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6期 ID: 353658

[ 邓木辉 文选 ]   

高考作文:莫让学生猜哑谜

◇ 邓木辉

  高考作文要不要审题,对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笔者看过一篇《话说“审题”》(《语文教学通讯》2006第10期)的文章,谈的是庄子、韩愈、鲁迅、钱钟书等不审题却写出好文章,而现在的考生审了题却写不出好文章;审题是为了评卷方便,显示教师高明。其结论是高考作文要“我手写我心”,率性而作,无需审题。我认为,高考作文需要审题,因为高考作文不等于教师写研究文章。写研究文章是写自己熟悉的内容,无需审题;而高考作文是写别人给定的题目。需要了解命题者的出题意图与写作要求,这就有个审题问题。
  然而,高考作文主要是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而不是审题能力。因此,命题者不能将审题的“门槛”设置得过高,让学生在题目面前“猜哑谜”,被拦住,以致有的审偏题。也许有人会说:“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就是要将一些人拦在门外”;“大家都考出好成绩,选拔谁?”然而,被拦住的不一定就是“差生”,尚有不少“优生”。2008年全国Ⅱ卷“海龟和老鹰”的材料作文,据腾讯网2008年6月8日15时所公布的难易调查数据,感觉易的仅占24.82%,而感觉难的竟占58.7%,难是易的两倍。之所以难,主要是审题难。据作文评卷的反馈信息,当年被审题门槛拦住而作文离题的考生实在很多。现在的高考差不多都考材料作文(笔者所指的材料作文包括材料话题作文、材料命题作文、材料自拟题作文。下同),平时练习及考试也是这些。现在每张试卷中的材料作文,一般都要提醒考生读懂材料、根据材料内涵立意,这是强调限制性,也是为了提醒考生注意审题,防止出现跑题的情况。即便有如此提示,无论是正式的高考还是平时的模拟考试,只要是写材料作文,每次偏离题意的绝非个别!
  为什么学生写材料作文容易离题?一个重要原因是:材料作文要求读懂材料、根据材料内涵立意,而不少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差,读不懂材料。无论是材料话题作文还是材料命题作文抑或是材料自拟题作文,都要求读懂材料,根据材料内涵立意,这才切题。一则材料如果仅仅是纯客观叙述,没有显示内涵的关键性语句或者没有引导审题的提示性语句。学生便常常“猜哑谜”,拿不准该写什么,如2008年全国Ⅱ卷的“海龟与老鹰”;有的材料引出的话题或题目很牵强,而且材料中还有许多“旁逸斜出”的文字,而这些文字对学生极具“诱惑力”,具有“误导”作用,使学生该抓住的没抓住,不该抓的抓住了,导致离题。如我校高三年级最近一次月考试题:
  两只陌生的蜗牛在某个路口相遇了,他们彼此碰了碰触角,互相问候,然后相继向前爬去。但不幸的是它俩有了相同的想法:对方这么急着朝我来过的路爬去,肯定有什么事,一定是那路上有许多宝贝我没发现。这样想着,两只蜗牛便同时折转头,朝来路爬去。在同一个路口,两只蜗牛又相遇了,它们又彼此友好地碰了碰触角。各自继续往前爬去。忙碌了一辈子的蜗牛不知不觉又爬回了起点。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对这则材料该怎样审题立意?写“不要迷失方向”“朝既定目标前行”“要有自己的主见”等,大概不会被认定为离题,因为这些正是材料的显性内涵和倾向性暗示。但能否写“不要胡乱猜疑”“乱疑妨碍前行”?能否“反其意而写之”,写“要不断反思自己”“要有怀疑精神”?回答就可能因人而异。因为这则材料不是为了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有倾向、有暗示的观点,故教师的看法不一致。事实上,教师在评卷中,对学生围绕后两种意思立意写作的,就判定为离题。对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师的看法尚且会有分歧,学生更是免不了“猜哑谜”。解读材料的能力差,读不懂材料,受材料“旁逸斜出”文字的“误导”等,都是导致学生作文离题的主要原因。
  话题作文刚刚兴起时,大家一致叫好,认为话题作文只要内容在话题之内就算切题,因而它几乎没有审题障碍。并以此作为它取代材料作文的一个“优点”。我不赞同这样的看法。给材料话题(或命题)作文不能舍弃材料而只用话题(或题目),要遵守材料的限制性。读懂材料,根据材料在话题(或题目)内的内涵(通常,材料有话题或题目内的内涵,也有其他方面的内涵)立意作文才算切题(参见拙文《谈谈话题作文的审题》,《语文教学之友》2005年第3期)。因而教学中,笔者是比较注重审题立意的,要求学生读懂材料,根据材料内涵立意作文。尽管如此,只要写材料作文,总有不少学生离题。
  在语文教学刊物上会经常读到这样一些文章:有人并列使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这样一些概念,将现在盛行的材料作文叫做“新材料作文”。说它与上世纪80年代考过的“材料作文完全不同:“材料作文”立意受材料限制,要“代材料立言”:而“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只是个“引子”,立意不必拘泥于材料。但对新旧材料作文的区别,缺乏有说服力的分析。在笔者看来,新旧材料作文对审题立意的要求并无本质区别,都要求读懂材料,根据材料内涵立意作文;否则离题。可见,无论是过去的“材料作文”,还是现在的“新材料作文”,都对学生有设置“门槛”的作用,都会使学生“猜哑谜”。
  那么,什么样的作文题才会最大限度地不让学生“猜哑谜”呢?
  首先是无材料话题作文或无材料命题作文。一般来说,材料话题作文或材料命题作文、材料自拟题作文、无材料话题作文或无材料命题作文,其限制性递减,其开放性递增,因而,无材料话题作文或无材料命题作文能够最大限度地少让学生“猜哑谜”,是高考作文比较理想的命题形式之一。通常情况下,一则材料可以有多种解读,可以有多个立意方向,但如果规定了话题或题目,只能根据材料在话题或题目内的内涵立意作文,受材料内涵和话题或题目的双重限制,限制性大,开放性小;如果没规定话题或题目,学生可任选一个角度立意作文,限制性较小,开放性较大;而如果没有材料,只有话题或题目,其限制性更小,开放性更大。请看下面的作文题:
  据说,凡是报考印度孟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该院正门一侧的一个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这个门只有1.5米高0.4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撞头了。进出过这个小门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这则材料对你有何启发?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这是一则哲理性材料,启发人们如何面对人生的“小门”。“小门”有象征、比喻义,可以指人生路上的障碍、坎坷,可以指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等等。从“进出这个小门的人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让他们受益终身”看,材料明显带有作者的思想倾向性,即 面对“人生的小门,应该弯腰侧身”“不然,就会碰壁撞头”。再从“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该校教授把他们领到该院正门一侧的一个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看,学院非常重视设置、引导学生进出“小门”,教育学生学会“弯腰侧身”,学院的做法成效明显,很有意义,非常必要。对这则材料,如果不规定话题或题目,可以从学院做法的角度立意,表达设置“小门”的必要与重要;也可以从学员成长的角度立意,表达正确面对“小门”的必要与重要……而如果规定了话题或题目,比如以“如何面对人生的小门”为话题或题目作文,显然只能从学员的角度立意,表达如何面对人生的小门,这才切合题意。而如果不给材料,只要求以“如何面对人生的小门”或“如何面对挫折”为话题或题目作文,则更自由灵活。
  可见,就一般情况看,无材料话题作文或无材料命题作文能最大限度地少让学生“猜哑谜”,最适宜作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当然,有的材料有开启思维、提示角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等作用,有助于学生作文;但材料是把双刃剑,更多的作用则是限制思维、限制立意,容易导致学生“猜哑谜”。当然,有的无材料话题作文或无材料命题作文,由于话题或题目不易理解或者范围狭窄、内容生僻等,也会让学生“猜哑谜”,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发撵,甚至导致学生离题,如广受诟病的“春来草自青”。
  其次是开放式材料作文。有的材料作文,其开放性强,限制性小,可多角度立意,也适宜作高考作文题。例如:“有人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也有人说,‘过去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应当从零开始’。对‘过去一现在一未来’的关系,你是如何思考的?请以‘铭记和忘记’为话题(或题目)作文。”这道材料作文题,没有暗示性、倾向性的观点,只是基于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而介绍了几种观点,可多角度立意。可以围绕“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立意,写“过去不能忘记”;可以围绕“过去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应当从零开始”立意,写“过去应该忘记”;也可以全面把握,综合立意,写“该铭记的要铭记,该忘记的要忘记”。面对这样的作文题,学生无需“猜哑谜”,无需揣摩命题者的倾向性观点与意图,写出自己的看法就行,有利于正常发挥。
  再次是问题式材料作文。问题式材料作文。所给材料没有隐含命题者倾向性的观点,只是为了提出问题引起思考,问题指向明确,这样的材料作文也不会让学生“猜哑谜”,适宜作高考作文题。如:“人生有如一条长远的旅途,其间有宽阔平坦的顺境,也有崎岖坎坷的逆境。你曾遇到什么样的逆境?你如何面对逆境,克服逆境?请以‘逆境’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议论或抒情,文长不限。”(引自《2009年台湾地区大学学种能力测验国文科试题》)这道材料作文题,没有命题者倾向性、暗示性的观点,只是为了提出问题引起思考,问题指向明确,没有审题障碍,不会让学生“猜哑谜”,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
  总之,高考作文主要是为了考查学生的认识能力与表达能力,而不是考查其审题能力;而无材料话题作文或无材料命题作文、开放式材料作文、问题式材料作文,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猜哑谜”,有利于学生正常发挥,有利于高考准确考查,是高考作文的适宜形式。

高考作文:莫让学生猜哑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