筑造者自身一种极端的外化或者说物化,人性也就随之扭曲了。
以上所讲是台阶的“空间”位置所具有的规定性及其影响。当然,从这里读者还可以明白《台阶》构思的思维线索。
下面,我们再读小说中的“台阶”本身又作为人物活动的“空间”所具有的意味。这要从两种情况来看:一是老屋的台阶作为“父亲”活动的空间平台,一是新屋台阶作为“父亲”活动的空间平台。当“父亲”活动于其上的时候,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先看前者: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台阶”是小说中“父亲”小憩时的主要场所。他在这里远望着村落中与之相对的乡亲屋舍的“台阶”。“我”家的“台阶”,在这时已是作为“父亲”现实的活动平台,而乡亲“高高的台阶”则成了注视的对象。这是一个极富象征意味的画面,“父亲”从此在的或者说脚下的“台阶”渴望跨越到那心中向往的未来的“高高的台阶”。摇动的柳枝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样的情景表现出“父亲”执拗的性格。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的头上“飘来飘去”,此时,“父亲的头上”又成为“旱烟雾”的飘动“空间”,这在“我”的眼里,那不是“旱烟雾”飘在头上,而是盼望高台阶的愁思笼罩着“父亲”,缠绕在他心头挥之不去。“旱烟雾”,具有不明朗的象征意味,那是“愁思”。“父亲”脚下的“台阶”和作为心中追求目标的“高高的台阶”,一个是“平台”,一个是“目标”,从脚下的“台阶”跨上心中的“台阶”,这又构
成一个“空间”的意象,有韵味,耐人品读、咀嚼。作为人物活动的一个“空间”,新屋建好以后,“父亲”却不能适应他朝思暮想的高台阶:
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低了一级还是不自在,便一级一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
高台阶从物的角度虽然建成了,但从精神的角度“父亲”显然没有过高台阶生活的思想准备。他连与乡亲对话都出了差错。高台阶,此时作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父亲”不适应,不习惯,他产生了心理障碍。
不仅如此,“父亲”的体力也不适应行走在高台阶上,特别是负重的时候:
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
“父亲”在高台阶上闪了腰。高台阶作为“父亲”建造的活动平台,非但给他带来惬意,反而带来了伤害。作品特别指出,他非常“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感到了吃力。这时的“台阶”,已不是“台阶”,而是“我”一家特别是“父亲”梦寐以求的生存场所,它不适合“父亲”,尤其是他的力量。人们追求“高”,但是忽略了栖居的其他方面,比如担水,这是生活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事情。很显然,“高”虽然满足了某种精神追求,但也给人的生存带来了诸多麻烦。这又是一个令人思索的文学意象。求“高”,在这里破坏了“家”的生态平衡与和谐。
以上两点,从精神到力量都显示出“父亲”的追求不适合“父亲”。一般中学老师讲到这里,总是说“父亲”之所以在高台阶新居建成后若有所失,是因为基本的目标实现以后没有了新的追求。这种解读,显然没有到位,没有把“台阶”看成是人生存活动的“空间”,没有看到“父亲”在自己新建的生活生存平台上,感到吃力、尴尬、迷惑、困顿。常规的简单的解读,就是因为缺乏一种“空间意识”,特别是把“台阶”作为人物存在的“空间”的意识,人们对“在”的方式认识不足,甚至可以说没有认识。这是课文解读效果低下的原因之一。
二、从“时间”元素读《台阶》
当我们品读出“父亲”对自家屋基台阶前前后后的感受之后,如果再从“时间”的角度进一步去理解这种感受,就会加深对小说况味的理解。
“父亲”为造新居经历了时间的煎熬: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
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
这就是“父亲”为新居备料的时间长度。很自然。在这样一个时间长度中读者可以明确地读出“父亲”为备料付出的辛劳,其实他生命的一大半就是在备料过程中度过的。
面对这样一个备料过程的整体长度,我们再看一看这样的长度中作者又是怎样具体地叙述了“父亲”一日、一季、一年的光阴是如何安排的: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在“大半辈子”的整体长度中,一日、一季、一年就是这样地为新的屋基做准备工作。
造屋了,他的时间表又是怎样的呢?
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
小说中“父亲”从备料到筑造这一系列的“时间表”里,劳动、劳动、再劳动,各种各样的劳动时间占尽了他“大半辈子”。什么叫日以继夜、夜以继日,这系列的“时间表”就是最好的说明。在这样的劳动时间长度中酿酝出来的是苦涩,时间愈长苦味愈浓。特别是当新居建成后,对高台阶的不适应,两相对照更显现出一种悲剧性的况味。在这里,时间的长度悲味是非常突出的,具有着比衬作用。倘若没有这样的时间长度,就算三五年吧,“父亲”这样快就造出了高台阶的新房子,那么故事就没有了这样的况味,倒会成为改革开放奔小康的典型。
“漫长”的时间“长度”不仅显示了“父亲”的辛劳,同时还显示着“父亲”能力的渺小,他的平凡,他没有其他办法,有的就是力气,是吃苦精神。他必须在具有较长长度的时间里去积累,去攒,这是一个极普通极普通的劳动者造屋的基本道路。他的生命就消耗在这条道路上。因此,他后来感到迷惑,感到失落,难道生来就是为这高台阶而辛劳?他自己也认识不清,甚至有可能自问,为什么一定要这么高的台阶?“父亲”对台阶的兴趣前后判若两人,他很少在台阶上多坐了。这使我们想到先前的一个场景:
母亲坐在门槛上干活,我被安置在青石板上。母亲说我那时好乖,我乖得坐坐就知道趴下来,用手指抓青石板,划出细细的沙沙声,我就痴痴地笑。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啃了一嘴泥沫子。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只会吃苦头的!
这并非闲笔,这是一幅恬适、安逸、和谐的天伦之乐图。女人在做针线活,男人在洗他的大脚板,小儿子在青石台阶上玩耍戏闹。倘若人们不把造屋与地位联系起来,各得其所,不是很有生活的乐趣吗?当然,人们根据各自的情况适当地把屋舍造得阔一些、高一些,居住时更舒服一些,本是人们的一种生活追求。但是为什么让屋舍、台阶承载一种意识性的东西呢?人们为什么在栖居方面给自己增加这么多的精神负担呢?所以,读《台阶》,不要把表面的“勤劳”“坚持”这些标签贴在“父亲”身上,而是要思考“父亲”的路,思考“父亲”的疑问。特别是小说以“我”的角度写出来,一个明显的问题是“我”眼睁睁地看到了“父亲”就这样地变“老”了,难道“我”还要走这样的路吗?还要像“父亲”一样吗?
三、关于怎么办的思索
为什么人会是这样的呢?从这里应该有什么样的思索呢?特别是作为人生的教材,我们应该给学生归纳出点儿什么问题、什么认识来呢?让我们先研究研究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思考吧:
我们试图沉思栖居的本质。这条道路上的下一个步骤兴许是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这个令人忧虑的时代里,栖居的状态又如何?所到之处,人们都在凿凿有据地谈论住房困难。不仅谈谈而已,人们也在出力……不管住房短缺多么艰难恶劣。多么棘手逼人,栖居的真正困境都并不只在于住房匮乏……真正的栖居困境乃在于…一必须学会栖居……根据栖居而筑造……(黄颂杰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欧洲大陆哲学卷》第478、47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筑造的本质是让栖居”。不仅哲学家从哲学
的角度提出了呼吁,美国宗教和心理学家托马斯·穆尔在《享受每日生活》中也这样劝导人们要“学会栖居”:
一所充满魅力的房子不是一所理想的房子。而是建来让人们居住的房子。我们有小孩子,所以我们的家中就得容忍吵闹、破坏、杂乱和许多粗野的使用。我们的孩子们喜欢从一个沙发蹦到另一个沙发,喜欢在木头地板上滚动粗糙的物体,喜欢吊在楼梯栏杆上荡秋千。一所精致的房子现在不适合做我们的家,也许永远不适合。(托马斯·穆尔著,李书瑞译《享受每日生活》第90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从这些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建房观念的核心就是“让栖居”“让人们居住”。“栖居”“居住”是筑造房子的本质。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这种观念被扭曲了,被遗忘了,住房成了人们的某种“装饰”,成为人的地位的标志,正如小说中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正因为“栖居”“筑造”观念的异化,给人们带来了说不尽的苦恼。不仅乡间如此,城镇亦然。比如,城镇居民虽然不能独立建房,但人们买房不顾实际地追求宽、阔、大,不就是“高台阶”式的一种异化吗?小两口、一个小孩的三口之家,七八十平米的居室满可以的,但非要攀比购买一百几十平米的大房子,购房款一下子要多花几十万元。这样的购房者就被住房贷款套牢,成为房奴,手头拮据是非常多见的。这样的屋主其实和高台阶上的“父亲”的不适应是一样的,都是感到不安、不便。只不过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这些都是不会“栖居”的表现。
当然,读《台阶》不能仅仅像海德格尔所说停留在思索“必须学会栖居”这个命题上。我们应该从“父亲”筑造新居、筑造台阶的经历中去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在今天这个现实世界上“栖居”,特别是要学会为自己的生命定位、定向,保证自己在相应的层级、相应的空间有满意快乐的生活。要记住,人是活给自己的,不是活给别人看的。不要盲目地去追求不适合自己的“高”的生活。就像“父亲”,耗费了自己大半辈子精力,造了一个高台阶的新房子,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舒服,所以实际上他并没有享受高台阶的新房。由此引发了他对人生的反思:“人怎么了?”小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提出了问题让人们思索。
解读上到这个台阶,阅读《台阶》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停留在“坚持不懈的精神”一“勤劳的品质”一“执著的性格”那样的三级台阶上。仍然是无效的或者说是低效的教学。因为这三级台阶学生自己就能攀上去,不需要老师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