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应该说,这道作文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难度可谓不大。但是,将这个题目写出新鲜感,写得不落窠臼,也并非一件易事。果然,待学生将作文交上来之后,笔者在批阅的时候发现,不少学生虽然能表达出自己对亲情的理解,材料比较充实,感情也算真挚,但故事模式略显呆板,读起来总会让人有些“大同小异”的感觉。正在笔者经历此番“审美疲劳”的时候,案头的一篇学生作文突然叫人眼前一亮,不自觉地提起了阅读的精神。笔者现将全文抄录于此,以飨诸君:
日记本
男孩打开日记本,低头望去,他看到的是遍地荒凉。
2月3日 晴
父亲对我来说是很朦胧的印象。我和父亲恐怕只是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罢了。他对我总不甚友善,仿佛无法交流,沟通。他总是对我很严格,处处不让我犯错。小时候学骑单车,本是应该慢慢来,母亲执意拉着我,可他呢?寸步不让。说是有母亲拉着,这辈子我也别想学会骑单车的了。
2月4日 阴
我处处容忍他,可他却丝毫不觉悟。总是冷冰冰的,不是我不想跟他好。只是每每看到他的样子,我就害怕。天,我真是这个世界上最倒霉的孩子!
2月5日 多云
我不知道他在等什么,我也不想知道。我不是极端,只是愤怒。凭什么别人的父亲就可以那么好?!
2月6日 晴
我恨我的父亲!!!
男孩合上日记本,抬眼望去,他看到的是一只虫子像婴儿般蚕食着一片树叶。
……
父亲打开日记本,低头望去,他看到的是遍地暖阳。
2月3日 晴
我不知道他是怎么认为我的?一个严厉得难以接近的人?我不知道。我总是对他很严格,处处不让他犯错。我说即使我乞讨也要让你读书。可他似乎不喜欢和我交流。我能理解,我对他严格是因为不想让他重蹈我的覆辙。做个碌碌无为的人。小时候学骑车,我总是不拉他。他或许会对我有看法。可他知道?他每摔倒一次,我的心就痛一次。
2月4日 阴
我或许是有些弄虚作假了。我也常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小时候我教他一切小事,教他吃饭,穿衣。我会编无数个理由来哄他洗澡。我会做无数个鬼脸来哄他笑。我看得出他很想和我和好,我也一直等他说出那句话。我似乎多余了。有了他,我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父亲。
2月5日 多云
原谅我,孩子。我无法像别人父亲那样待你,我希望你有自己的事业,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然后幸福地活着,你或许会为工作而操忙。但别忘了这也是幸福。我希望你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这样我就可以有一个孙子和孙女。我不奢望我老了,你对我多好多好,我只希望你好。
父亲合上日记本,抬眼望去,他看到的是一片树叶为虫子自愿地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这篇题为《日记本》的作文以日记的形式进行呈现,塑造了一个不理解父爱的男孩形象和一个为儿子默默奉献的父亲形象。笔者认为此篇作文有两大亮点:
第一、所表达的亲情虽然“传送失败”,却蕴藏着丰富的张力。而在其他学生的作文中,尽管可能会有波折,但故事中的亲情还是可以成功地“送出”与“领受”,亲情的传递也是趋于通畅。这篇作文将父子之情陷入一种难解的“隔膜”,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张力,这种力量牵引着读者思考着这样的问题:作为儿女,应如何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而作为父母,又应如何表达我们的舐犊深情?文章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而这却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思索空间。
第二、运用了“多重式内视角”。文中的父子二人记录着各自的日记,对“父亲教男孩学骑单车”、“严厉的管教”等事件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理解。由于分别从男孩与父亲各自的视角进行观照,故而对于同一事件也表达了各自不同的态度。虽然作者并未对父子之间的正面冲突展开正面叙述,但日记本上各自不同的声音却早使这种矛盾跃然于纸上。此篇作文的作者虽是一名中学生,却可能在无意识中运用了叙事学中的视角,起到了与众不同的效果。
在此,笔者也想谈谈作文中叙述视角的运用。叙述视角,又称“视觉角度”(angle of vision)、“叙述焦点”(focus of narration),是现代叙事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学术界认为,叙述视角是传递主题意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因而,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我们发现,同一个故事,若叙述时观察角度不同,会产生迥异的效果。总体上说,叙述视角可以分为两大类:“外视角”和“内视角”。其中,“外视角”又被称为“全知视角”,指的是叙述者处于故事之外,这是传统上最常用的一种视角模式,叙述者好似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可从任何角度“客观地”观察事件,可以将故事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但却难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内视角”则指的是叙述者处于故事之内,使用内视角的叙述者通常就是故事的经历者,并经常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出现。常见的“内视角”有固定式内视角与多重式内视角。固定式内视角是从某一特定人物的角度出发,观察、讲述、组织整个故事,描述其所见、所闻,抒发其所感、所思。就笔者此次布置的作文来说,不少学生都以自己为视角讲述亲情故事,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故事真实感人。
如果说固定式内视角只是对事件的“一家之言”的话,那么多重式内视角则是对事件的“多家之言”。所谓“多重式内视角”就是采用几个不同人物(观察者)的眼光来反复观察同一事件。其实,很多著名的影视作品都成功地运用了多重式内视角,例如,著名导演张艺谋的大片《英雄》和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运用多重式内视角,对同一事件进行多重聚焦,构成了一种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的效果,增添了故事的悬念性与不确定性。全知视角作品的延展过程是一个既提出问题,又给予明确回答的过程;而多重式内视角作品的延展过程则是一个提出问题、给出多种答案而最终没有明确答案的过程,而最终答案的揭晓却要交给读者。应该说,多重式内视角通过对同一事件的多重聚焦,可能会使读者不能对这一事件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印象,不同的聚焦之间会有重叠、会有空白,还会有差异。但正是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加强了作品所蕴藏的张力,使读者越读越有兴味。
通过以上的例证分析,笔者认为运用好多重式内视角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观察者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要符合其人物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合理地模仿观察者的口吻,站在观察者的立场上去想问题、做事情,符合其年龄、职业、性格等人格特征。例如,《日记本》一文中就分别采用了父亲和儿子两个内视角,父亲的日记体现了父亲为儿子甘愿付出的情感,而儿子的日记也透出了青春期的叛逆与不成熟。
第二、依据主题选择合适的观察者(内视角)。内视角的确定要依文章表达的需要,选择那些和主题关系最为密切,或者最能呈现矛盾冲突的观察者。比如,《日记本》一文的主题是关乎“亲情”的,具体而言是关于“父爱”的。因此,此文最好的选择就是选取父亲与儿女的视角。此为,多重式聚焦并不意味着使用内视角的个数越就越好。由于一篇作文的容量有限,做到“百家争鸣”是不现实的,为此我们只能舍“末”而逐“本”。
第三、不同内视角的所言所想之间要有“交集”。虽然运用多重式内视角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呈现差异与矛盾,但如果各个内视角只是“自说自话”,之间毫无“交集”的话,则各个内视角则成为了各自为政的一盘散沙,张力也无从凝聚。因此,在运用多重式内视角时,应对共同观照的事件主体及细节进行适度的重申与强调,使不同内视角间的碰撞与交锋有所依托。比如,在《日记本》一文中,父亲与儿子的视角中都对“学骑单车”、“严厉管教”等细节进行了强调。通过对同一细节所做出的不同观照中,读者也不难读出父亲的苦心与儿子的懵懂。
总而言之,在某种程度上说,一个角度就是一个世界。运用好叙述角度会使作文中所呈现的世界更为多姿多彩、意味深长。在此,笔者也愿以此文抛砖引玉,与众方家一道探寻作文中应用叙述视角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