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清一色的师生问答,往往会造成师生课堂倦怠。如何才能激活课堂教学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直问、反问、激问、追问、曲问等五方面试谈丰富课堂提问的方式,提升语文教学成效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丰富 提问 方式 提高 教学 效益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语文教育的同仁不难发现,如果我们课堂上清一色的教师问学生答,教者显得有气无力,学生也毫无朝气,课堂更是缺乏生机;如果采用丰富多彩的提问方式,则教师上课精神抖擞,学生学习兴趣盎然。那么课堂提问都有哪些方式,它在什么时候才最为恰当。在这里笔者试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丰富课堂提问的方式,提升语文教学成效的具体方法。
1.直问。即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问学生。这类提问属于叙述性提问,它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执教《幼时记趣》一课时,在板书课题后,笔者直截了当地问学生:课题标明是记幼时的趣事,那么课文里记的有哪些趣事呢?看哪一小组最先找出?本文虽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的第一篇文言文,但为了弄清记叙了哪几件事,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很快读懂了文章,各小组迅即在自己的黑板上相继写出:课文里记叙了三件趣事:一、有好的眼力:“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二、有爱好观察的习惯:“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三、想象的合理性:“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要求各小组用四字短语来进行概括。各小组纷纷抢答: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本课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弄懂了初中第一篇文言文的大意,而且一下子就把握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反问。即从问题的反面设问。这类提问属于逆向性提问,它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如在教学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讨论人物形象时,有部分学生对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不以为然。于是笔者采用反问的方法问学生:如果船长在“诺曼底”号被撞破时,不立即站到指挥台上大声喊喝,要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自己除外的六十人都救出去,会怎么样?如果船长不教大副用手枪对着胆敢抢在女人前面的男人又会怎么样?如果船长不是最后一个走会牺牲吗?学生从这一系列的反问中深刻体会到了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同时也让学生深受感染与教育。
3.激问。即用鼓动性的语言提问学生。这类提问属于激发性提问,它有助于把学生从抑制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梁衡的《夏》一课前,笔者先采取阅读前激问——出示有关“夏”的诗文:如王维的《苦行》、白居易的《观刈麦》,激发同学描述诗人眼中的“夏”。在学生描述后,笔者又采取阅读引申激问——接着学生的描述后小结道:古往今来的诗人往往多不喜欢“赤日炎炎,骄阳似火”的夏天,在他们的心中,对夏只有怨气,没有赞赏。然而当代作家梁衡却偏偏要大声赞美夏天。为什么他要大声赞美夏天呢,他对夏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当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后,笔者再进行引读激问——去阅读、去发现梁衡笔下夏的特点,体会梁衡对夏的情感:梁衡在《夏》中赞美夏天什么特点?文中哪句话能体现这样的情感?他的感情依据是什么?学生在激问之下,快速地阅读课文,找出了有别于其它季节的独特魅力,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紧张、热烈、急促”,并紧扣夏的这三个特点,分别圈画出课文的第二、三、四段相关内容。而后笔者又进一步激问学生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梁衡笔下夏的美景图。学生通过快速的讨论,很快捕捉出热风浮动图、麦浪翻滚图等几幅画面。最后笔者又激励学生能否根据文章描述的内容及文中作者的感情,给本文重新拟定一个标题。可以采用“___的夏”或“夏是___的”词句形式,学生不假思索地一起读喊出:“‘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夏是‘紧张、热烈、急促’的”。通过连续的激问,使学生瞬时就把课文脉络、中心等都弄清了。
4.追问。即用一连串的问题提问学生。这类提问属于递进式的提问,它有助于学生易中求深。如笔者在教学《岳阳楼记》一课时,学生对于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心系天下这一伟大胸襟呢?笔者就设问学生,你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吗?好多学生说暂时还不能。于是笔者抓住学生的话题接着追问:“为什么?”有学生说,关键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本领。有了本领和地位才好为人民大众服务。学生回答得很坦诚。于是笔者紧跟追问:“由此可见,想要‘忧天下’,首先要做什么?”学生不约而同地说:“首先要学好文化,从小树立人本思想。”“那么你们从‘先忧’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我读懂了范仲淹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为人民解忧的思想。”“是啊,范仲淹是一个心系国家、百姓,具有为人民造福的崇高品质的人。那么,你从‘后乐’中又读懂了什么?”笔者接着追问。学生回答说:“哦,我明白了,他的这个‘后乐’,是为民解忧后的乐,为人民造福后的乐,是让自己所在辖区以及天下人都快乐以后自己才快乐!”笔者在“追问”的同时,还用多媒体展示出范仲淹在政治舞台近四十年的兴办学校、培育人才、兴修水利等事例,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范仲淹的伟大的“忧乐”观的思想内涵。
5.曲问。即拐弯抹角,从侧面或反面提问学生。这类提问属于探究性提问,它有助于学生疏通思路,使学生沿着奇道曲径达到知识的深层、高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课时,笔者没有直接讲作者改编牛郎织女的用意所在,而是用曲问的方法问学生,笔者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把《天上的街市》中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学生听后非常兴奋,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故事是可以改编的,可为什么要这样改写呢?笔者提醒学生当我们对作者思想感情不能领悟时,是不是可以了解一下作者的背景。学生借助写作背景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郭沫若是借这一改写故事来象征他们生活的幸福美好,反衬当时社会的不安稳和人民的痛苦。同时寄托着作者对光明幸福的热烈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翘首企盼,表现出诗人在艰难处境中仍不失赤子之心的襟怀与品格。笔者的这一曲问,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当然,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远不止于笔者的列举,比如说还有引问、重问、轻问等等,选择什么样的提问形式,这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课堂的学习状态、教学的效果等因素来决定,从而真正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万兴.课堂教学艺术完全手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陈翠萍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第二中学 21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