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6期 ID: 353659

  

超越“原生态”

◇ 王 君

  [教学缘起]
  时下,“模板作文”“套话作文”“八股作文”正受到批判。大家都清醒地意识到:随着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中学的一些作文课堂已经失去了它本真、自然的状态。直接瞄准应试的作文教学,把“作文”与“做人”割裂开来,把“内容”与“形式”对立起来,其结果必然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于是,许多老师开始呼唤“原生态的作文教学”。苏州陈玉驹老师在《生态课堂是作文有效教学的必然诉求》(《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12期)一文中这样阐述:所谓原生态的作文教学,其涵义有两点: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原生态的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试升学。更是为了完善人生,为生命发展奠基,从而使写作成为一种生存的习惯与方式。
  “原生态”是一个新生的文化名词。正广泛地流传于各种媒体。它一般被定义为: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该名词进入写作,乃是顺理成章之事。但是,写作回归“真实”并不能够完全解决一线作文教学的诸多问题,“纯天然”“原生态”也不一定就能促进学生写作和人格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如果对这一类时髦词语思考不深人,甚至错误理解,那么,学生写作反而会进入“伪真实”“伪生态”的误区。这堂作文复习课,就是对这种写作现状的一种反拨。
  [教学步骤]
  
  一、戳穿“伪真实”——辨析“伪生态作文”
  
  1 展示一次作文评改纠纷,请学生讨论。事情的缘起是两位小作者对老师的作文评改不服气。他们认为自己是“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的,是符合写作要求的。
  [甲文](略)该文属于典型的流水账作文,小作者事无巨细地记述一天的见闻,文字尚可,但没有重点,缺乏整合提炼,文路散乱,内容繁杂。
  [乙文]这世界上,我不认同的人太多。这些靠着虚伪偷生于世的本不应该存在的人严重干预了我的生活。我不是傀儡,为何要被这样的人约束?去遵守没有意义的规则,做我不想做的事。我像被囚禁的犯人,甚至像只狗。学校的大门、门卫,寝室的铁门、铁网、铁锁、楼长、室长摧残着我的眼睛,让我实在难以想象这就是所谓的“乐园”,这和牢狱,不,和炼狱有何区别?……
  讨论小结:这两篇作文确确实实是“真实”的,但是,还不是艺术的真实。甲文罗列生活。堆积细节,缺乏提炼,仅仅是对真实生活“杂碎”的陈列,没有艺术的美感。乙文思想的偏激显示出小作者内心世界的狭隘。当作文中充满了夸大的牢骚、怨恨、诅咒的时候,“真实”就被歪曲了。这两种写作倾向都是不健康的,是中学生写作“伪真实”“伪生态”现象的代表。
  
  二、探讨真实的“真实”——走出“原生态”写作误区
  
  1 以两个趣味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原生态”和“生态”的区别。
  讨论话题一:上厕所是否应当入文?以一位学生记叙校园生活的作文为例子,帮助学生辨析:上厕所确实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否在写作时必须涉及呢?
  小结:如果不是表达主题的特殊需求,上厕所没有必要人文。生活还不是艺术,我们不能模糊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如果不加以区分。把每天的吃、喝、拉、撒都罗列出来,那就不但不是艺术,反、而会制造出一堆垃圾。写作伴随着辛苦的提炼过程,是对生活的升华。只有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再把精彩的部分加以渲染和烘托后才能成为可圈可点的艺术作品。
  我们更需要警惕的是:原生态包含着一种原始的美,但是,原始的感知并非都是美好的。因为属于人的“基本需要”的范畴的东西,往往是较为个人化的、狭隘的情感,没有多少对人生世相的深刻理解和揭示,所以也就没有多少真正的价值。超越原生态,才能捕捉和创造出生活的“真实”。
  讨论话题二:商家骗人了吗?阅读同学们在班级“文化长征”中“寻找语文”的文字,感受艺术和生活的距离。
  [讨论前展示]
  当我来到西城天街的西餐厅时,并没有被精致的装潢所吸引,相反,我被那琳琅满目的优雅菜名迷住了双眼。
  “皇家榛果奶茶”“法国玫瑰奶茶”,名字多好听多浪漫啊!结果端上来一看,也不过是平常普通的奶茶。后来我又点了一份“冰脆蔬彩”,结果发现这道菜只不过是几根指头大的胡萝卜、几粒豆子、一根小芹菜和一片西红柿。外加几块冰块而已。
  [讨论后展示]
  普通的菜为何有如此多情的名字呢?这其中可有语文的因素了。这两个生来就光芒万丈的词语“皇家”和“法国”不仅充满异域风情,让人感觉无限尊贵,而且能够激发起你“撩开面纱见美人”的冲动,自然也会想品尝由这两个词语所带来的极致味觉享受。“冰脆蔬彩”呢?“彩”与“莱”谐音,“蔬彩”即“蔬菜”。但“彩”比“菜”更富视觉的冲击。一个“脆”字则展现了蔬菜的清脆爽口,将菜品的香脆清新演绎得淋漓尽致。一个“冰”字更立刻把躁郁初夏中的人们带到了凉爽清透曲感官环境中。浪漫的菜名让普通的进餐充满了诗情画意。
  小结:商家用艺术的菜名来提升进餐的品位是高雅的。其创意印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艺术和生活是有距离的,但这距离是美好的,它不是欺骗,而是一种审美的知性的生活态度。生活本身是平凡甚至粗糙的,没有审美的眼光,就不可能有美的生活和美的文字。同是一个世界,对于诗人常呈现新鲜有趣的境界,对于常人则永远是一个平凡乏味的混乱体。(《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这就好比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他把荷塘描写得如诗如画,但是许多人参观清华园荷塘后并不觉得有那么美。这不是朱自清在骗人。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一个有高尚纯正趣味的人。必能发现并创造一个纯美的世界。并用文字把这世界表达出来。
  2 展示写作名言,学生自由朗读畅谈感受,提升学生对于“原生态”和“真实”的认识水平。
  (1)写作,应该优美地高于生活。也就是说:写作,既要保持生活的原型,又要保持艺术的美质。
  (2)日常生活如一盏油灯,也许并不明亮,甚至晦暗。但是,只要我们拨一拔,油灯瞬间就亮了。优秀的写作者就是那善于拔亮灯草的人,生活在他的眼里没有不明亮的。
  (3)牛郎织女只是两块大石头,有了诗人,才变成了传奇。北斗七星也只是七块大石头,因为有了艺术家,才变成了神话。
  (4)语言的美,都表现出好性情,所谓的好性情,乃是心灵真正的尽善尽美。
  
  三、寻找表达“真实”的路径——超越“原生态”
  
  1 超越“原生态”的“生态写作”首先是写“小”的艺术。
  方法:展示优秀学生写自我、写自然、写社会的能够充分表现其对生活的观察力裁剪力的三个作文片段,供学生讨论。让学生理解:所谓写“小”,就是善于从“小处着笔”,善于从“小角度切入”来表现生活的艺术。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作文略)
  点拨思路:哪怕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传达 其魅力的还是细节。发现细节之美,乃是技巧之上的技巧。能力之上的能力。如何发现细节呢?著名作家毕飞宇说过一句话:“要想让一个东西有意思,只需要久久望着它。”虽然我们每天身处其间的现实生活是平常乃至庸常的,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充满期待地认真观察用心体会,就一定会看出它纹理之中的奥秘,发现它不为常人所关注的美点,对它产生表达的冲动。要记住:这世界永远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小结:展示一段写作宣言揭示写“小”的哲理。
  是的,每天十多节课,起早贪黑,三点一线,忙忙碌碌,步履匆匆,学习难免辛劳而乏味。但是,要知道,沙漠中有清泉,岩层内有宝石。平凡人生,虽然一地鸡毛。但是,伫足凝视,侧耳倾听,阳光动情闪耀,清风温柔拂身。酷暑里有淋漓暴雨。寒冬中有玉雪冰清。寻觅生命中点点滴滴的美,拣拾生活中滴滴点点的纯。珍视成长,定格细节,平凡就立体了,深远了,雅致了。
  2 超越“原生态”的“生态写作”同时也是写“大”的艺术。
  方法:展示学生写自然、社会、人生的能够充分表现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之情怀的三个作文片段,供学生讨论。让学生理解:所谓写“大”,就是写作材料的选择要关注“大事件”,写作角度的确定要展示“大视野”,写作情感的表达要袒露“大胸襟”。“小”处落笔只是途径,“大”处着眼才是目的。(作文略)
  点拨角度一:写好“大自然”。
  把“小”我写丰满相对比较容易,把我之外的生命写丰满却难。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真正的写作者,必然都是大自然的知音并且能够在自然中汲取生命智慧的人。优秀的写作者心中的文化不仅是人的文化,更是普天下一切生命的文化。只有有了这种大文化精神,我们才可能有大胸怀大气魄,才能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才可能具备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点拨角度二:写好“大人类”。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优秀作家的文字总能感人肺腑,那是因为他们对人类爱得深沉。一个写作者,如果没有爱人类的情怀,那么他的文字一定是贫血甚至是冷血的。有了这样的情怀,我们才能够超越庸常的生活,在凡俗的人生当中永远保持高迈的人生理想和生命状态。我们才不会因为热爱写作反而躲在文字后面,以致在现实生活中不堪一击。
  点拨角度三:写好“大人生”。
  生命中最大的智慧,就是享受平凡和超越平凡的智慧,是凭借足够丰富的生活情趣和足够丰沛的生命能量用以抵挡生活风霜刀剑的智慧。正如作家王安忆说:“我的写作,便是想要把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的欢乐悲哀,我的我,变得更博大,更博大。”无论是对文字的阅读,还是生活的阅历,无论是字面的表述,还是内心的雕镂,都应该因为对写作的不懈追求而变得更加博大。写作是强健生命的重要武器。
  小结:展示一段写作宣言揭示写“大”的哲理。
  小小少年,身困书斋。但是现实里的举步维艰难以阻挡心灵的突围与亮剑。前而进取海阔天空,退而沉思山高地迥。青春雨季里的淋漓春雨终要汇为波涛中的狂飙巨浪,花季雨季里的浅斟低唱终要融入大千世界的滚滚红尘。跨越小家庭温暖的囚笼,飞出校园窄窄的天空;车水马龙里才有生命的质地。黄发垂髫里才有生活的温度。审美与审丑都津津乐道,欢喜与忧愁都自得其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为自己的成长欢呼,更要为社会的进步呐喊。
  3 写作训练
  (1)修改前面展示的[甲文],重新剪裁,重新确立明确的主题,使其超越“原生态”,成为真正的“生态作文”。(2)任意选择文体写作,反驳前面展示的[乙文]。要求活用写“小”和写“大”的理念,表现出青年人应该有的视野和胸襟。
  
  编后絮语:
  狄德罗说,每一个心灵都有他的望远镜。这堂课,是王君老师用她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敏锐地观察到的现夸写作教学在反思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空白点而设计的。“真实性”的问题一直纠缠在中学作文教学之中,在学理层面和操作层面都还存在着诸多盲点。王君老师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出发,其诊断是敏锐的。其治疗是有力的,其过程是诗意的,其结果是厚重的。这堂课,不仅仅是在操作技巧上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而更为重要的它是一堂有着精神引领作用的课,是一堂“立人”的作文课。

超越“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