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6期 ID: 353643

[ 张震雷 文选 ]   

谈作文指导中发散思维的运用

◇ 张震雷

  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去探索的多样性的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能增强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提高思考的深度,使学生从研究对象的广泛性联系出发,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事物。训练发散思维还能启迪学生悟性,使学生深入研究,洞察事物,力求认识事物的本质,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及未来。根据吉尔福特的观点,发散性思维具备三个特征:一流畅,二变通,三独特。它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立体思维、旁通思维及求异思维。笔者试从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及其思维表现方式出发,谈谈如何在作文指导过程中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做到有话可说,言之有物,言之常新。
  
  一、立体思维,扩大选材范围
  
  立体思维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要跳出点、线、面的限制,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考虑问题。在作文指导中,我常常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引导学生立体思维,实现发散性思维所具有的变通性,使学生处于写作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我会写”。
  “头脑风暴”是一种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尽量展开自己的想象、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寻求问题解决策略的教学模式。“头脑风暴”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作文启思策略,采用这种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围绕话题。在极短的时间里激活写作思维,找到作文思路。下面是一则关于“雪”的作文教例。
  一个下雪的早上,学生们在打雪仗,上课铃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老师并没有阻止大家,而是说:“既然同学们都喜欢玩雪,我们这节课就来谈谈雪好吗?”顿时掌声雷动,许多学生把雪团带回教室放到课桌上。老师先让学生用“雪”组词并解释。学生们很快说出“昭雪”“雪耻”“瑞雪”“雪中送炭”等词语。接下来老师又让学生用词语来形容雪,学生们七嘴八舌,说出“洁白”“鹅毛大雪”“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等等。然后,老师叫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去描写雪,可是绝大多数学生心里能感受到雪的美,却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于是老师就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营养,让他们说出古诗文中描写雪的名句。分组比赛,各组内部可以讨论查资料,随时汇总写到黑板上。学生们查的查,写的写,抄的抄,热闹非凡,形成了竞争的紧张气氛。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青松》)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曹操《苦寒行》)
  “瑞雪兆丰年”(谚语)
  “那雪正下得紧”(施耐庵《水浒传》)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咏梅》)
  “六出冰花滚似锦”(关汉卿《窦娥冤》)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黑板很快就写满了,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诗文的大意,筛出不是以写“雪”为中心的诗文(如陈毅《青松》,毛泽东《咏梅》等),体会这些描写的精妙之处。然后问学生要把景写得生动形象应该怎么做。学生们认识到,首先要仔细观察,把握事物特征,然后用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去准确描写出事物的特征,同时还应该大胆想象。
  于是老师就让学生站到窗口仔细观察外面的雪,再进行口头描述。接下来要求学生想象清晨一个人在雪地上独走的感受,尽可能多方面说说雪都有哪些象征意义,下雪的季节有什么特点,下雪有哪些好处,有什么危害,雪花到底是什么样子……当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达到高潮的时候,老师顺势提出要求,让学生围绕“雪”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由于学生的思维通过以上活动已处于高度的激活状态,完成这样的作文就显得游刃有余了。
  这堂作文课围绕着“雪”,学生经受了一次头脑风暴的洗礼,调动了知识储备,强化了思维的广阔性和连贯性,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流畅性。特别是通过师生之间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帮助学生建构起了对事物的个性化理解,这对于学生形成作文中的自我话语,避免复制别人的思想和语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旁通思维,形成构思路径
  
  旁通思维是指思考者从其他事物中得到启发而产生的新设想。在作文指导中,我以思维导图为工具,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触类旁通,进行构思。
  思维导图(Mind Map)是英国托尼·巴赞博士发明的一种思维工具。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能够用线条、色彩、图画、代码等视觉符号或空间符号展现人类清晰的思维方式,是学习者对特定主题建构的知识结构的一种视觉化表征。
  采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构思写作。用可视化的手段(线条、色彩、图片、图表、符号)来支持语言文字,描述作文思维过程,启动文思之泉,形成思想之流,构筑文章之塔。
  下面是一则围绕作文题目“逛小区”而形成的思维导图:
  为什么逛?是因为心情不好?闲散?还是陪同他人?
  什么时间逛?是春?夏?秋?冬?是周一?周二?……周末?是早上?正午?晚上?
  谁/和谁逛?是独自一人,还是和朋友?和家人?
  逛哪里?行程怎样?接触到哪些“景点”?
  怎么逛的?走马观花?细细观赏?——怎么看的(观察视角)?是俯视?仰视?平视?
  逛时有什么发现?预期的。看到些什么景、物、人?意料之外的,看到些什么景、物、人(如偶然看到乱扔垃圾的不良现象)?
  逛的感受如何?逛前怎样?逛时怎样?逛后怎样?是喜悦?忧虑?愤怒?难过?先忧后喜?先轻松后沉重?……
  通过这样的联想,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本来一个很空洞的题目有了具体可感的材料,有了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有了材料和生活经验之间的关联,构思的路径逐渐清晰起来,学生不再感到没有东西可写了。当学生的思路不再受程式化作文条条框框的束缚,真正得到开启,他的作文才会妙笔生花,千姿百态,“横看成岭侧成峰”。“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求异思维,确定鲜明主题
  
  求异思维是从多种角度对一个问题通过各种渠道寻求答案的可能性,摆脱了经验造成的“心理定势”,富于创造性、多向性和灵活性。在作文指导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打开作文思路,确定鲜明主题,不仅言之有物,而且能言之常新。
  比如写《我的老师》,学生千人一面,总是写老师认真备课、补课、批改作业、带病上课、对犯错误的学生耐心说服教育等。这些事情固然能表现老师的品德,但更应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把人物写活。如果每个学生都这样来写他的老师,那么所有的老师就像是用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一样。这种经验习惯,往往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导致思路机械、僵化。客观地说,许多时候学生面对作文题目觉得无话可说,倒不是真的无话可说,而是怕一出口就是这种套路。
  古人对于构思立意的要求是贵“深”“新”“奇”而忌“庸”“陋”“袭”,这正是求异思维的思维方式。构思新奇的文章,往往能够举重若轻,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境界。范仲淹《岳阳楼记》从“前人之述备矣”的景物描写中,匠心独造,另辟蹊径,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感慨,绝处逢生,想人所未想,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求异”固然是别出心裁、与众不同,但也不是胡搅蛮缠、强词夺理,而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如上文提到的关于《我的老师》一文,如果抛开那些老掉牙的题材,运用求异思维,写老师为人风趣、幽默,上课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或写老师为了维护学生的利益和社会上的小流氓“斗殴”,也未尝不可,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一般来说,用求异思维打开作文思路有这样几种方法:1.同一材料多种立意。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确立不同中心,从而写出具有不同立意的作文。鼓励学生在立意时讲究新颖,要注意同一材料的多义性,从中提炼出最具有新意的中心。比如写“我的母亲”。很多学生以表达母亲对“我”的关怀为中心选材,我在看完草稿以后,又引导学生从“缺少母爱”“渴望母爱”“变形的母爱”等方面立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引导学生根据同一素材,选择适合自己写的文体去作文。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以想象思维见长,因此,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去作文。如同样是写“我的母亲”。大部分同学写成了记叙文或是散文,而有一部分同学却发挥想象,以动物的视角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成了童话,以表现动物之间的母爱。3.同一题目多种选材。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题目从不同方面选择题材,力求选材独特,与众不同。
  总之,作文是一种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实践活动,离不开思维这一形式。作为教师。应不断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学生乐写、善写、能写。

谈作文指导中发散思维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