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中文本科专业的写作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写作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帮助,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非中文本科专业的写作课程始终无法得以发展。本文对此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认识,从学科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分析课程所面临的困境与不足之处。
关键词:非中文专业 写作 教学实践
写作,因为其抒发情感、记录思维成果、交流思想、传载文明、总结生产生活经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早已成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写作更是成为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功利主义思想等严重影响到写作类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一些人甚至认为非中文类专业完全没有必要开设基础写作课程,因而教学研究、课时安排、师资配备、教材编订都是一减再减,一省再省。而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课程的选择方面也开始日益“功利化”:重专业轻公共、重英语轻中文、重证书轻人文、重考试轻考查等等。貌似“简单易学”且枯燥乏味的应用文写作自然就被学生毫不犹豫地丢弃。加之,课程本身的定位模糊,发展目标不明确等原因,非中文专业写作课程的设置和发展也就被日益淡化乃至于漠视。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专科专业保留的时候,全校所有专业都在第五学期开设《财经应用文写作》的公共必修课,但到了本科阶段却只有一个专业保留该课程,同时也从原有的每周四课时的考试课降至每周两课时的考查课。除此以外,每一学年安排了一次全院公共选修课程《写作》,课型也为每周两课时的考查课,这实际上只能进行写作教学方面的笼统介绍,无法深层展开。但即便如此,这门课最终也因学生选修人数不足而最终停开。师生的教学积极性大大受挫。造成这样的局面,固然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及教育体制原因,但同时与课程自身的特性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定位不明晰,教师专业知识需要拓展
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工作,一般来说,都不是孤立的,它往往结合本校、本专业的学科特色而设置成为专业实用文书写作课程。那么它究竟应该是专业基础课还是公共基础课?以本校为例,我校是以财经专业为特色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所以非中文专业写作课程的设置就是《财经应用文写作》。但是,必须注意到这种课程设置却面临着三个问题:一是其他非财经类专业的写作课程设置问题如司法类、理工类,特别是理工类,现在实际上已经完全停止了写作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而且由于专业的特点,多数学生对于写作可以说根本就不感兴趣。二是财经应用文课程一般由中文教师授课,一旦涉及财经学科领域知识,中文教师的知识层面往往受到极大的局限。比如财经应用文书中“市场调查报告”、“财经活动分析报告”等等。而另一方面,如果安排财经专业教师教学,却又不能够充分认识和强调“写作”的基本特性,从而形成了一种师资配备上的悖论局面。第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笔者曾经因故借调到人大机关从事过一段时间的文秘工作,参与了会议纪要、工作宣传、常委会工作报告等文书的写作活动,深知应用文写作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写作活动,从语言表达到结构安排,从文种选择到细节布置等等,和一般的写作活动相比,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实际教学工作中,却往往只注重格式之“形”,忽略内容之“神”,与实际的写作活动相脱节。所以,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者应当具备一定的实际写作经验,从而为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改变这一不足。一方面,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通过范文实例以及旁听财经专业老师的课程进一步学习补充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我校的“校地合作”项目和“实训基地”,外派一些应用文写作的授课教师到基地挂职,亲身实践应用文的写作;同时,也可邀请课程相关人员到课堂讲学,互学互进。
二、轻视教材建设,缺少学科特色
当前应用文教材的编订工作呈现出以下几点不足,一是进入“战国时代”,“群雄纷争”,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划,表面上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好一派繁荣景象,但事实上其内容往往相似,大同小异,不能与专业建设有机联系,学生在学习后往往不能“学以致用”。二是内容编订方面呈现极端化倾向,要么过于庞杂,几乎与中文比肩,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如我校广告学专业的写作基础课程(一学期每周2课时),使用的是中文专业写作课程(一学年每周3课时)使用的《现代写作教程》教材,根本无法完成教材中的全部内容,即便勉强完成也无法深入展开,学生学习的结果往往就变成了一知半解;要么过于简省,只剩下相关专业类应用文书的写作,“达不到写作教学的根本目的,形同虚设”[2]三是轻理论偏文体,将部分写作的重要理论知识进行了删减,如写作“四体”。认为文体论教学直接接触写作活动,“好教”、“有内容”,但事实上没有前面坚实的“理论”为基础,后文的写作文体教学就不可能讲得透彻深入。比如写作“受体”部分,根据读者群的不同,应用文的语言表述就有差别:通告要求语言通俗易懂,开幕词要求喜庆祥和,发言稿要求庄重文雅,经济活动分析报告要求专业性等等。如果不了解应用文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需求,就不可能因人、因地制宜写出令读者满意的文章。
三、教学方法滞后,考核方式无吸引力
写作课程在非中文专业开设有所阻碍、特别是得不到学生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他们看来,应用文写作程式化明显,内容简单枯燥,完全没有必要在上面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印象的形成,当然和课程本身的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与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也不无联系。传统的“我讲你听”、增强大学课堂教学信息量的传统教学思路,就该门课程而言毫无吸引力,因为教师说的书上都有,信息量再大也脱离不了书本的范畴。所以,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工作应当有别于其他的课程,要想方设法把学生拉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比如“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比如“由易到难”等等。[3]但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当从主客观两方面同时入手。主观上,一要将写作活动和学生的社会实践、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我校的应用文写作课程一般开设在第六学期,此时学生一般对关于自身的就业和考研等关系自身命运前途的内容特别关心,笔者就曾经多次安排学生撰写“自荐信”、“求职信”和有关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亦或是模拟公务员考试撰写“申论”,在写作实践中掌握学习要点。学生基本上都能持积极态度认真学习并写作;二要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开展主题演讲,提前写好演讲稿;出具一篇错误百出的应用文范文,让学生纠错等等。三是掌握学生“求新”的心态,保持教学内容和方式上的创新性,用“年轻人”的眼光去选材和教学。客观上,变“要你学”为“逼你学”。传统教学上一直强调应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考虑到大学学习的特性,部分学生学习的被动性较强,在考核方式上采取一些强力手段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的一个有效手段。众所周知,大学学习一直以来都保持着比较宽松的学习状态,这就使得相当多的学生在脱离了高中的沉重学习压力之后,变得懒散、放纵。非中文专业的写作课程一般又都是以考查课的方式出现,这就更使得他们学习意志松散。因此,改革期末考核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效手段。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笔者也并不完全倾向以一份试卷作为唯一的手段,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方式,比如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的实地调查所做的报告等等也可纳入考核的范围当中,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主动学习,做到“写中学,学中写”。
以上,是当前非中文专业写作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笔者认为要想摆脱这些困境,除了采取既有的措施加以解决意外,还可以有条件的将中文专业写作课程的部分内容选择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虽然叶圣陶先生曾经认为:“大学生不一定能写诗歌,但是一定要写工作和生活中能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4]也就是说,叶老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把应用文书写作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工作技能来加以训练和培养。应当说,叶老的观点很具有前瞻性,认识到未来社会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实用文书在未来社会的巨大作用。其后公务员考试中的“综合能力考试”到后来的“申论”考试都证明了这一点。笔者的学校当时就在全校范围内的非中文专业开设了写作类课程,并结合学校特色直接命名为“财经应用文写作”。必须承认,这一设置注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实力。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非中文专业的写作类课程如果仅仅停留于应用文写作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写作教学的需求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了。也就是说,非中文专业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既包括应用文写作,也应当适当考虑引进一定的文学写作。
1.培养新世纪学生综合能力,努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引入文学写作。叶老的观点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对于刚刚经历过特殊年代的大学生来说,能够掌握一些应用文写作技能在当时已经能够满足社会和自身的需求。但是时代发展到现在,随着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人们对于写作活动的审美需求越来越强烈,一方面,他们在应用文写作基本要求的基础之上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索然寡味的写作表达,渴望在应用文写作的方寸之间探寻写作的艺术美;另一方面,社会的客观需求也要求大学生在工作之余能够从事带有审美性的写作活动。
2.应用文写作的自身发展需要引入文学写作。应用文写作固然有其自身的特性,但它与文学创作在写作技法的训练和写作思路的培养方面毕竟同属于写作活动,彼此之间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应用文写作过程中,适当借鉴文学创作的表现技法和写作思路可以增强应用文写作的可读性,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应用文给人以回味,客观上可以促进应用文写作的发展与进步。事实上古人就不乏一些典型实例,如《谏逐客书》、《出师表》等,它们既是应用文的典范之作,同时又是文学作品中的千古名篇。可见,良好的文学写作素养对于应用文的写作具有积极作用。
3.应用文写作教学活动的实施需要引进文学写作。从事过应用文教学活动的教师都知道: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活动极其枯燥,从内容到形式再到语言表达,几乎完全的程式化、套路化,有的甚至就是填空式写作。写作训练也几乎是千篇一律。这种情况下,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也无趣。适度引入文学写作,将二者对比说明,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又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引导学生的启发式思维。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学创作与应用文写作中的“四体”(主体、客体、受体、载体)加以对比,寻找彼此间的不同之处,同时适时引入部分文学作品的相关分析,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于相关内容的理解。
4.增强学生人文修养离不开文学写作。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令人担忧。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科学教育备受青睐,人文教育受到冷落,并随之带来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对此,有学者认为,加强大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5]。笔者对此深表赞同。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自身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果将提高文化素养重任完全寄托于该课程上,那么责任就过于重大。同时,相关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是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和情感积淀,对于绝大多数未经世事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很难深刻体会个中滋味。相反,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让他们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体察个人的心境和情感变迁,有利于他们深刻领会作家的创作精神和意图,从而塑造理想的精神情操。
总之,当前非中文专业写作课程所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但是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应当努力克服这些困难,想方设法改进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与能力,以实践育人,努力实践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注释:
[1]参见陆游:《冬夜读书示子书》。
[2]王定芳:《浅议非中文专业的教材改革》,鹭江大学学报,1996年,第1-2期。
[3]王冬云:《改进应用写作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语言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
[4]叶圣陶:《作文要道》,写作,1981年,第5期。
[5]何锋兵:《大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人文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现代语文,2011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王冬云.改进应用写作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J].语言文学研究,2011,(3).
[2]王定芳.浅议非中文专业的写作教材的改革[J].鹭江大学学报,1996,(1).
[3]李玉芝.改革非中文专业写作教学结构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1994,(12).
[4]何锋兵.大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人文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J].现代语文,2011,(4).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44.
(肖辉 安徽省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系 2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