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兴“被××”在形式上与“被”的传统用法有一系列的区别。在语义上“被××”可以分为两类:否定类“被××”与“被迫”类“被××”。否定类“被××”来源于“X被称为/说成Y”类“被”字句,它在语义上都可以表述为【本来没有/不是××,却被说成××】。而“被迫”类“被××”则可表述为【被迫××】或【被迫成为/接受××】。“被××”的新用法能否稳固下来,或者说部分“被××”能否发生词汇化,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关键词:“被××”结构 语义槽 被字句
一、“被”结构新旧用法的差异
“被××”最早运用于“被自杀”。而“被自杀”源于社会事件。后来,随着“被自杀”在网络的走红,一系列“被××”格式的结构,被纷纷创造出来,如“被就业”、“被小康”、“被英雄”等等。《2009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把“被××”结构作为反映社会问题的年度新词语,说明了当年这类表达的影响力。
“被××”结构流行以后,其兼容性也越来越强,“××”从VP逐步扩展为AP,甚至是NP,与“被”字的基本用法有了越来越大的偏离。例如:
(1)在统计就业率的背景下,部分高校的毕业生“被就业”。其中大多是大家都已经熟悉的“被要求就业”,即学校要求没就业的毕业生自己随便找个章盖在协议书上证明自己就业;而现在网帖曝光称也出现了个别“被瞒着就业”的情况,毕业生自己不知情就已经就业了。(新浪网 2009年07月17日)
(2)上述统计数据“照例”受到一些网民质疑,不过这一次不再使用“我拖了全国后腿”之类的说法,而是套用新近火起来的“被”字句式,声称自己的收入“被增长”了。(新华网 2009年08月03日)
(3)谭千秋“被英雄”,无论初衷是好是坏,都不能人为扭曲事实真相,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新浪网 2010年11月02日)
(4)原本在小康达标水平之下的群众,一夜之间就“被小康”了。(新华网 2010年05月09日)
人们在使用“被××”词语群时还习惯于在上面打上引号,这说明该结构在语言系统中还是一个“新人”,尚不能跟周围的环境完全融合,处处都显得“新”和“异”。换句话说,如果语言系统是一部机器,那“被××”就是一个还没有磨合好的零件,机器运转到“被××”部位时总会显得生硬,甚至出现卡壳。但也正是因为这个结构的“新”,它才更能吸引人的眼球。
不少学者注意到了传统被字句与“被××”之间的区别,如曹大为(2009),刘红妮(2010)等。概括起来,两者在形式上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传统被字句中的动词一般为具有较强处置性的及物动词,而“被××”结构中的“××”性质多样。如上述例子中的“被××”就有以下几种:
被VP:被自杀、被就业、被增长
被AP:被小康
被NP:被英雄
第二,传统被字句中施事出现与否均可,如果不出现也是可以补出来的,而“被××”中的施事强制性地不能出现,这也说明“被”与“××”结合非常紧密,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
第三,被字句结构多样,而“被××”入句后结构比较单纯。“被××”结构入句后结构比较单纯,主要都是“主语+被××”。而传统被字句结构非常复杂,可以分为“A被BV”式、“A被BV了/着/过”式、“A被BVR”式、“A被BVO”式、“A被BVP1VP2”式等五类。
我们知道,汉语里有一些由“被”和单音节动词构成的“被×”固定词语,例如“被迫”“被捕”“被俘”“被围”“被杀”“被囚”“被盗”“被窃”等。这些词语是由同形的“被×”句法结构词汇化而形成的。这些“被×”和“被××”结构在用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入句后结构比较简单,而且施事不能出现。但我们还不能以此说明“被××”已经词汇化了,只能说“被××”是一个短语结构,原因是:1.“××”语法性质多样,可以是动词(包括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从音节上来讲,可以是双音节,也可以是三音节甚至更多,如“被中产阶级”;2.从语义上来讲,“被××”意义的组合还有很大的临时性,不是表达一个凝固的概念。3.具体到每个“被××”的实际用例,大多数再现频率不高,具有偶发性,只能看作是句法上的临时组合。
由此可见,我们还不能说“被”已经从语法标记演变为词内成分,成为一个构词语素。比较准确的说法是,“被××”正处于词汇化的进程中,最后能否凝固定型被大众所接受,目前还很难说。
二、“被××”的否定语义槽
“被”的新用法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他们都注意到了这类“被××”中所包含的被动意义。如王灿龙(2009)认为,这种“被××”突显了“非自愿性”、“被迫性”。彭咏梅、甘于恩(2010)也认为该类结构“被动”的意味减弱,而“非自愿、非自觉”的意味增强了。结合一系列“被××”的新用法,我们认为该表达除了具有“被”字结构固有的[被动][不如意]语素义之外,还表示[否定]。即:
被××=[被动]+[不如意]+[否定]
具体来说,“被自杀”可以表述为“怀疑不是自杀,却被鉴定为自杀”。
刚开始“被自杀”是区别与“非自杀”的,因为还没有证实是“谋杀”,而只是人们的怀疑,但是人们的怀疑是有偏向的,即怀疑举报人是“非自杀”,或者是“自杀”的背后另有隐情。这就是这一结构产生的原因,其意义可以表述为“被说成是自杀,但是人们怀疑不是(普通的)自杀”。后来这一结构中蕴含的否定意义被提取和加强,于是产生了一系列包含否定意义的“被××”。
“××”的语法性质比较自由,这使得这个格式看起来比较光怪陆离,似乎没有共同性,其实不然。这些“被××”所反映的社会现象都有“名不副实”的特点,比如“被就业”是说本来没有找到工作,却被说成是已就业了。也就是说,这类格式形式上的灵活多变皆受制于语义上的统一辖制,即它们在语义上都可以表述为“本来没有/不是××,却被说成××”。反过来说,只要符合“本来没有/不是××,却被说成××”的语义,就可以进入“被××”格式。
被就业=本来没有就业,却被宣布为就业了。
被增长=本来没有增长那么多,却被宣布为增长了那么多。
被小康=本来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却被安排成已经达到了。
被中产阶级/英雄=本来不是中产阶级/英雄,却被说成是中产阶级/英雄。
实际上,不少用例从上下文中已经清楚反映出了“被××”所具有的否定意义:
(5)被动的慈善不是慈善,权力胁迫下的慈善更不是慈善,只能是被慈善。(王寅(2011)用例)
(6)让群众从“被幸福”走向“真幸福”。(王寅(2011)用例)
从例(5)来看,“不是慈善”=“被慈善”,例(6)中“被幸福”与“真幸福”的语义相反,即“被幸福”=“假幸福”。
“被××”结构具有“[被动]+[不如意]+[否定]”的语义特点,从语用功能来看,该结构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是强调了当事人的非自愿、不知情和被强加;其次从表述者的角度看,反映了表述者对事件的嘲讽;最后从阅读者角度来看,也会让阅读者产生荒谬感。
三、“被××”结构的生成
对于“被”结构新旧用法差异产生的原因,学者们较多倾向于从语言外的角度去解释,认为是新的社会现象导致了新的语言现象的产生。这当然是对的,不过,因为任何新现象都是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被××”结构的产生一定也有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如上文所述,“被××”与“X被称为/说成Y”这类“被”字句具有渊源关系。
以“他被称为英雄”为例,如果一个人被称为“英雄”,从逻辑上来讲其实是有两种可能性的:一种是他的确是英雄,名副其实;另一种是他其实不是英雄,名不副实。在传统的被字句中比较多的是第一种情况,但是第二种可能性的存在为“被××”词语群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第一种情况的例子:
(7)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
(8)这支军队被称为“铁军”。(《现代汉语八百词》用例)
我们再来看第二种情况:
(9)这年头丑女都被称为美女。(百度贴吧)
(10)救人而亡被说成自杀 12岁小英雄惨遭谎言 (新华网标题2003年05月27日)
“被××”结构其实就是第二种“被称为”的变体,其生成过程如下:
(11)a他被称为英雄(其实不是)。/他不是英雄却被说成英雄。
—— b他“被英雄”了。
(12)a他们被说成是就业了(其实没有)。/ 他们没有就业却被说成了就业了。
—— b他们“被就业”了
比较a和b可以发现,b其实是a的隐含了谓词的简化形式。b既然只是某一种“被”字句的隐含形式,当然用法比较单一。另一方面,a类“被”字句施事是很少出现的,因为不方便或没有必要说,而b类句子谓词都隐含了,体词性的施事当然就更不能出现了。
从含否定义的“被称为/说成”类被字句发展为“被××”结构,主要是使用了省略和提取的手法,例(11)b和例(12)b说法都提取了标记词“被”和语义上最重要的表结果的词语,而否定副词“不是”、“没有”也因为在形式上被删除了,所以其语义就加在了“被××”结构中的“被”上。比较a和b,a的两种说法虽然表达得完整全面,却远远没有b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b用带点幽默的语气反映了对现实的不满、无奈、非自愿,一切尽在不言中。
语言中的这种省略现象是汉语“惜字如金”传统的延续,即用尽可能有限的语言形式,表达尽量多的意义内容。深究起来,“惜字如金”的背后其实是“惜时如金”,是节约成本的一种表现。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符合语言经济性的原则。
四、余论:“被迫”类“被××”
“被××”结构开始流行以后,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从语义上看,除了含有否定语义的由“被称为/说成”类被字句发展而来的“被××”以外,还有一类常被人忽视的“被××”,就是“被迫/不得已……”类。比如,
(13)为了效益,员工“被加班”。(百度文库)
(14)交通堵塞让我们“被迟到”。(百度文库)
(15)广东廉江市横垌村的干部、村民就因为保护耕地而“被学习”了。(新浪网 2009年08月07日)
上述“被××”都具有“被迫”和“不得已”的语义特点,“被加班”“被学习”是“被迫加班”“被迫学习”,“被迟到”是“不得已迟到”。又如,
(16)高房价下租房结婚流行与其“被房奴”不如不买。(王寅(2011)用例)
(17)“奴”字时代,你被孩奴了吗?(王寅(2011)用例)
(18)女秘书就等于被“潜规则”?(新华网 2010年01月14日)
上三例“被××”里,“××”都是名词,整个结构具有“被迫成为/不得已成为”,“被迫接受/不得已接受”的语义特点。“被房奴”是“被迫成为房奴”,“被潜规则”是“被迫接受潜规则”。
“被迫”类“被××”与否定类“被××”在形式和用法上很相似,因此目前已刊发的相关论文中还未见将两类加以区分的。总的说来,“被迫”类“被××”在形式和结构上与否定类“被××”一致,在语义上则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符合“被迫”语义槽:【被迫××】或【被迫成为/接受××】,后者符合否定语义槽:【本来没有/不是××,却被说成××】。
综上所述,“被××”结构与“被”字的传统用法差异虽然比较大,但也并非无章可循,从语义上看,比传统的“被”字结构多了[否定]或[被迫]语义,从语用功能上看,多了一分嘲讽和荒谬。从另一方面看,这其实也符合网络语言求新求异的特点。“被××”结构现在还基本上停留在一个表达对应一个具体事件的阶段,就是说这类表达法还不具有使用的自由性和普遍性。一个词语的新用法能否凝固为固定用法,取决于这种新用法的使用频率,而其使用频率又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该表达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出现频率。因此“被××”结构的用法能否稳固下来,或者说部分“被××”能否凝固成词,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07XNB037。)
参考文献:
[1]曹大为.“被”字新用法解读[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9,(11):145-146.
[2]董秀芳.汉语的句法演变与“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9,(5):399-409.
[3]冯地云.“被××”的形成及其原因阐释[J].文学界(理论版),2010,(5):132-134.
[4]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2009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R].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
[5]靳开宇.“被+××”式词语结构模式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0,(7):48-50.
[6]刘红妮.“被××”新词的多角度考察[J].汉字文化,2010,(3):49-53.
[7]彭咏梅,甘于恩.“被V双”:一种新兴的被动格式[J].中国语文,2010,(1):57-58.
[8]王灿龙.“被”字的另类用法——从“被自杀”谈起[J].语文建设,2009,(4):65-66.
[9]王寅.“新被字构式”的词汇压制解析——对“被自愿”一类新表达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J].外国语,2011,(3):13-20.
[10]游舒.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5.
(游舒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