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这片“贫瘠”的土地前沿耕耘,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如下令人忧虑的现象:
一、备课的形式主义
不少教师写教案大多是为了应付检查,所以大多是教参的翻版,有的甚至直接带上教参照本宣科,等要检查了,再夜以继日地补写,教案大多没有实用价值。一些教师甚至临上课时就拿着教材走上讲台“即兴施教”。另有一些教师在网上搜集一些教案以备检查。有效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课没备好,教材没钻熟,“临战擦枪式”地上课,只能导致课堂教学刻板、僵化、费时、效率低。
二、课堂教学“满堂问”和“满堂灌”的现象突出
1.当前教师讲风太浓,多数“老革命”教师常以一问一答的课堂教学形式替代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耗掉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造成的弊端是“光问不练,学生疲倦”。这样势必造成课堂学生读少、写少、思少的“三少”局面。长此下去,只能是课内损失课外补,给学生造成额外负担。
2.部分语文教师训练走过场,面面俱到,造成的弊端是“教师什么都要教到,学生什么都没学到”。
3.少数年轻教师课堂教学喜欢搞花架子。自学不到半分钟,小组讨论走过场,演、唱、念、做都搬进课堂,重表面的结果而轻训练过程,造成的弊端是“课堂成了一个人的舞台,多数人的看台”。
三、课堂结构陈旧,教学过程呆板
课堂结构,是教育思想的反映。据课堂调研,还有一层教师受“红领巾”教学法的影响,其结构模式陈旧,不管课型和年段特点,教学过程呆板划一。
1.教师成了剥夺学生话语权的“讲师”。一堂课中,教师面面俱到地讲解分析,造成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使学生无法触及课文的思想内涵,把握课文的核心部分。
2.教师让少数学生统治课堂,忽略了大面积训练。极大限度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抹杀了多数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课堂上常常凸现“尖子生撑场面,多数人当陪座”的局面。
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客观且缺乏真情
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不及时,不客观,且只用如“对、不错、好、太棒了”,“很有想法”等一概而论。让学生感觉不到老师的真情,这样的评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而这些弊端产生的原因,是不能全部归结到老师身上的。社会教育环境也应该负一定的责任。
首先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造成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图书资料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范围。
其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1.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前几年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而农村的优秀教师进城任教的也越来越多。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学历普遍偏低,语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农村语文教师有音体美大中专毕业生,也有幼师毕业生,还有当年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语文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农村语文教师的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这又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农村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便逐渐流失。从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3.新的“读书无用论”作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事时有发生,“读书无用论”死灰复燃,这也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还没有这种意识)。收入较高的农村家庭的学生家长,也有此想法。
要改变农村语文教育教学的落后局面,当务之急是全面地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环境,以尽为缩少农村与城市的教育差距。这样才能使农村的语文教育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范日葵 山东省栖霞市苏家店中学 26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