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6626

[ 崔益林 文选 ]   

客观地分析 理性地评价

◇ 崔益林

  最近,我在翻阅手头近100套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发现在近年来的中考语文试题中,经常遇到这样一类试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性化理解题。这里我们不妨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试题,然后再对这些试题进行一番讨论和研究,从而总结出这些试题答题的规律。
  1.在一次大熊猫繁育研讨会上,有位专家曾说:“大熊猫这样珍贵的动物,最终有一天会在地球上消亡,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对它的消亡起一点延缓作用罢了。”
  如果你当时在现场,得到一次发言的机会,你会表明怎样的态度?请结合七年级下课文《国宝——大熊猫》一文,说说自己的想法。
  ——2011年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
  2.央视青歌赛的综合知识考核一直备受关注。有些歌手给出的错误答案堪称“经典”。
  问:“杯水车薪”这一成语是什么意思?
  答:用一杯水作为给车夫的工钱。(正解: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问“焚书坑儒”是什么朝代的事?
  答:宋朝的铁木真。 (正解:秦朝的秦始皇。)
  问:“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何朝代的哪位农民起义领袖写的诗?
  答:秦朝。李世民。 (正解: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
  问:人类历史上的“两河文明”是指哪两河?
  答:黄河、长江。 (正解:两河指幼发拉底河和底各里斯河。 )
  问题:对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有人说,歌手亟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也有人说,术业有专攻,没必要用这些“综合知识”为难歌手。你怎么看?
   ——2009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
  3.安娜未能完成与萨乌什金的母亲面谈的计划,有人说“这是一次失败的家访”,也有人说“安娜此行胜过家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生活感悟谈谈。
  ——2009年厦门市中考语文试题
  当然,2011年南通市的中考语文试卷,2011年南京市的中考语文试卷,2011年重庆市的中考语文试卷等多个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上都出现了这类试题,既然在多个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上都出现了这类试题,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类试题呢?笔者结合平时自己的教学,来谈一谈这方面的体会,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明确考点方向平时,我们在和同学一起分析阅读理解题的时候,总是跟同学们说,在做题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尽可能把握住命题老师命题的意图。事实上,这类试题就是考查学生辩证分析事物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做这类题时一定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定要恰如其分,一分为二,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切不可“一刀切”,只可“切一刀”。一旦掌握了这样的答题思路,那么这样的试题的答题方向就不会出差错。
  比如像上面我们所列的第一题,你就不能完成去否认这位专家的说法,否则,怎么称得上是专家呢?其实命题者在命制这道题时,就已经给我们明确了答题的方向,已经给我们提了个醒,已经给我们以暗示,就是题干中的“专家”。所以针对这个题目,我们不妨可以这样回答。
  示例:我认为这位专家的说法还是有些道理,尽管如此,但是如果人类一方面采取一系列积极的保护措施,细心呵护,一方面加强对大熊猫生殖规律的研究,尤其是在中国,大熊猫研究专家已经逐渐掌握了大熊猫生殖规律,我想大熊猫消亡的一天将永远不会来临。
  其次,理清答题思路我们知道,命题者在命制这类试题时,都考虑到了答题的两面性,所以在具体答题的时候,一定要理清答题的思路,切不可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答出事物的两面性,一方面既要肯定其积极的方面,另一方面又要委婉地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比如像第2题,我们不妨这样答题:
  示例:我认为这些综合知识对一个专业歌手来说,尽管有一点难度,但是如果我们的参赛歌手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注意掌握这些知识,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而且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所以作为当代的青年人,一定要注重学习,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文化水平。
  再次,把握答题技巧应该说,在答这类试题时,还是有一点难度,尤其是对一些思辨能力稍微差一点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但是,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呢?我们的回答无疑是否定的,所以,我们在完成这类试题时,一定要掌握其答题的技巧,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比如像上面我们解答试题时所用的“固然”“虽然”“诚然”“但是”“然而”等。这里不妨以第3题为例,
  示例:我认为安娜此行胜过家访。安娜虽然未见到萨乌什金的母亲,但在家访途中,她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反省了自己教学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她真正理解了萨乌什金的内心世界,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此行,使萨乌什金发自内心地希望能改正自己经常迟到的缺点,教育的效果其实已经达到了。
  综上所述,我们在解答这些带有两面性的试题时,一定要做到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切不可缺少理性的思考,一定要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正确地作答。当然这些试题同属于个性化理解题,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无论是怎样的学生,在答这类试题时,还是应该求大同,存小异,尽可能沿着命题老师的命题意图去答题,千万不可游离于命题老师命题意图之外去,毫无顾忌地,天马行空地去作答,否则这样的答题思路就不能认为是正确的。我想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做到以上三点,就一定能够正确地把握住这样的试题,也一定能够对这样的试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客观地分析 理性地评价
目录

  •  / 乔林晓
  •  / 飞白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