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5期 ID: 148026

[ 张争艳 文选 ]   

主体性作文教学之自主性、创造性特点浅析

◇ 张争艳

  摘 要:主体性作文教学的独特内涵使它具有与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等一致的先进教育思想,由此体现出与传统作文教学不同的特点,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其重要的两个特点。
  关键词:主体性作文教学 自主性 创造性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一个人面对几十个学生,较少考虑学生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不能体察每个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情感。教师主动设定题目,学生被动接受题目;学生被动写,教师主动改;教师主动评,学生被动听,自始至终,往往是教师处在“主动”的地位上,而学生却处于“被动”的地位。要改变这种局面,作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主体性作文教学应该是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主体性作文教学,是指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地调动学生写作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写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从而全面实现作文教学目标。它的优势在于:从作文教学的特点出发,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调动自身的潜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写作。在这一过程中,其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得到培养,自身素质也得以提高。这一命题包含了两层含义:(1)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它特别强调了主体性作文教学的视点主要应该是“学生”,即学生处于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写作的主人。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引领学生进行主体性写作,促使写作主体主动写作、自主写作,变“被动写”为“主动写”。(2)培养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品质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作文教学只有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教学的核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健康的人格。在主体性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唯一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主体意识、主体人格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也可以说是根本的方面。没有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谈。
  从理论层面上看,主体性作文教学以素质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等为其理论依据,体现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是作文教学的前进之路;从实践层面上看,主体性作文教学改变了以往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重视程度不够的局面,在主体性作文教学中,写作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学生将为“我”而写作,表达的主体意识得以回归,从而使作文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主体性作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写作实践,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写作意识,提高其写作能力,从而全面实现作文教学目标。“作文是学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言语,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言语形式的转化。”[1]这段话告诉我们,在作文的过程中,作者原有的“内部言语”的认知结构是决定“外部言语”能否顺利表达与转化的重要因素。主体性作文教学立足于学生这个主体,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写作,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
  内涵决定外延,主体性作文教学的独特内涵使它具有与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等一致的先进教育思想,由此体现出与传统作文教学不同的特点,自主性和创造性就是其重要的两个特点。
  一、自主性
  在主体性教育理论中,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人只有成为自主的人,才会有主体性”[2],主体性作文教学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学生应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自觉主动积极的写作态度,由“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其次表现在鼓励学生敢于、乐于自我表现,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写作方式(当然,这里说的强调自我表现,并不是脱离生活,也不是信马由缰,而是能保持基本正确的价值取向)。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建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激励机制,创设发展学生个性的环境与氛围,应是教育者最关注和首先要做的事。《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自我的学习能力,就有助于学生成长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主体性作文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写作,自觉写作,从而培养和促成他们的自主、能动等主体性品质。由此可见,自主性是主体性作文教学区别于其它作文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
  二、创造性
  “创造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它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3]在现代社会,创造已成为人的最高需要。2009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旁听了初二·五班的五堂课之后,谈听课感受,强调应该树立先进教育理念。他指出:“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主体性作文教学的创造性,首先就表现在,针对传统作文教学一直存在的高耗低效现象,力主创新,凸显创造,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力争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品质入手,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主体性作文教学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继承与超越。
  主体性作文教学要求教师超越传统的作文教学形式,不拘一格的采用新的方法形式,促进学生主体性品质的生成和作文水平的提高。教师应突破原有的作文教学的课堂模式,认识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绝不只用作文本写命题作文这样一种形式。”[4]有人曾询问魏书生老师,为什么后进同学的写作能力也能够提高。魏书生说:“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如果让我说最重要的一句话,那就是坚持写日记。”[5]他让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不仅如此,他还让学生每天都要办《班级日报》,里面有新闻,有评论,有建议,有记人,有叙事;学生犯了错要写心理活动分析说明书,填写思想病例,写个人法院审判经过。有的学生升大学后来看他,说:“老师,幸亏我当年总写说明书,现在写作文已经不成问题了。”魏书生这种多渠道拓展学生写作形式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在主体性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拓宽学生写作的时间、空间,在命题、文体要求、评改等各个方面寻求新突破。
  主体性作文教学的创造性,更重要的表现在,在作文教学中要最大程度的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温家宝总理在听课后,指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急迫性:“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他进一步指出:“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努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温家宝总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发展学生创造性品质的极端重要性。主体性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在写作时不迷信,敢质疑,敢思考,有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敢于有创意的表达。美国中学写作教学专家威廉·W·韦斯特认为创造性的写作有三个方面的标准:真诚、有感情和富有独创性。真诚要求内容真实,不说假话;有感情指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内容确是触及心灵的东西;独创性标准要求自己在处理材料时,要选用生动、形象,能吸引人的形式来表达。这就要求学生应具有充分的自我的写作自由,打破陈旧写作规范与格式的约束,不要过于受诸如题材、体裁、篇幅、语法以及主题等写作要求的限制,选择自己认为适合的形式,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灵感、思想,从而有利于激发自我的创造性思维。他们对这种富于创造性的作文教学的兴趣会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写作活动中去,而其自身的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也将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2][3]张天宝:《主体性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第15页。
  [4][5]魏书生:《语文教学》,沈阳出版社,2000年版,第209页,第206页。
  (张争艳 山东省日照广播电视大学 276826)

主体性作文教学之自主性、创造性特点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