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
《窗》是一篇小小说,文笔优美,哲理深刻,其结尾达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令人惊叹,发人深省。文章篇幅短小,如何带领学生有层次地把文章读细、读深、读透,并引发他们的一些人生思考,是本次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学过程中,从情节、人物、环境、主旨等方面设计了四个大的问题,并以之作为教学的纲目,力求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激发他们自主阅读课文。同时,学生对这四个问题的反应和回答也是教师考量课堂学习情况的重要尺度。对小说主旨的探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中提取抽象意义,也是对学生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1 了解故事情节,能用简洁语言概括故事。
2 分析人物形象,揣摩文学作品的主旨。
3 体会写作技巧:对比手法和结尾艺术。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展开对人性善恶、美丑的探讨,进而领悟小说的主旨。
[教学方法]
个人思考,同伴启发,教师引导;在讨论中形成自我认识,在探索中关注细节,在续写中深化感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说一说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向大家说说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医院的一个狭小病房里,有两个病情严重的病人,他们只能通过一扇窗子看到外面的世界。靠窗的病人每天向另一个病人讲述窗外的美景,这成了他们最大的享受。但远窗者在享受同伴讲述的同时产生了嫉妒,为不能占有窗边、亲自看到美景而苦恼。一天晚上,靠窗的病人病危,另一个病人见死不救,看着他死去。最后他如愿获得了靠窗的位置,可他看到的窗外却是一堵墙。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有两个层面的作用。第一层面是考查学生对小说主要情节的掌握情况,当学生对主要情节有遗漏时,教师要组织同学或自己进行补充。第二层面是考察学生的复述能力,包括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情节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学生只有把小说的主要情节了然于胸,才能为下面的讨论和延伸奠定基础。
二、人物分析:辩一辩谁是主角?(通过辩论的形式展开)
小说有两个主要人物:近窗者与远窗者。同学们认为谁是小说的主角,并谈谈理由。
提示:
近窗者:为病友详细地描述窗外的景色,文章用第四、五两个小节描写他的语言,赞扬他无私、高尚的可贵品质。
远窗者:为了一己之私见死不救,文章详细地描写了他的心理变化,批判他自私、卑鄙的可耻人格。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是对小说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让学生通过感兴趣的辩论形式,初步感受小说的主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和体悟来确定主角,答案是开放的,言之有理有据即可。有些学生可能会认为“窗”是主角,教师可以委婉指出,窗在这篇小说中虽然地位特殊,但没有主体的人格,担当主角还是不太妥当。这里还涉及对那个见死不救的远窗者的认识,有些同学会认为他是杀人凶手,或者是他的不作为直接导致了他人的死亡。对他充满了愤怒和仇视。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理智地看待、分析人性中的自私一面,让学生懂得私心和私利是人之常情,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自然法则,关键是如何对待,如何处理一己之私,使之向健康的方面发展,不能像课文中的远窗者那样,任其膨胀扩张,导致严重后果。
三、写法学习:议一议窗外到底是公园还是墙?
1 小说题目是“窗”,文中也反复写到了病室里的那扇窗,它对于两个病人来说有何意义呢?通过研读有关“窗内”病房环境的描写,引导学生明确:
病房内的环境极其单调乏味,两个病人的病情又很严重,几乎失去行动能力,整个气氛令人感到压抑和窒息。一扇能看到外界景致的窗,对两个病人来说,意义无疑是非同一般的。
2 一个病房的两个病人,通过相同的一扇窗,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色,靠窗者看到美丽的公园,远窗者却只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窗外到底是公园还是墙?(画窗、墙、景三个示意图)
明确:“很显然”三个字说明窗外的场景是通过靠窗者的口述推测得来的,不是对客观环境的描述,此处是伏笔。“仿佛”说明远窗者的感受确实是听过别人转述之后的心理活动,此处艺术效果是继续铺垫。“只是”揭示答案,说明只有一堵墙,别无他物。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差强烈。
3 如果窗外真是公园,那么将结尾换成“他看到的是窗外的公园美景”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样失去了小小说结尾特有的艺术效果,削弱了对远窗者揭露和批判的力度,缺乏震撼力。同时对近窗者形象的塑造也有影响。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是在疑问中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老师可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对小说环境的重视和学习。特殊而典型的环境为人物的握造和情节的发展搭建了平台,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窗内环境的分析学习也是为窗外世界的探讨论辩做准备的。在第二个问题的研讨中。如果全班同学一致认为窗外是墙不是公园,教师也可发难:“老师认为墙是后砌的,开始确实是公园。”或者:“老师认为小说结尾是艺术夸张和象征手法。”总之,要求学生回到课本的原文中去,重视文本阅读,拿出切实可信的证据,避免空谈。从而引导学生把握细节,善于发现文章的铺垫、伏笔和前后照应,体会小说作者的缜密笔触,对小说的情节真实有感性认识。最后的改换结尾的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从另一个角度佐证窗外是墙,二是深化对近窗者形象的认识。如实描述窗外美景,只能说明他的热忱和善良;没有美景,却不顾自己的病痛去创造美景安慰病友,那他就是崇高和伟大的!
四、探究延伸:写一写小说还能如何发展?
1 主旨探究:(根据下面示意图的板书,指导学生对示意图作解说)
示意图解说提示:①一个高尚的人,心灵之窗能将面前的墙壁洞穿,透进光明与真善美;一个自私的人,面前的窗会被心中的墙壁堵住,充满阴霾和黑暗。
②对高尚者来说,一堵墙是一扇窗;对自私者来说。一扇窗是一堵墙。
2 写一写:小说结尾戛然而止,给我们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请根据作者的意图,给小说补写出一个合理的结尾来。
范例1:远窗者愧疚至死。揭示自私害人害己的主旨。
范例2:远窗者继续近窗者的使命,为新来病人讲述窗外美景。揭示了高尚品德可以相互感染和传递的主旨。
范例3:远窗者康复后推倒围墙。按近窗者生前的描述建造了一座公园。表明自私者的虔诚忏悔之心及受到的品德感染之深。
范例4:远窗者突然醒来,意识到自己见死不救的行为原来是一场梦,及时遏制了自己的私念。这种结局也是广大读者最愿看到的结局,一种善良的愿望。
设计说明:示意图的绘制应该在讨论“窗外到底是公园还是墙”时逐步绘制,过程是“靠窗者”“高尚”“远窗者”“自私”“光秃秃的墙”“公园的美景”。和学生一起连线的过程是第三个环节向第四个环节的过渡,先连远窗者的箭头,到墙处停止;再绘制近窗者的箭头,画至墙时停顿,问学生能否穿过。此处可开展讨论。最终形成这样的共识:虽然现实的墙壁穿不过。但可以穿过心灵的窗户,看到外面美丽的公园(箭头连至公园处),带学生领悟到“高尚”的心灵往往可以带给人无限的光明与美好。鼓励学生自己归纳解说词,力求简练且具有哲理性,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小说结尾的加工和续写是学习小说的重要方法,古来有之,既能深化认识,又能结合自己的体悟和阅历参与小说的再创作,发挥巨大的主观能动性。独具匠心的续写可以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注意及时而到位地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