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是中学语文老师,在辽南一个县城工作了大半辈子。我也是在师范学院中文系读过书的人,但抱歉的是没有在中学任教的经验。不过,从我父母的一些故事里,知道语文教育是件不易的事,其间的规律什么的,他们好像也没有说清楚。只是觉得,教语文的人,应当会写文章,至少是写像一点模样的文章,否则就有点隔膜。雾里看花,门外闲谈,把文章八股化,那就没有出息了。
文章不好写,也不好教。原因是思维的复杂吧。教孩子常识可以,但让人学会一种思维方式,恐怕就难了。研究《红楼梦》的著作多极了,可是学会曹雪芹运笔方法的就好像没有。形象思维是不能模仿的,至少不能彻骨地模仿。而且就文章谈文章,好像也找不到写作的窍门。所谓功夫在诗外,也不是没有道理。我的父亲念过私塾,略会写点文章,他说那是背书的缘故。我的母亲是新中国最早的大学生,就不太会写散文、杂文。但课讲得很好。他们两人的反差。常常使我想,在语文教学上大概有两种类型:一是学生通过读书学习,自己摸到了写作的门路:一是自己并未能写一手好文章,但对文章的内蕴能说出一二来。前者可能变成作家也未可知,后者成为鉴赏者那是自然的了。我们讲语文教学,对这两个方向的群落,是不能排斥的。我个人倾向于前者,原因在于有它的难度。不克服难度,还读书干什么?
我私下想,语文的目的是让人快乐。知道前人的智慧是怎样的,他们的表达方式是如何形成的。表达其实是生命的快感的产物,欣慰的、悲哀的、肃穆的都可以从文字里找到快感,所以真的文章是自由的文章。文章即自由。
但麻烦的是考试。语文教学的检验是看考试成绩,这就坏了。考试其实与思维的快乐是两个东西。八股虽然也会产生好的文章,但把精神的翅膀斩断了。考试的文章,可能多少是憋着劲写出来的。但思想者与艺术家的文章有时是在轻松的调子下完成的,或者是在没有外力的压迫下写出来的。我觉得,孩子们现在学会轻松地写作,大概是个选择。这里涉及超功利的问题,精神松绑的问题,当然归根结底是书写环境的问题。这些让老师们去改变,也是大难之事。
自己没有当过语文老师,竟胡说了这么多,实在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