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5期 ID: 148030

[ 黄春香 文选 ]   

试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探究”何时为最佳切入点

◇ 黄春香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笔者多年来的教学体会是:找准课堂教学中探究的最佳切入点是关键。那又何时才是最佳切入点?现试以《核舟记》一课教学为例,试谈笔者的一些教学尝试。
  一、激发“兴奋点”,在新课的导入时切入“探究”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从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带入探究之中,再加以激励评价,那么整个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就一定会格外显著。所以笔者在课堂教学导入时,总想方设法地寻找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并将“探究”紧贴“兴奋点”切入,悄悄地把学生带入对新课内容的探究之中。《核舟记》这一课何处才是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呢?笔者直接从课题上做文章,在板书课题后就问学生:“核舟”?有这么小的船吗?能渡人吗?为什么还要为此作记呢?一连串的疑问,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学生为了找到答案,还没等到阅读课文的命令,就已经去课文中“探究”了。本课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没难倒学生,长长的课文,五分钟学生就把问题搞定:“核舟”原来是明朝奇巧人王叔远用枣核雕刻的工艺品,后来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魏学洢又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了这一说明文。新课导入时“探究”的切入,可以使学生课堂学习伊始就在兴奋中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瞄准“关节点”,在新课的初次阅读时切入“探究”
  关节点,是指课文内容结构上的重点。倘若我们能找准“关节点”,再施以“探究”,便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核舟记》这一课的第一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在文章的结构上是总起句,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中心的“关节点”。所以在学生初读课文后,笔者便瞄准这一“关节点”“说事”:“明朝王叔远他真是‘奇巧人’吗,‘奇巧’在哪,你能在文中找出依据吗?”学生立即分组并讨论出:奇巧主要表现为:一是体积小——“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二是雕刻内容多——“为人五,为窗八,箬篷……,为字共三十四个字”;三是刀法精细——“珠可历历数也”,“细若蚊足,勾画了了”,人物刻画精细,神情意态毕肖;四是构思巧妙——窗子可以开启,核舟主题鲜明。然而,当学生归纳出这些特点时,对于整篇课文的中心就已经清楚了。
  三、捕捉“闪光点”,在对新课的讨论中运用“意外”时切入“探究”
  在课堂的合作交流中,尤其是问题的探究中,往往有你意想不到的问题产生。此时,好的或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判断,机智地捕捉到每一个问题中的“闪光点”,便顺此将学生带入问题探究的王国中去。在教学《核舟记》时,笔者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词典,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意;理清了文章总分总的整体思路;辨明了作者的先整体后局部的介绍,先介绍核舟的正面,后介绍它的背面。介绍正面时,则又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然后介绍核舟的中间部分船舱,再介绍船头和船尾等。接着笔者问学生是否还有疑问,一学生举手质疑:人们介绍事物总习惯按顺序进行,而本课作者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并没有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这是为什么呢?但笔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激发大家畅所欲言,给学生创造一个合作探究的机会。结果有同学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船舱两侧的窗又可以开关,这样写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还有同学认为:先介绍船舱是为了突出“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同学们一番独创性的分析让笔者十分惊叹,笔者当即给予高度评价:精辟、全面……并让全体同学把大家精彩的发言整理到课堂笔记里去。
  四、把握“延伸点”,在新课教学的结尾时切入“探究”
  我们跟学生谈写作时总要求他们做到“虎头豹尾猪腰”,我们的课堂教学又何尝不需要这样呢?我们课堂有了“虎头”,有了“猪腰”,同样也需要“豹尾”。课文虽然快要结束,但我们仍需要将课堂中学得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去,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所以我们要认真把握好这一知识的“延伸点”,巧妙地把学生的探究“延伸”到课外的学习中去。因而,笔者在《核舟记》这一课教学快要结束时,布置了三道特别有趣的作业:一是请同学依据课文说明的内容,用橡皮泥试着捏一个“核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能力;二是写一篇说明文,将自己最喜爱的一件工艺品,按一定的说明顺序介绍给朋友;三是让学生阅读清朝人宋起凤写的与《核舟记》有许多相似之处的《核工记》,试着比较两文有什么异同,体会同曲异工之妙。相信这些会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潜移默化的延伸作业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黄春香 江苏省溧阳市南渡初级中学 213371)

试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探究”何时为最佳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