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6期 ID: 353654

[ 郝敬宏 文选 ]   

《寡人之于国也》三问

◇ 郝敬宏

  《寡人之于国也》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段文字历来被认为是孟子“仁政”“爱民”思想的最好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三点疑惑,下文逐一讨论。
  
  一、为什么人到“五十”才可“衣帛”,人到“七十”才可“食肉”?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对这句话的注释为:“五亩之宅,一夫所受,二亩半在田,二亩半在邑。田中不得有木,恐妨五谷,故于墙下植桑以供蚕事。五十始衰,非帛不暖,未五十者不得衣也。畜,养也。时,谓孕子之时,如盂春牺牲毋用牝之类也。七十非肉不饱,未七十者不得食也。”从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之所以古人要到“五十”才可“衣帛”,到“七十”才可“食肉”,有两个原因:一是说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十分稀少,普通百姓只有到了五十才可衣帛。到了七十才可食肉,所以“未五十者不得衣也”“未七十者不得食也”;二是人到了五十岁后,非帛不能暖身,人到七十后,非肉不能饱食。这是从人体自然的生长衰老规律来说的,体现了孟子对人性的关怀,也是一种敬老爱老的表现。
  朱熹的这种注解是否正确呢?以下材料可为佐证。
  《孟子·尽心上》:“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盐铁论·孝养第二十五》:“八十曰耋,七十日耄。耄,食非肉不饱,衣非帛不暖。”《礼记·王制篇》:“五十异枨,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异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乎游可也。”枨(zhang)即粮食,这句话是说:五十岁以后的老人,饭食要各样搭配;六十岁老人要有肉食储备;七十岁老人的副食要多样化;八十岁老人要吃得好而精;九十岁的老人行动不便,吃饭不离寝室,吃什么不必规定,随意吃些就可以了。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到,“五十”“七十”这两个年龄在孟子的时代都是被人看做是人生衰老过程的一个重要时间点,所以作者才提出了“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二、“豚”“彘”皆为猪,为何并列重复出现?
  
  
  首先来看“豚、彘”二字从甲骨文、金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
  从以上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在甲骨文金文中,豚字作“豕”,没有月(肉)旁;彘也作“豕”,所不同的是,在豕的腹部多一个“矢”,即箭头,意指豕被箭射中了。“豕”是象形字,豕中箭(彘)则是会意字了。现在的“彘’:字还保留腹部中箭的字形,如把“矢”去掉,则字形便和“豕”接近了。由此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推断;豚是人们饲养的家畜,而带箭的彘是指野猪。现今浙南闽北一带仍称猪为“彘”,亦是一证。
  另外,从古文注释里我们也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段注《说文·豚部》引扬雄《方言》:“猪,其子或谓之豚。”古书中还有“豚鼠”“豚犬”连称的。元曲中有“秦如狼虎,赵如豚鼠”的用法。《三国志·孙权传》:“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直豚犬耳。”
  从以上分析,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一点结论:无论把“豚、彘”二字解释为“家猪、野猪”,还是把二字解释为“小猪、成年猪”,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豚、彘”二字在古代不是指同一事物,并列并不为错。
  在现代同属一类但在古代却视为不同类,如《荀子·劝学》中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之说。“骐”“骥”在现在都同指马,但在古代也是指不同的事物。
  
  三、前文是“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为什么后文却说是“七十者衣帛食肉”?
  
  这个问题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从这一节文字的主题人手。这一节文字的主题是谈论“王道之成”,也就是实现王道的理想境界:“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境界呢?“衣帛食肉”,既可穿好的,又可吃好的,这在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看,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生活境界啊!所以为了突出这种境界的美好,孟子把“衣帛食肉”放在一起连说,这样也更有吸引力。
  第二“衣帛食肉”连说,年龄就只能用“七十”来表达,因为“五十”时只可以“衣帛”,“七十”时才可以在“衣帛”的基础上再享受“食肉”的待遇,所以孟子在“衣帛食肉”前用“七十”,这也符合逻辑。

《寡人之于国也》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