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宏老师的儿子今年参加高考,孩子想有针对性地练练写议论文。作为从事语文课程教学论教学与研究的王老师想到给孩子提供些考场议论文佳作,于是我们两个人通过网络进行的对谈就由几篇考场佳作漫延开来。
王桂宏:你发来的两篇学生作文认真读了,感觉见识有了,文采有了,可论述方法基本上还停留在简单的“材料列举”与“观点判断”层面,深度解剖的阐释性文字似乎仍处于缺失状态。你看怎样方能使文气更充沛,论证更圆融?
李卫东:前几日发过去的两篇文章是我从网上搜到的高考考场一类文,有一篇还是满分作文。您对这两篇文章的评判,我基本赞同。从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整体现状来看,这两篇还是堪称优秀之作,正如您说的,有文采,看出作者不俗的见识。但是,我们读完之后,为什么又不甚满意,甚至满怀狐疑:这,就是议论文?就是好的议论文?议论文就应如此来写?如此追问,就追问到对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定位。长期以来,我们的议论文读写,论点论据再加点分析,有的学生讨巧儿,论据来个古今中外,或者正反对比,或者拟几个匀称漂亮的分论点,如此而已。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一是议论文写作定位的偏失。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不是在“讲理”,而是在比谁的“嚼舌”更漂亮。
二是逻辑的缺失。我们似乎不会讲逻辑,而倾向于去无节制地渲染、抒情、铺排。在讲逻辑、讲思辨的论说体里,适当的抒情有助于或亲切或雄辩地说理,但不能一味地“忽悠”不止,煽情不止。
三是对“见识”的关注不够。只交给学生怎么摆弄“文”,而无视“思想”“见地”和“人”。事实是,一个人分析问题的见识浅了,思考拙陋了,他的“文”能好到哪里去?
王:感觉你的“狐疑-追问-究因”好像就是议论文应该“干什么”的演示版。我认为,“讲理”二字似乎还不能完全概括议论文写作的定位。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就是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主张、认识、看法等,并借助各种思维方法展开论述,力求让他人信服、接纳自己观点的一种文体。所以我更倾向于将其定位在“思辨”上。学生要清楚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这么看?它合乎事实吗?别人可能怎么看?如何证明我的观点才是正确的?怎样才能实现我的主张?……学生一旦进入思辨状态,其文才可能观点鲜明,见解独到,认识深刻。
李:是的,对议论文的定位非常重要。议论文是干什么用的?它与叙述体、抒情体的文章区别何在?探讨清楚这些问题,就是给议论文写作找到了原点。至于说议论文是“讲理”还是“思辨”,我想还是“讲理”更适切一些。“讲理”一词是从日常用语中拈来,用它来做中学议论文写作的定位,是试图在纷繁迷乱中回到常识。您也说到议论文是“力求让他人信服、接纳自己观点的一种文体”,“思辨”是为了什么?最终是为了讲理,为了说服别人。关于“议论文”的文体,有不同的叫法,西方多称为“劝说文”“说服文”,我国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也不统称为“议论文”,而是有“说理文”“论说文”“论辩文”等多种称谓。“议论文”的叫法在语文教学中已约定俗成,这样的称谓本身没有问题,但我们要意识到“议论文”旨在申明、劝说,让别人信服,要让“议论文”还原到它本来的生活情境。如果学生不能意识到议论文就是在“讲理”,在于说服读者,就可能造成其文章泛滥抒情、烦琐叙事,靠简单的技巧堆砌排列论据说一些连自己也不以为然的“大道理”交差了事。
“讲理”是着意于让议论文回到“生活”,回到“问题”。大到“圆明园兽首的拍卖”,小到“中学生该不该穿统一的校服”,这些身边遭际的“问题”,是不是“议论”“讲理”的良佳契机?“说勤奋”“多难兴邦”这些宏大的议题要关注,围绕身边生活学习发生的“问题”也要“议”。隔离开生活的“议题”,相对于中学生的经验、思维水平,常常变成“伪议题”,空话、大话、套话就在所难免了。只有在具体话语语境中的议论、言说,学生才可能有“讲理”的欲望和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事一议”“就事说理”,以至“读后感”“思想短评”“小论文”等密切呼应时代脉搏的写作样式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因此,从“生活”“问题”的角度给中学议论文写作一个准确、清晰的定位,让学生明白“议论”“讲理”的目的、对象,是议论写作必须要解决好的前提。当然,如何能讲好“理”,逻辑、圆融甚至宏阔、雄辩地讲好“理”,真的要看学生的“思辨”水平和架构论证层次的能力了。
王:咱俩也不妨抬抬杠。你说“‘思辨’是为了什么?最终是为了讲理,为了说服别人”。我看除此以外,还可以让自己享受思想的快乐。看来我们对“什么是议论文”认识上没多大分歧,至于议论文写作定位的不同表述可能源于不同的站位。学写议论文的目的是什么?单就一篇文章看当然是“讲理”,可放到语文素养培育层面看就是“思辨”了。为什么要写议论文?就是要学生学会思维,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客观辩证地审视自我、他人、集体、社会,形成自己对人对事的态度、行动信念,甚至开出解决问题的药方。“讲理”面向读者,“思辨”则立足于作者自己。当然,单从每篇议论文的构思写作本身而言,“讲理”的确更亲切更生活些。
李:我之“讲理”与您之“思辨”,可能的确是源于“站位”的不同,我强调的是写作的生活化取向,而您更倾向于从精神价值层面思考。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讲理”不能离开“思辨”,离不开思想的砥砺、思维的快乐,因为真实的议论首先要说服、悦纳自己!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在初中更多地提“讲理”而高中更凸显“思辨”,效果会更好一些。
王:议论文写作的过程就是作者理清思路,选择恰当的词语句式,巧妙呈现自己思辨成果与读者分享的过程。靠积累论据,古今中外、正反对比的举例证明,虽属结论或然的归纳论证,有时缺乏力度和信度,但只要能自圆其说,充分为自己的论点服务,也是好的。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学生似乎只会例证法、引证法,要知道人家程咬金还能耍三斧子半呢。果真是学生天生不会讲逻辑吗?每个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平时生活中一旦认定一个理儿,跟人辩起来也是头头是道,什么“因为”“如果”,“即便”“也许”,他们用得可溜了。那为什么写作时因果、假设、选择、类比等富有智慧的思辨就少见了呢?仔细想想责任可能真的出在教师指导不得法上。
一是议论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重视的是领悟文章的思想意义,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多是孤立地一段段的分析),忽略了探究作者思维发展的脉络及每段结构上的关联意义。致使学生收获的是论点、论据,例证法、引证法、道理论证等有关议论文的知识信息,而不是如何品析作者的思想智慧,如何把握其思维脉络的清晰缜密。
二是议论文写作指导中多了些功利、短视行为,少了些思辨习惯的养成、精神境界的提升及系统写作理论的支撑,致使学生将写作只是作为
一项考试内容来训练。少了及时捕捉自己的思维火花,抒写自我性灵的激情。结构形式上为求平稳,着力训练观点一材料一观点“总分总”式的表达,长此强化,学生见到题目,第一反应就是搜索备料,而不是对核心概念的思辨。
如何扭转这种局面?
我认为,阅读教学中最经济的写作素质训练就是“咬文嚼字”。议论文教学首先重在咬“关联词”,借此追索作者思维发展的脉络。再就是分析标点符号。作者的语气、情感、思路等很多信息都可从标点符号品读出来,借此进行选择不同句式表情达意的训练。最后是分析段落中各个句子的结构关联。也就是你说的“哪是观点判断句,哪是支撑阐释句?哪是论据叙述,哪是分析阐发?”。
李:平时“辩起来头头是道”,写作时“因果、假设、选择、类比等智慧的思辨就少见了”。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前面所谈到的“议论文写作定位的偏失”,学生更多想到的是“码”文字,如何“码”得花哨,而不去有意识地想议论文的目的——讲理、说服。原因就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怎样讲理上缺少写作知识的提炼,指导方法还不多。你提到的“学生见到题目,第一反应就是搜索备料,而不是对核心概念的思辨”,切中要害。对此你给出了“扭转这种局面”的策略:借助词句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议论思维”。举个例子,上海特级教师毛荣富指导学生练写排比句来提升“立体透视事物”的能力时,出了这样一道题:如今“潇洒”一词几乎成了流行语。其实,“潇洒”并非今人才有,而是古已有之,比如我们课文中的蔺相如、宋濂、史可法、庖丁就各有其风流倜傥处,请你根据他们四人的材料写一段有关“潇洒”的排比句。学生一开始只是罗列,没有什么系统可言。毛老师就启发学生:“考虑一下他们各自的表现是不是揭示了‘潇洒’这一概念的不同外延?”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例子:“蔺相如功高不自矜……这是气度的潇洒。宋濂……这是心态的潇洒。史可法……这是人格的潇洒。庖丁……这是技艺的潇洒。”这就不是古今中外的简单排列了,而是不同角度的立体展开。但毛老师还嫌不够,又启发学生:“这一组排比句固然写得不错,但只是对‘潇洒’的外延的揭示,能不能再写一组相应的排比句发掘一下‘潇洒’的内涵?”请看学生的这个例子:潇洒是不计他人之过,以大局为重的谦让宽容的生活态度;潇洒是不为外物所役,执著于自己内心追求而具有的一种精神优势;潇洒是为了民族大业,临危不惧,勇于献身的人格境界:潇洒是经过长期磨砺,掌握客观规律之后获得的一种自由。与前例体现思维的广度不同,此例更展现了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只是一般性地提示学生要展开论证层次不同的是,毛老师紧紧抓住核心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训练学生立体思维的能力。基于对内涵、外延辨析的概念思维,把事实与意见结合起来,作逐层开掘,“讲理”是不是就更圆融?更令人信服?
总之,如果缺少了知识、方法的支撑,学生纵然想“讲理”,也是徒然,而方法、知识的“支架”要靠老师帮着来搭起。关于议论文写作的知识,不应只是论点、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这些有限的知识,要有逻辑推理的知识和方法。中学语文教材中曾经编进一部分逻辑方面的知识,但多是压缩版的知识“硬块”,没有嵌入到实际的语文学习情境中。如何把逻辑推理知识活化到学生的议论思维结构中,需要教师做些具体的知识加工和开发工作。否则,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还是不能逻辑自洽,只能靠抒情渲染、主观臆断去自说自话。
王:学生“思辨”水平和架构论证层次结构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日一课之功,很难一蹴而就,的确要在“积淀”上下功夫,这跟前面讨论的内容密不可分。教师对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定位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怎样对待写作:是应景交差、蒙个高分还是思辨讲理?议论文意识不同,积淀的方向、写作的主动性将差之千里。关于如何指导讲理的讨论主要针对课堂教学。在课堂学习积淀思辨技巧、论证方法的同时,更应加强课外及生活中的见识积淀。积淀中我们所要养护的“根”是什么?如何才能保证学生思想的源头活水清流潺潺?
李:这就落脚到“见识”二字上。刘禹锡曾说过一句话“文以识为宗”,缺乏了生活体验、阅读积淀,无论叙事、抒情还是议论,都找不见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