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这首以抠藕劳动者为讴歌对象的抒情诗,描写了两种劳动场景、两类劳动形态。看似两种不同的人,在最后合而为一——目的、实质相同,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前虚后实,前宾后主,抠藕劳动只是一种铺垫、烘托,或一种设喻、比照,从事写作,为社会提供精神食粮,让社会多一些“白和美”的劳动者,才是重心所在。而这位从事写作的劳动者,我们又完全可以理解为作者自己。这样的一种责任、良知,一种忧愤、悲壮,一种道德和精神的纯度、高度,比之那些外表道貌岸然,骨子里龌龊肮脏的官僚政客、伪知识分子,是多么令人震撼扼腕,又多么令人感慨唏嘘!
关键词:“冷” “白和美” 道德滑坡 沉郁忧愤
在当代中国诗坛,既有艰辛苦难的生活阅历、细敏深刻的思想体验,又有将这种阅历、体验、思考用严肃文学形式予以宣泄呈现的执着的实力派诗人,可谓少之又少,有“苦瓜诗人”之誉的来自四川泸州的白莲春,便是这少之又少中的一个。
一双关节粗大筋骨毕露的手已不是在抠藕,是在哭泣!是在为世界难过!抠藕的人在最冷的地方俯瞰这个现实社会:就是白和美越来越少了
抠藕的人在最脏的地方,在最冷的地方,
在天暗来的时候,特别是在心不值钱的时候
把心抠出来,用尽一生整整的努力
在无边的黑中和白中抠藕的人弯曲他的躯体
在一块冬季的田里,就像此刻的这个夜晚
你把你的躯体弯曲在一张稿纸上
抠藕的人和你别无选择地合而为一。面对苍凉的时间和漫长的流逝过程。
——白莲春《用一生努力抠藕的人抠出自己的心》[1]
这是白莲春在上世纪末奉献给读者的一首诗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第一节,最为关键和重要:意境鲜明,诗味浓郁,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凸显了主题,也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忧愤的情感基调,可谓之诗眼。我们应从三个层面解读。
开端,即利用犯规、错位,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营造了非常独特、陌生化的效果。因而也非常具有艺术魅力的意象世界:有着“关节粗大筋骨毕露的手”,正在从事抠藕劳动的人,很显然,应该是一位身处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但此时此刻,这位劳动者的一双手,竟然不是在抠藕,或主要不是在抠藕,而是在“哭泣”,在“为世界难过”!“手”怎么能够哭泣,能够“为……难过”?这不是犯规、背逆情理了吗?这种十分突兀抢眼且耐人咀嚼品味的画面、意境,正是典型的诗意诗味所在,它在提醒和告诉读者,是拥有如此这般一双手的正在从事抠藕劳动的劳动者的心灵在哭泣,在为世界难过!那么原因何在?
这就进入了第二层面:他站在“最冷的地方”,感受到这个现实社会,“白和美越来越少了”。“冷”、“白和美”都是双关。“冷”,不仅指采藕时已入冬季,自然气候冷,更指从事抠藕的劳动者社会地位低,劳动过程脏而累,收入少,又常遭人歧视,受到的心理伤害颇多,感知到的社会黑暗和丑陋也就多,因而导致心灵、精神层面的“冷”;“白和美”,本指物质的藕的外形和(烹饪之后的)味道,但这里应在喻指社会群体的人的品格,“白和美越来越少了”是说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情操、精神品格严重滑坡,责任、良知、诚信日见其少,浮躁、冷漠、麻木日见其多,假恶丑弥漫,真善美退隐,这是对“冷”的进一步诠释,也是抠藕劳动者心灵哭泣的内在原因。至此,许多读者就有些不理解了,既然是社会底层经常遭受冷眼歧视的劳动者、小人物,又何必如此看重总体社会道德的严重滑坡,以至于心灵哭泣呢?肩挑社稷、忧国忧民,应该是大人物的事,至少也应该是知识分子的事,这不遇到矛盾了吗?
于是,我们就进入了第三层面:原来,这位劳动者是典型的身处底层,心忧天下。他虽然社会地位低,劳动付出多,效益收获少,易于受到伤害,但他的思想、精神却站在时代制高点上,有着很强的责任心、道义感和忧患、苦难、孤独意识,他实实在在就是在肩挑社稷忧国忧民,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屈原、杜甫、陆游、鲁迅等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貌似矛盾却一点也不矛盾。这是一位多么深沉、高大,足以让我们震撼和仰敬的劳动者。
第二节,首先,连用四层状语进一步强调抠藕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工作环境和主观感受。“最脏的地方”,“最冷的地方”,“天暗下来的时候”,我们都应理解为双关,“脏”、“冷”、“天暗”,除了实指抠藕劳动者所处的自然环境,更喻指他所遭遇到的种种冷漠、歧视以及由此而生的对社会总体道德严重滑坡的心理感受。第四层状语“特别是在心不值钱的时候”,愈加值得关注。“心不值钱”是一种宏观、抽象而又形象可感的概括,也是这位劳动者对当今社会责任、良知稀少,淡漠、麻木众多的刻骨铭心的感受和由此而来的极为忧愤、沉郁和痛入骨髓的悲情抒发。从官场到民间,随便睁开一只眼睛,就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着那么多令人扼腕顿足、心灵颤栗的滑坡、错位、变异:县、市有“三光”“五毒”书记,一个市的副市长可以轻而易举贪污受贿几千万甚至不止,明目张胆欺凌弱势群体,可以养许多个情妇,可以嫖宿初中女生,触犯这样那样的法律而迟迟受不到制裁……没有有效监督制约的权力,随意发挥威力和享受社会利润,真是被表演到了极致;而民间百姓,许多为了挣钱可以不择手段,假冒伪劣遍地开花,浪费盗窃国家资财心安理得,子女不赡养老人稀松平常,围观小偷殴杀见义勇为者不施援手,医生的主要心思在于赚钱盈利,高校教授抄袭论文、学生考场作弊不以为耻,中小学教师虐待猥亵学生或学生打骂乃至杀死老师等时有发生,人人痛恨腐败但又都想找机会自己也腐败一把……我们所生活着的总体社会,是多么浮躁拥挤,多么物欲横流和急功近利!这位正在抠藕的劳动者,心在滴血!
其次,是写这位劳动者工作的投入、忘我和崇高。如果从局部、真实来说,“抠藕”这种劳动可以挣钱,可以提供白而美味的食品,其过程、场景也很容易理解;“把心抠出来”,再加上后置的状语“用尽一生整整的努力”,就暗中完成了由写实到写意的转化,这样的离谱和令人费解,也构成了诗歌特有的意境、韵味和解读空间——其基本内涵应该是,抠出自己一颗真实、火热、赤诚的心,奉献出一份哪怕非常微小的白和美,让社会少一点“脏”和“冷”,让天迟一点“暗下来”,使心多“值”一点“钱”,为此,他愿耗去自己整整一生的时间和心血!这是怎样的一种神圣崇高,一种悲愤悲壮的自我牺牲式献身和呼吁!面对总体社会的日趋淡漠、麻木、物欲横流和急功近利,他的这种奉献可能只是杯水车薪,微不足道,但他精神心灵的纯度和高度,足以光照日月,令我们高山仰止,想起耶稣、普罗米修斯……
第三节,先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画面,或拍摄了一个镜头:“在无边的黑中和白中抠藕的人弯曲他的躯体”,大背景是“在一块冬季的田里”,有抠藕劳动者的形姿——弯腰、弓背,还有劳动者的心态、神韵——虔诚、专注、竭尽全力,这一层面,主要是写实。但作为大背景,“在一块冬季的田里”,也可以理解为语意双关,这还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暗中照应前面的“脏”、“冷”、“天暗下来的时候”、“心不值钱的时候”。接下来,同一大背景下,“就像此刻的这个夜晚”,“你把你的躯体弯曲在一张稿纸上”,这就又写了另一幅画面,另一个镜头,涉及到另一类人的一种劳动。很显然,在冬季的夜晚熬夜,把躯体弯曲在稿纸上劳动的人,应该是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作家,说具体些就是作者自己。这第二幅画面,或第二个镜头,同样也写了劳动者的形、姿——吃力、艰辛,心态、神韵——虔诚、专注、竭尽全力。于是,自然而然,解读就被推进到潜在的更深的层面:抠藕劳动和写作劳动,性质、目的全然相同,都在为这个愈来愈冷、愈来愈暗、心愈来愈不值钱的社会提供一种精神食粮,增添一份“白和美”,以期多一些温馨和亮色!
第四节,“抠藕的人和你别无选择地合而为一。面对苍凉的时间和漫长的流逝过程。”这是强调抠藕劳动和写作劳动的性质目的相同,更是强调从事这两种劳动的劳动者的崇高、悲壮——长时间舍我献身、自觉自愿、义无反顾、始终如一。被后置了的状语,“面对苍凉的时间和漫长的流逝过程”,则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意境、韵味颇为相似,视界广阔,仰俯古今,苍茫遒劲,又孤独哀伤,凸显了对以上两种劳动的悲沉礼赞,也是对郁积于胸的悲沉心绪的悲沉抒发,进一步烘托、渲染了这种抒发的悲情气韵。
这首以抠藕劳动者为讴歌对象的抒情诗,描写了两种劳动场景画面、两类劳动形态。看似两种不同的人,却在最后合而为一——目的、实质相同,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前虚后实,前宾后主。抠藕劳动的场景、画面只是一种铺垫、烘托,或一种设喻、比照,冬季的夜晚,把躯体“弯曲在一张稿纸上”,从事写作,为社会提供精神食粮,让社会多一些“白和美”的劳动者,才是重心所在,而这位从事写作的劳动者,我们又完全可以理解为作者自己。抠藕、写作,写作、抠藕,实则为一。所谓托物言志,借题发挥,借虚写实,即为此意。
作者1965年生于四川泸州山村,自幼随年迈的祖母生活,早早学会了打柴、割草、栽秧……干一切农活,高中没念完便参军入伍。退伍后回到家乡,农忙种田,农闲外出打工,干过多种营生,遍尝世间苦辛,一路打拼,落脚于北京。1985年开始发表诗作,勤奋而又刻苦,二十多年间,共发表上千首诗歌,二十多部(篇)中篇小说。其作品主要是写农民、庄稼、田野,为农民申诉,被誉为“苦瓜诗人”、“农民诗人”,他完全凭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出色成果成为《北京文学》的编辑和北京作协签约作家,但其身份仍是一名收入低微、生存艰难的打工仔。
白莲春是一位物质非常贫穷的作家,也是一位精神非常执着的作家。当今世界高科技、快节奏,生存压力巨大,价值取向混乱,有多少作家或是准作家,舍弃了道义良知,向钱权声色躬身?但他凭着对农民、底层的深刻了解、深厚情感和强烈的责任心,怀揣一腔赤诚,以良知滋润笔端,坚守文学圣地,始终将目光投向真实的农民、真实的底层,呕心沥血,为他们,当然也是为苍生、为社会申诉、担忧,“特别是在心不值钱的时候,把心抠出来,用尽一生整整的努力”,这样的一种悲愤、悲壮,一种道德和精神的纯度、高度,比之那些外表道貌岸然,骨子里却龌龊肮脏的官僚政客、伪知识分子,是多么令人震撼扼腕,又多么令人感慨唏嘘!
身处底层,心忧天下,白莲春是也。
注释:
[1]《用一生努力抠藕的人抠出自己的心》载于2000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诗选》,2005年第11期《名作欣赏》杂志选载。
(贾同旭 山东省菏泽学院初等教育系 27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