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6期 ID: 353642

  

观察者语

◇ 李 震

  近来读李元洛先生的《唐诗之旅》,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正如李开林先生在《文章不写半句空》一序中所说的:作者“具足雅士之情、才子之笔、哲人之思和豪侠之气”,为我们“打开了现实功利之外的另一扇门,在那扇门外,是盛唐隆宋绝胜的人文景观”。展现这些人文景观,作者都是身临其境,与古人对话,与唐诗对话,在对话中作一对一的心灵交流。
  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通过教学对话。实现最本真的敞开状态。
  与文本对话(阅读对话),是实现教学对话的前提。与文本对话,就是教师和学生与作者、作品的对话,就是要“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循其脉,篇会其旨”,文道兼收,发挥净尽;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教学或学习目标作好重点准备,尤其是要“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郑玄语)。拿教师来说,教师必须在备课时与文本和作者深入地对话,从而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进行个性化解读。要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必须从文本的言语形式人手,感言会意;还要通过阅读对话,把握丰富的人文内涵,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以情传情,以心会心。我们从张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可以看出,他对教材的把握非常到位。他理解杜甫写诗时所处的背景,比较准确地把握了《登高》的情感基调;他对诗的改造与推敲。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杜诗。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产生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师生的阅读对话(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预习)充分了,就为教学对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就是教学对话,其形式有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是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的结果和体会,拿出来交流分享;“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杜甫《问天行》),在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中,交流的双方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就能激活创造性。换句话说,在对话过程中产生碰撞,就能生成新的期待或者新的思考。通过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对话,学生形成了新的阅读能力,或者说提高了新的阅读对话的能力。
  一堂优秀的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对话必须具有强有力的开放性,这种对话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的“敞开”:
  一、向个性化敞开。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往往“切己体察”。每个学生面对语言文字,“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往往产生独特的看法。这些看法和体会,由于个人阅历不同,会有多元的解读,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说出有个性的话。比如说,张老师让学生理解“啸”和“啼”,第一个学生回答“用‘啸’是为了表现‘猿’叫声的悲哀,而用‘啼’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从程度上作了辨析;而第二个学生认为“‘啸’与‘啼’好像是不完全一样的‘悲”’,但他没有说出哪一点上不一样;第三个学生认为“愤怒”;第四个学生认为“壮”,虽然不全面,但是由于语文具有多义的特点,简单的或相同的文字往往具有丰富的意象和内涵,这种理解是正常的。教师在这时候进行了整合引导——“悲中有壮,悲中有愤”,恰到好处。这个教学对话细节说明:在语文教学的对话过程中,让“每个声音的个性,每个人真正的个性,在这里都能得到完全的保留”(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生》,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
  二、向平等处敞开。张老师对学生很尊重,他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而是说“请你们解答一下老师的几个困惑”,这就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发言是自由的,老师允许他们有争论,有保留意见。张老师用得体的语言让学生觉得老师像朋友般亲切可爱,像长辈般慈祥和善,这样就会抛弃顾虑,释放自我。在课堂教学对话中,如果没有“心灵”的平等,“心灵”的沟通便成了空谈,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能得以凸显。
  三、向分享处敞开。分享的过程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感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这里需要友好、亲切、共同讨论、善意提醒:这里需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说的人在伙伴面前建立起自信,感到自身价值被肯定,享受到“给”比“拿”更快乐;这里需要听的人在伙伴的启发帮助下,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四、向时间处敞开。比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沉郁之情”,好像很简单,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就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因为“沉郁”一词。是对杜诗整体风格的评价,张老师的表述基本上是正确的:“将杜诗这种境界开阔且基调悲慨、感情丰富深厚的特点叫做‘沉郁”’。对这个上升到整体风格的细节安排,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在自由朗读中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再对话,建构意义。
  五、向心智处敞开。我认为这也是最重要的。各科都有对话,但是语文课应该充分地借助文本中的词语应用启发学生的心智,通过词语习得这个桥梁,实现心智的习得,再让学生借对话把心智活动用词语表达出来,把心智过程客观化。如张老师认为把《登高》改成一首五律挺好的,拿来“请学生说说这首五律与杜甫的《登高》相比,你更喜欢哪一首?”,这必然会引起学生深层思考,这就是问题通过对话,向学生的心智敞开。教师在和学生对话过程中,在观察和倾听生生对话过程中,还要特别关注并及时评价学生心智的客观化,适时地给予点拨和引导,尽量使之准确、严密和生动。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特别注意到张老师非常重视声音的传达。当学生齐读全诗后,他评价说“读得很有气势”;当学生再读一遍时,他又评价说“你的声音很有穿透力,我已经感受到了秋意”;当学生理解了“啸”是“悲中有壮,悲中有愤”再读后,他评价说:“从你的朗读中,我们已经听出了悲愤之情,你能说一说,为何要这样读吗?”当学生读完最后一句时,张老师要求“读到最后一句时,应该读出悲咽之声”。王尚文先生说:“语音形态是言语生命的根本因子,语音形态的质量是言语生命质量之所在。”张老师在教学这首诗歌时注意倾听言语声音,注意引导学生用声音传达出对杜诗独特的生命体验,在学生的读书声音里就充满了融合着思想和情感的生命之声学生的心智得到了完善和滋润。
  对话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也不仅是一种教育关系或一种教育形式,更是一种教育态度和意识,是对教育的一种深层次理解。

观察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