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南京中考作文题:也是一堂语文课。此题没有任何提示,意在给考生自由写作的空间。“也是一堂语文课”旨在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灵、多元的视角看语文学习,体现了“生活处处有语文”的思想,这既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量,也是对教师语文教学观的审视。
这样一来,2011年南京市的中考作文题就成为典型范例,它有效、深刻地引导我们语文教师要从作文的教、学两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的反思
“也是一堂语文课”,题出惊人,哗然过后,沉思良久。何为语文?笔者认为语文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了解、传承一脉相承的文化;在于拥有阅读意识,并在阅读中获得特有的审美体验,从而拓展生命深度;在于拥有人际交往能力,能够运用文字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
(1)回归本源,力戒浮躁
曾几何时,作文教学在略显浮躁的世风浸染之下,丧失了其固有的纯净。部分教师在分数高压之下,背离了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导致翻版作文、文化散文、万能作文等的盛行。长此以往,不仅难以培养语文之才,甚至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到那时,语文教师的存在将失去价值,甚至沦为“千古罪人”。
本次作文题利用“也”、“语文”、“一堂课”,提升了切题的难度,从一定程度上对套作、贴标签、背作文之风进行了遏制,收效甚佳。这势必将转变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使误入歧途的作文教学回归本源。
作文的教学应回归本源,从起点夯实。诚信为人,自在作文。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拥有行文能力。
(2)“道器”相生,行云流水
纵观考卷,学生的作文大多呈现如下问题:“为赋新词强说愁”;以小见大,为大而大,过度拔高;废话连片,终篇不知所云等。内容畅达、情感真挚、语言鲜活之文,难觅踪迹。
究其本质,在于我们的作文教学混淆了“道器”。我们以为作文教学的“道”在于阅读,阅读书籍,阅读生活,阅读自我。而“器”则是指作文的技法。回首以往作文教学,我们过多地强化作文技法指导,而忽视了阅读。这会导致学生素材匮乏,思维深度不够,语言苍白稚嫩。即使是我们千锤百炼的作文技法也未达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预期,往往呈现的是“浅浅一笑,脂粉无数”的尴尬局面。
其实千年书海、百年生活、无尽的心灵,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善于接受“阅读”的馈赠。要敏锐地捕捉提炼生活素材,悉心体味,读出生活真味来。例如一篇品读江南,品出了自身的游历之外烟雨江南的独特韵味;另一篇研读昆曲,也写出了对昆曲的独到见解。这些佳作均来自于成功的“阅读”,这正是语文素养的爆发,却不是涂脂抹粉的简单堆砌。
因此,只有找到正确的方法,作文的教与学才会行云流水。
二、“学”的反思
(1)引进来,走出去,学会“阅读”
作文来源于生活,而学生阅读较为匮乏,对生活理解不深,致使作文肤浅。
作为学生,首先要拥有阅读的意识。书是人类生活的浓缩,生命体验的积淀,情感宣泄的堆砌。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蓝天,其生命的宽度与深度才能有所突破。为此,通过参与阅读欣赏课、课堂五分钟阅读体验交流、班级读书角、网络阅读博客群等有效方式,一定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其生命体验,提高其文学素养。
其次要走出去。人生是一本书,生活就是语文课堂。留意身边人、事、物、景。一叶一花看其春夏秋冬;一物一景赏其风雨朝暮;一人一事,品其外在表现与内在精神。谈体验,论感悟,写文章,让思想提炼于生活,让素材积累于生活,让情感扎根于生活。
引进来,走出去,知道看什么,想什么,写什么,有话可说,才能写出好作文。
(2)多仿多写,多琢多磨,提升能力
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应过于苛求,拔苗助长。整篇作文必须建立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之上。犹如建筑宫殿,没有砖砾、细沙等原材料,没有蓝图的勾勒与设计,混乱堆砌的人造物,不仅不能称之为艺术,称为建筑亦十分勉强。
作为学生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仿。阅读一篇文章,不可求全求美。学习一篇文章不可面面俱到,有一得即为大收获。例如,一段景,一件事,一个精辟见解,一湾情感涓流,一个小小的写作技巧,多加揣摩,仿写到位,在仿写中学会创造。
其次,要学会写。从片段开始,一个点,一个片段,随意而发,随情而至,信手拈来。它们犹如颗颗珍珠,没有过多的苛求,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思想的灵光、真挚的情感、浑然天成的技巧等的产生才有了可能。
当一切储备足够之后,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就水到渠成了,甚至在狭小的空间内,也能造就一段华美的舞蹈。
最后要学会琢磨。作文需要灵感,但仅有灵感未必能成就好文章。一篇真正的文章需要千锤百炼。“推敲”之功,二十多次的修改造就的“绿”字,无不体现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为文真谛。满足于看看分数和评语,只会原地踏步。修改,批阅,打磨,直至定型成篇,如此“悟”、“练”结合,方可有所收获。一个学期敷衍了事的几篇文章不如一篇历经打磨的作文,更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所以要拥有打磨的意识,拥有打磨的能力,在打磨中达到“人”和“文”的统一。
知道怎么仿、怎么写、怎么锤炼,才能写好作文。
(谭志刚 江苏南京市浦口区行知中学 2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