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阅读正日益彰显着它的魅力,人生在阅读的伴随下渐渐变得华滋丰润起来,甚至焕发出耀眼的光彩。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也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时间。在阅读教学中,随着知识日益丰富,学生的阅读思维也不断发展。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一些传统课文被语文老师称为“旧文”,经过多次的咀嚼,已味同嚼蜡;授课者看到这些传统篇目有如轻车熟路。则常常不去多作思考,而不断重复着过去的故事。教师刻板的设计,陈旧的阐述,影响了学生阅读的胃口,更遑论思维训练了。这样的做法显然与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大相径庭,与思维训练格格不入。难道这些“旧文”真的如“鸡肋”一样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只要我们独具慧眼,理清思路,巧妙地将思维训练置于训练的核心地位,就能从“旧文”中生发新的生长点,让它生成新的思维训练资源,从而别开生面,使“旧文”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找准切入点,让辩证思维深入发展
经济社会的转型必定会带来情感体验与价值评判的分化、背离和趋同。许多旧有案例正在被人们重新认识,或批判抛弃,或热捧认同。作为社会生活反映的文学作品,其塑造的众多典型形象,也由于阅读者所处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而出现重新认识之必要。这一重新认识不是对作品形象的全盘否定,而是与时俱进地接受其合理因素,让我们的阅读思维变得更加健康。在课堂教学中,这种重新认识势必要求学生具有辩证思维的素质,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人物形象在作品中划过的人生轨迹,用新颖正确,带有时代鲜明特征的眼光去反观人物形象,从而给予人物形象以新的意义,也给自己一次新的情感体验与沉淀。这种辩证思维的训练自然是扎实的,因为它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思想的激烈碰撞和教师的适时引导才得以完成。看似陈旧的情节,只要点拨得法,提问新颖,就能生成新的思维训练资源,从而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再评判。
《项链》一文既是经典,又是“旧文”。玛蒂尔德这一妇女形象经过师生千百次的咀嚼似乎已经定型,不外乎是虚荣、虚伪的典型。今天带着学生重读,该如何重新认识玛蒂尔德?玛蒂尔德这一形象能否带给我们新的思考和价值认定?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学生的争论异常激烈,有的学生认为玛蒂尔德不跟佛莱思节夫人说实话,爱虚荣。有的学生认为玛蒂尔德不说实话是诚信的表现,再说有点虚荣心也没啥不好,人难道不能有梦想吗?针对学生的争论,我要求大家不要将思维停留在人物行动的表面,而要看人物行动的本质,同时作以下引导:(1)引导学生联系小说中人物所生活的环境,关注文本中的环境描写,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法国社会的现实生活状况,从而明确:是社会造成了玛蒂尔德的虚荣。(2)引导学生认识虚荣是人性的弱点,今天的人们同样也存在虚荣心。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是善意的,是可以谅解的。(3)引导学生注意区别“虚荣”与“梦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追求好的物质生活并没有错,人类正是有了改变现实生活的梦想,才有了进步发展的动力和可能。(4)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本质在于追求梦想的目的和途径必须正确。为了一时的表面的荣耀而去追求虚假的不切实际的生活,必然会损害自己,毁掉人生。要脚踏实地,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来改变现实,实现梦想,这才是恰当的、应该提倡的生活态度。这样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真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处。在思维的深入发展中,对玛蒂尔德形象的认识又注入了时代的活水,新的评价标准的确立丰富了学生的思想。
二、设计好情境,让独立思维由表及里地完成对人物形象的终极评判
作品人物形象永远是过去生活的缩影,但由于文化的传承性很强,它又常常被现代社会的人们所认识所慨叹。不过这种认识既有趋同的一面,又往往因个人文化背景的不同和审美趣味的殊异出现评判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从思维的角度看就是思维的独立性。这种思维的独立性的出现,是难能可贵的,正是需要教师保护并倡导的。为了在“旧文”学习中更多地发现思维独立性的萌芽,从而机智地促其成长,生成绝佳的思维训练点,教师应努力去设计好教学情景,为独立思维备下思维的温床。依然回归到小说《项链》,玛蒂尔德形象的美丽让一部分学生心向往之,玛蒂尔德自我毁弃十年青春的结局又让另一部分学生辛辣嘲讽。围绕玛蒂尔德结局是否是“悲剧”的讨论正是独立性思维训练的绝佳时机,不能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于是,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问题。一方面,从审美角度看玛蒂尔德,她最终的命运不是悲剧。她由最初的追求虚幻的外在美,到经历十年还债,脚踏实地地去生活,战胜和超越了原来的我,走向成熟,具有了精神上的内在美,她的人生经历不能称为悲剧。另一方面,玛蒂尔德的美好付出与项链本身的价值形成巨大的反差,作者在展现出玛蒂尔德精神上的美丽之后,又让她在残酷的现实中受到最沉重的毁灭性的打击,让真实的美丽遭受虚假的灾难,这又让读者感到万分痛心和遗憾,在读者心目中又有着“悲剧”的色彩。
对于学生的激烈争论,我没有简单化的处置,而是保护学生独立思维的精神,肯定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维的识见,将学生的独立思维引向深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玛蒂尔德身上所体现的丰富内涵,认识作者这样设计结局的巨大意义。
正是在这样的独立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厘定,对生活价值的评判,对道德底线的划定,都有了新的时代的认识。而这种认识的完成完全依托于独立思维的训练,不带有强制的痕迹。
总之,思维训练的培养要有效果,要受到学生的欢迎,并被他们自觉地接受;舞动思维,“旧文”新读,不失为一种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