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式学习在网路技术的辅助下,成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结合的重要切入点。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通过探究形式去学习,教师是帮促者和引导者。本研究试图探讨在网络辅助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与写作》课程中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细则和模式,以期对探究式学习的进一步开展和推广提供借鉴。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读写课程 网络辅助
一、前言
探究性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采用个人、小组、集体等形式,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1]探究式学习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能力,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重视。[2]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中,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学习活动的帮促者与引导者,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3-5]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体,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都将以导师和主体的双重身份进入到探究式活动之中。
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网络教育或网络学习在促进探究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能够确保学生参与的主动性。Pierce认为,网络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免费探究资源,包括图书馆目录和顶尖数据库,学习者们能利用它们更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探究。[6]本研究试图探讨在网络辅助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与写作》课程中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细则和模式,以期对探究式学习的进一步开展和推广提供借鉴。
二、网络辅助读写课程中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基本特征
网络辅助读写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模式,是指教师和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环境下进行的探究活动,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和呈现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网络信息平台资源获取相关知识,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或问题。《阅读与写作》课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全程辅助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学校网络平台,组织学生参加每周的“主题在线讨论”、“在线答疑”,上交“网上作业”,便于学生之间交流和师生间探索。校园网络课程平台上提供了丰富的读写学习资源,包括读写学习方法指导、写作资源、阅读资源和自主学习网址等,这些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共享性的特点为探究式学习带来了方便,帮助学生获得了必要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在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成为自由组合的学习群体,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开展研究实践活动,以多种形式锻炼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网络辅助读写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一)自主性
学生自主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目标,开展相关学习活动。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主要流程如下:
首先,结合课文,协商主题,确定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小组讨论,分工合作。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学之间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即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班级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
其次,查找资料。学生确定选题后,到图书馆、网络或网络课程网站寻找相关资源,为进一步的探究学习提供保障。教师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甚至社会生活中去探究。
再次,交流成果,课堂呈现。小组成员完成各自的任务后,共同探讨,讨论各自在分工过程中的疑问,最终以课堂呈现的形式完成小组探究合作学习。
最后,自我反馈与同伴互评。每个小组在课堂呈现时,对在整个准备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反馈、总结和报告。其他小组和老师按课堂呈现评价指标逐一进行评分,并当场将评语反馈给汇报小组,指出优缺点。
利用网络技术,该模式实现了对学生的网络学习和自修情况进行定时和不定时监控和检测,方便与学生进行沟通和指导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课外自主学习缺乏了解和督导的不足。
(二)过程性
为了便于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建立多元化形成性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以培养学生“主动、合作、创新和探索”四种学习能力为目标,改革传统的终结式评价方式。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设计详细的评价指标,使学生的自我评价及生生评价有据可依,增强其自我监控能力。
(三)引导性
教师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袋和探究学习作品集。学生在建立个人学习档案和学习作品集的过程中,学会了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在关注自己每一个进步的同时,建立起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学习档案也同样为教师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使教师能够更加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三、探究式学习的意义
探究式学习培养了学生“ACCE”的能力。A代表“Active”,表示主动学习的能力。探究式学习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探究式学习主要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主动思考和辩证思考。课堂教学以主题探究为基础,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以期在加强基础阅读与写作技能训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C代表“Cooperative”,为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开展合作是完成任务的保证,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探究式学习设计多种课外学习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团队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并鼓励学生参加网上讨论等多种自主学习形式,以期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习者创造一个建构性学习环境。
C代表“Creative”,为创新能力。开展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使学生获得自由思考和反思的空间和较大的主动权,从而加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意识。根据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针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探究式学习体现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
E代表“Explorative ”,为探索能力。探究学习涉及课本以外的知识和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信息量,培养了主动探索的能力。除此之外,学生在课堂参与过程中,培养了公众演讲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毕业后面试的成功率和工作时与人沟通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认知内驱力。教师在与学生的交际互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四、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实施探究式教学是必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
第一,学生的态度和基本能力的限制。探究学习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但有效合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学习活动的始终,组内成员的合作交流是一直存在着的,而且相当有效。但缺少对具体小组活动的剖析、讨论和总结,学生很少从其他小组学到经验或者汲取教训。这样,就失去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好机会,也使每个小组之间缺少横向联系。 [7]
第二,教师固有观念和自身能力的限制。当学习活动进行到总结阶段时,有时教师主导过多,组间交流要么缺乏,要么流于形式,又回到了教师的“一言堂”;此外,少数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薄弱,难以满足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
第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之间存在矛盾。尽管探究式学习在理论上被认为是大学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但探究式学习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课堂呈现和交流的时间也较长。在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和学生在时间上控制不严格,就存在着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可能。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指导,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体性教育指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规范各种教育活动,培养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社会主体。在主体性教育理论指导下,着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创造能够自由发展的环境;另一方面,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同时,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形成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
其次,科学规划教学内容,提供多元化评价方式。适当减少学生对教师指导的依赖,加强自评和同伴互评引导。与传统学习模式相比,教师的作用在探究式学习中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8]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究材料、创设探究情境后,应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激励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观察、操作,在小组中评议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再次,探究式学习还应遵守以下原则:探究式学习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关注个体差异;应给探究式学习提供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等支持条件;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总之,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的支持。网络技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探究性学习资源,提供给学习者之间和师生之间一个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实现了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尽管网络技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诸多便利,但也不能完全替代现实情境中的学习。应根据探究学科的特点和探究的领域,构建不同的探究学习方式。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宁波大学外语学院余玲丽老师指导)
注释:
[1]BENSON A,BRUCE C:《Using the web to promote inquiry and collaboration:A snapshot of the Inquiry Page’s development》,Teaching Education,2001年,第12期,第153-163页。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3]BRWON A L,CAMPIONE J,K. McGilly (Ed.):《Guided discovery in a community of learners》,《Classroom lessons:integrating cognitive theory and classroom practice》, Cambridge:MIT/ Bradford,1994年版,第130-132页。
[4]LINN M C:《HIS S. Computers,teachers,peers:science learning partners》.Mahwah,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0年版,第52-73页。
[5]SLOTTA J:《Designing the web-based inquiry science environment(WISE)》,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2年,第6期,第15-20页。
[6]PIERCE W:《Onlin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thinking》,Syllabus: New Dimensions in Education Technology,2000年,第14期,第21-24页。
[7]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实施:理念与策略》,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第13期,第28-31页。
[8]MCLELLAN H:《The Internet as a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Journal of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00年,第2期,第92-112页。
[10]ABDERSON R D.Reforming science teaching:《What research says about inquiry》,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2002年,第13期,第1-12页。
(陈银平 浙江省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