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6636

  

读书笔记

◇ 夏尊 叶圣陶

  星期六下午第一时上课钟已经打过,第一中学图书室门口,这里那里,三五成群地聚立着三十个光景的三年级学生。图书室前面的梧桐叶已落尽了,葵扇样的黄叶不时飘打到瓦檐上,再翻下庭间或廊间水门汀上,“嘀嗒”有声。一群男女青年浴着无力的太阳光,把头齐向着教员宿合的总门。各级的教室
  中远远地传来了点名和开讲的声音。
  “王先生为什么还不来呢?”锦华把方才从地上拾起来的梧桐叶拈动着自语。
  “也许在找寻管图书室的张先生吧。此刻原不是图书室开放的时候。”大文说。
  锦华与大文的交口,在知道他们的过去的人都觉得惊奇,大家都把盼待王先生的目光转移到他们身上来了。慧修却故意离得远远地,暗露微笑,深喜自己苦心的不空费。原来她曾以好意背了锦华的约束,将锦华的新诗告诉过大文,日来在二人中间颇尽了疏通之力。
  不一会,王先生果然邀同了管图书室的张先生从教员宿合中急急地出来了。张先生取出钥匙开了门,就招呼大家进图书室去。
  新近,王先生把作文的时间分出一半,叫学生试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在这级学生们尚是初试,昨日,第一次的笔记簿发还时,王先生认为样子不像,约定今日大家到图书室去上课,来实际说明关于读书笔记的种种。图书室原是学生们常去的,在里面上课的事,却从未有过,因此大家更觉得高兴得很。大文、锦华走进图书室的大门时,彼此面面相觑,似乎感慨多端的样子。他们为了怕引起往事的枨触,已有大半年不踏进这两扇门了。
  全体在长长的阅览台旁围坐以后,王先生从衣袋中取出预先写好的书单子来,和张先生两人向书架上去检书,一霎时,王先生的座位前堆满了许多的书册子。王先生从书堆里取出两部书略加翻动。大家凝视着成堆的书册,静待王先生开口。
  “现在先讲笔记。古今人所作的笔记,真是数也数不清,仅就我们图书室所备的说,已有一二百种了。书名有的就叫什么‘笔记’,有的叫什么‘随笔’,有的叫什么‘录’,有的叫什么‘钞’,此外还有别的名目。这些笔记,普通都是作者有所见到,随时写录,有的记述见闻,有的记述自己的感想,有的记述读书心得,内容非常复杂。这里有两部极普通的随笔,一部是清人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一部是清人姚元之的(《竹叶亭杂记》,你们看,其中就是什么都有的。其中我折着的几页,都是以书本为对象的,可以说是读书笔记了。你们大家传观吧”
  王先生说着把几册《两般秋雨庵随笔》交与坐在他左旁的志青,又把几册《竹叶亭杂记》递给坐在他右旁的振宇,叫他们顺次传阅。自己仍俯下头来把堆在面前的书抽来一本一本地急急翻动,或把书角折叠。
  学生们一一传阅,不一会那两部书又回到王先生面前了。
  “笔记的性质与样式,大概已明白了吧。现在再来专讲读书笔记。方才说过,普通笔记之中有关于读书心得的记述,这可称为读书笔记。笔记书类之中,尽有不记别的,专记读书心得的。这种纯粹的读书笔记数量也着实不少。比较古的有宋人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这里面全体是一条一条的读书笔记。古人所读的书不外‘经史子集’,所以他们所写的笔记,当然都是关于古典的东西。你们未曾多读旧书,看了也许不感兴味。但其中有一部分也很浅易,你们可以懂得。”王先生说着,把一本《困学纪闻》翻开方才折叠了的一页,指示给在左旁的志青,叫他们顺次传阅。
  大家看时,那是其中很短的一条:
  古以一句为一言。左氏传:太叔九言。(定四年)《论语》:“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秦汉以来。乃有句称。今以一字为一言,如五言六言七言诗之类。非也。
  一本《困学纪闻》回归到王先生手里以后,王先生又取过几册别的书在一处,继续说道:
  “《困学纪闻》是一部比较古而有名的读书笔记,方才给你们看的这条是讲‘句’与‘言’的分别的。《困学纪闻》以后,读书笔记有名的有杨慎的《丹铅总录》,顾炎武的《日知录》,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此外还有很多很多。其中有专就‘经史子集’四部的老分类法专攻讨一部的:如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就是只关于史的笔记;王引之的《经义述闻》,就是只关于经的笔记。更专门的还有只关于一经一史的笔记书。现在且以王念孙的《读书杂志》与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为例子,大家来读一节,看看样子吧。”
  王先生取一本《廿二史札记》翻开那折了角的一页,交给志青,又将一本《读书杂志》翻出一页来指示振宇,叫他们左右传阅。自己立起身来去和张先生谈话。
  在《廿二史札记》里,王先生所指给大家看的题目是“唐人避讳之法”的一条:
  唐人修诸史时避祖讳之法有三。如“虎”字、“渊”字或前人名有同之者。有字则称其字,如《晋书》公孙渊称公孙文懿,刘渊称刘元海,褚渊称褚彦回,石虎称石季龙是也。否则竟删去其所犯之字,如《梁书》萧渊明、萧渊藻,但称萧明、萧藻,《陈书》韩擒虎但称韩擒是也。否则以文义改易其字,凡遇“虎”字皆称猛兽,李叔虎称李叔彪,殷渊源称殷深源,陶渊明称陶泉明,魏广阳王渊称广阳王深是也。其后,讳“世”为“代”,讳“民”为“人”,讳“治”为“理”之类,皆从文义改换之法。
  在《读书杂志》里所指定的是《苟子》中的“不立”一条:
  “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立。”念孙案:“立”字义不可通,“立”亦当为“言”。(下文“未问则不立”,同。)“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皆谓君子之不易其言也。《大戴记·曾子立事篇》:“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此篇之文,多与曾子同也。隶书言字或作軎,(若誊作喜詹作库善作善之类皆是。)因脱其半而为“立”。(《秦策》“秦王爱公孙衍与之间有所言”,今本言讹作“立”。)杨曲为之说,非。
  大家看了,文字内容都尚能懂得,可是因为佩服前人读书的炯眼,自愧相差太远,各人都不免露出“望洋兴叹”的神情来。
  王先生又捧了一大叠的书来,除线装书之外,还夹着几本新的洋装书。
  “怎样?方才我所指出的几条,你们是看得懂的吧。——古人所作的读书笔记,普通都是关于‘经史子集’的。另外还有一种,是专关于诗词的,叫‘诗话’或‘词话’,这也可说是读书笔记。词话不多,古今人所作的诗话数量却不少。这里有一部《苕溪渔隐丛话》,是比较古而有名的东西,我指出一条给你们看吧。”王先生翻出一条来,指示志青,叫他依次传递过去。
  那是《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七中的这么一条:
  鲁直诗云:“黄花晚节尤可惜,青眼故人殊不来”,与魏公“且看黄花晚节香”,皆于黄花用“晚节”二宇。盖草木正摇落之际,惟黄花独秀,故可用此二字。
  这条笔记的内容与文字比较浅易,大家自然更没有什么困难了。
  “读书笔记的式样与轮廓,应该已懂得了吧。这类的笔记,现代人作的也很多,不过大概都收在文集里,不是单行本罢了。这里有周作人的《谈龙集》,俞平伯的《杂拌儿》和胡适的《胡适文存)),其中就有许多关于读书的文字。你们且看目录吧,如《谈龙集》里的(《旧约与恋爱诗》《摆伦句》;《杂拌儿》里的《<孟子>解颐零札》《<长恨歌>及<长恨传>的传疑》;《胡适文存》里的《尔汝篇》《吾我篇》《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但看题目,就可知道是属于读书笔记的文字。”王先生说着,把方才取来的几部新式的洋装书的目录递给大家看。
  外面已打下课钟,王先生说不休息了,叫大家任意取台上的书翻阅,看看各种书的卷数和式样。随后他亲自把书一种种地叠好,叫大家相帮着去送还张先生。到第二班上课钟响时,台上已一本书都没有了。
  “你们看了方才这些读书笔记,觉得怎样?”王先生待大家围坐了以后这样问,说时把目光向各人遍转。
  “我觉得我们从前没有把笔记和读书笔记分清楚,大家在笔记簿上所写的,有许多都是与书无关的或是极浅薄的空谈。今天看见了这些真正的读书笔记,式样是已经懂得了,可是这种笔记我们恐怕尚不配作,因为我们读书太少了。”慧修说。
  王先生略微把头点了一点,说道:
  “看了前人的读书笔记的精严,知道自己的所作的不合式,这是对的。但因前人读书笔记写得好,自己怕难,说不配写,这却大可不必。前人所读的书和你们中学生所读的不同。你们有你们的书在日日读着,如果你们的读书不是浮光掠影的,必能随时有所见到,把见到的写出来,就是你们的读书笔记了。
  读书要精细,才能写出读书笔记,反过来说,试写读书笔记,也就是使读书不苟且的一种方法。我叫你们试写笔记,用意大半在此。”王先生说。
  慧修听了王先生的话,俯首似在沉思。其余的人也噤不开口。
  “请王先生给我们讲些具体的例子,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材料是值得写笔记的。”振宇说。
  “好!”王先生说,“笔记的材料,可大可小,小的只着眼于字或词,如方才《困学纪闻》中的一条,只说‘言’字与‘句’字的区别,《读书杂志》中的一条,只论断‘立’字是‘言'字之误,《苕溪渔隐丛话》中的一条,所论的亦只‘黄花,与‘晚节’两词间的关系。至于《廿二史札记》中的(《唐人避讳之法》一条就不同了,那是就了避讳的一件事,整个地加以考察,把唐人所作的史书全体网罗起来加以论断的,范围就大了。你们平日阅读的时候,可加探讨的事项其实是很多的。例如,你们已知道‘所’字的意义了,但‘所’字有几种用法,你们知道吗?如果能够随处留意,遇到新的用例,归纳起来,不是一条很有意义的笔记吗?又如,有些文章读起来觉得雄健,有些文章读起来觉得柔婉,你们是知道的,但怎样才会雄健,怎样才会柔婉,这条件你们知道吗?如果能把这关心,去多读雄健或柔婉的文例,发现出若干法则来,不是很好的笔记吗?又如,你们是喜欢读小说的,小说开端和结末几行的文字,作者往往费过许多苦心才下笔。你们看过许多小说了,开端或结末共有多少写法,也不妨当作笔记写记出来。又如,你们读了某篇文章,某首诗或词,觉得其中有几句是好句,如果你们能说出其所以好的理由,写出来也是笔记。此外如阅读时对于书中的话有疑点,或与你们自己的生活有可相印证的时候,也都不妨写记出来。读书笔记的材料随处都是,大家尽可随意选取,决不愁没有的。”
  “经王先生这么一说,我们已知道着手的方面T。可是我们学识有限,这样写记出来的东西,也许都是别人说过了的陈套哩。”复初说。
  “这不要紧。只要你的见解不是抄袭别人,完全出于自己思索的,那与人家说过不说过毫无关系。写笔记的本意,原为了自己记述读书的心得与研究结果,以备将来的查考与运用,并非像书简或传单似地预备给人看的。自古以来,读书笔记当作书籍刊行的原很多很多,可是写作者当时的目的决不在乎刊行。你们是中学生,写笔记只是一种学习,当然不必以发明发现自期。你们不是在学习代数与几何吗?我告诉你们,那里面无论任何一个公式、一个定理、一个问题,都是数千年的陈套,都是人家早已知道了的东西啊。哈哈……”
  王先生的话引得大家都笑了,复初也自己觉得可笑。室中的空气因此轻松了许多。
  “读书笔记是读书时的一种判断,似乎应该用了作议论文的态度去写。不知道对不对?”大文问。
  “对!对!”王先生点头。“议论文照例是须有证据的,不能凭空瞎说。方才给你们看过的四则笔记,都引着两个以上的例子作凭证,例证愈多,论断就愈精当。你们第一次的笔记所以不好,大半就是因为没有例证。你们之中有好些人只把读过的书摘抄了几行或是几句,说很好或很不好。你们想,这有什么意义?”
  一座的人都又笑起来了。
  王先生待大家停了笑,又继续说道:
  “读书笔记虽是议论文,全体却须简洁,和普通的议论文不同。读书笔记不需词藻修饰,以简短朴实为宜。除了论断、理由、例证以外,不必多说无谓的话。这是你们看了方才所举的几个例子,也可知道的。”
  学生们正听得起劲,忽然门外传进了“王先生”的叫音,接着是下课的钟声。
  “哪里寻不到!原来在这里。王先生,电报!”门房气喘喘地跑进来说。
  学生们正预备退去,听到“电报”二字,以为王先生有了事故了,暂时都立着不走,目光齐向王先生注视。王先生拆开电报看毕,见学生们都现着不安的神情,笑说道:
  “没有什么。是一个在福建教书的亲戚发来的,说已出战区,不久就回来。自从福建事变以来,我很挂念他,现在总算放心了。唉,在中国差不多每年都要逃难,怎么好啊!——这位先生是研究修辞学的,有机会时,我想请他来讲演一次呢。”

读书笔记
目录

  •  / 乔林晓
  •  / 飞白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