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5期 ID: 148046

[ 王力 文选 ]   

《论语》“是”用法探析

◇ 王力

  摘 要:“是”的本义是“直也”、“正也”,有“肯定、是认”的意味,由此发展为“对的,正确的”,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而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和用法,它更多地被用作指示代词,也具有助词、副词的意义,直至发展到现在成为唯一的系词。《论语》中“是”字共出现60次(包括重复出现的),而且几乎包含了它在古代汉语中的所有用法。“是”字所产生的各种意义和用法,都是“是”字的本质和核心意义在不同句子中的引申和发展。
  关键词:《论语》 是 词性 用法
  “是”,东汉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是,直也,从日正”,它是一个会意字。段玉裁注:“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看来,“是”的本义是“直也”、“正也”,有“肯定、是认”的意味,由此发展为“对的,正确的”,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而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和用法,它更多地被用作指示代词,也具有助词、副词的意义,最后越来越多地充当多种句子成分,直至发展到现在成为唯一的系词。
  《论语》就是孔子的论和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所作的记录,更多地反映出当时口语的情况。孔子在中国倍受后人尊崇,而这部孔子的言行录,从“诸子”中被提升为“经”,后人注意整理,错讹的情况较少。《论语》中“是”字共出现60次(包括重复出现的),而且几乎包含了它在古代汉语中的所有用法。下面我们从这样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从词性角度分析
  《论语》中的“是”字主要是作指示代词,除此以外,还有作形容词、助词、副词的例子,从少数例子中,可以看出系词“是”的萌芽。我们做如下区分。
  (一)《论语》中“是”作形容词
  “是”在《论语》中表示“正确、对的”之意,作形容词,这样的例子是很少的,只有1例。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这里,“是”理解为“正确,对的”完全符合文意,“是”在句中作谓语,是形容词。
  (二)《论语》中“是”作指示代词
  在《论语》中,凡是出现“是”字,大多是作为指示代词来用,它们出现在不同的语境,所体现出来的含义也有所差别。
  1.“是”作为指示代词,翻译成这、这样、这个、这些等;或者指代前文已出现的内容,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或者指代做法、态度、结论等。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灵活翻译,这样的例子比较多,如:
  (1)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学而》)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2.“是”用在判断句中作主语,表示“这”,但由于上古汉语判断句没有判断词,在翻译时需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上判断词“是”,所以“是”在上古汉语判断句中被译为“这是”,如: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2)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八佾》)
  3.作为指示代词,指代作用弱化,联系作用增强,含有较强的判断意味,具有成为判断动词的趋势,这在《论语》中还是比较少见的,如:
  (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里仁》)
  (2)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里仁》)
  4.表示应答,只有一例,曰:“是也。”(《微子》)
  (三)《论语》中“是”作助词
  “是”作助词,只在结构上起作用,经常用于宾语前置句中,没有实在意义,可以不翻译。关于宾语前置句中“是”字的用法,现在较通行的有两种说法:一是“是”作代词,复指宾语,使宾语可以提到谓语之前,这也是王力先生的观点;二是“是”作助词,没有实在意义,仅仅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杨树达先生力主此说。笔者赞同后者。
  (1)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先进》)
  (2)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罕》)
  (四)《论语》中“是”作副词
  在《汉语大词典》中将“是”的这一用法列出,并且举例“今之孝者,是谓能养”,“是”作状语。
  (1)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为政》)
  (2)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宪问》)
  这其中“是”可译为“只是、这么、才是、真是、就是、毕竟是”,用在动词前作状语,使语意表达更加贴切、明白,所以,从语法作用上理解为副词更为妥当。
  二、从“是”所出现的位置来分析
  这里不包括“是”作形容词的一例,即“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一)“是”作主语,后面接上谓语动词,如:
  (1)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
  (2)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
  (二)“是”在判断句中作主语,由于上古汉语的典型判断句不用判断词,而是主语直接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判断意义从句法结构中体现出来,所以主语“是”在翻译时就译为“这是”,这在《论语》中,表现为两种情况:
  1.有“曰”或“子曰”等与前句隔开,“是”后接名词性词语,指代前句陈述的事情,同时含有判断意味,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这”一定要翻译出来。如:
  (1)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八佾》)
  (2)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颜渊》)
  2.“是”字前面接复句内容,后面接名词性词语,它一方面复指前句内容,一方面含有判断意味,因为它紧承前句内容,所以可译可不译。如:
  (1)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宪问》)
  (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三)“是”处于状语的位置,用作副词,这在前文中已经加以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四)“是”处在宾语位置,有两种情况:
  1.作介词的宾语,如:
  (1)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2)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微子》)
  2.作动词的宾语,如:
  (1)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
  (2)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
  (五)“是”作定语,有的翻译成“这”,有的根据语意灵活翻译。如:
  (1)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学而》)
  (2)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子路》)
  (六)“是”作助词,用来前置宾语,用在前置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如:
  (1)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先进》)
  (2)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罕》)
  从《论语》用例中可以看出,“是”在古代汉语中的主要用法是作代词,它指代的对象可以是词、词组,也可以是单句或复句,而且具有较强的复指性。“是”字在上古汉语中除了作代词,还可以作助词、副词、形容词等,这些用法不是很常见。我们还可以看到,系词功能在上古时期不是“是”字的主要用法,而是偶尔出现的不成系统的现象,但从中可以说明,早在先秦时期,系词“是”已经出现了萌芽,这也为其以后的发展作下了铺垫。
  先秦“是”字的用法很多,也比较复杂。但是如果我们进行综合求索,就会发现这几类“是”字的用法之间其实存在着很密切的联系,这个联系的根基是“是”本身所固有的“肯定和是认”的核心意义。“是”字所产生的各种意义和用法,都是“是”字的本质和核心意义在不同句子中的引申和发展。明白这一点,我们才能对“是”字的词义演变有一个清晰的科学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力.王力文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3]刘兰玲.探析《论语》中“是”的用法及其发展流变[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8).
  [4]郭锡良等.古代汉语[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
  [5]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孟昭水.试论判断词“是”的形成原因及形成时间[J].泰安师专学报,2000,(1):38-41.
  [7]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8]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9]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张则桥.古代汉语中的“是”何时开始作判断词?[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36-37,44.
  (王力 山东省日照广播电视大学 276826)

《论语》“是”用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