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威廉·布莱克的《老虎》是一曲思想严肃、内涵深刻的赞歌。本文拟从英美新批评的角度切入,通过细读文本,从诗歌的形式、象征、张力等一些重要的批评范畴着手重新解读这一佳作,以便更好地揭示这首诗歌的价值,领略其经久不衰的魅力。
关键词:威廉·布莱克 《老虎》 新批评
一、引言
《老虎》是布莱克早期的重要抒情诗歌之一。全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创作手法,语言淳朴﹑简洁,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是一首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佳作(M.H.艾布拉姆斯,2009:363)。布莱克的老虎意象威武堂堂,活力四射,给人一种具有威慑力的美,含有一股令人恐惧的破坏力和自然的暴力,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诗人以老虎这一力量和勇气的化身为题,歌颂老虎的激情、欲望和崇高之美(王守仁,2005:50)。本文拟从新批评角度出发,从诗歌的形式、象征、张力等一些重要的批评范畴着手,对布莱克的《老虎》进行深层次解读,揭示作品的价值,领略作品的巨大魅力。
二、布莱克《老虎》之新批评解读
(一)形式
形式是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常被用来指文学类型或体裁,或指诗歌格律诗行及韵律的类型。新批评家用“结构”一词与“形式”替换使用,并认为在“意义”这一组织化的整体内,“结构”首先是不同的词和意象间的一种平衡,或是彼此间的相互作用,或是讽刺与悖论的张力(M.H.艾布拉姆斯,2009:204、205)。新批评家十分重视作品的结构。他们认为,通过精读与分析,找出结构上的和谐、平横或统一,阅读才算真正完成(王先霈、胡亚敏:2005:182)。
布莱克在《老虎》这首诗语言形式的处理上匠心独运,塑造了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老虎形象,深化烘托了诗歌的主题。
1.修辞疑问句的大量使用。修辞疑问句通常只发出疑问,作者不作回答,让读者仔细去领会其用意。《老虎》一诗中,布莱克运用了14个修辞疑问句,其中包括12句特殊疑问句和两句一般疑问句。这样一连串的问句,层层推进,将老虎既匀称又令人望而生畏(fearful symmetry)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修辞疑问句可以加强语气,使全诗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语势起伏不平、迭宕有力。诗人一连串的追问,也像画笔或刻刀一样,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在读者的想象中刻画出了虎的铁掌、眼睛、体形。通过相同疑问句式(“what the hammer, what the chain……”)的重叠使用,形成强劲的语言节奏,一行一行的诗,像锤子一下一下地打在铁锭上,铿锵有力,震撼人心。这种节奏本身,让读者感受到老虎惊涛骇浪的威力和燎原烈火的恐怖,如同烈焰在熊熊燃烧。在强劲的节奏之下,也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我们仿佛真的见到一只老虎,正活灵活现地跃出纸面。
2.结构的精心策划。全诗共分六节,前四节一气呵成,可以说节奏越来越急骤,对虎的渲染也不断加强,但到了第五节“When the stars threw down their spears”一句,节奏一下子变慢了,色彩的对比也变得柔和,诗人将笔触从暗夜中的老虎转向了缀满星斗的夜空(将星星比做“tears”)。如果说,前面四节诗行追问的是造物主的创造过程,那么在这一节,诗人呈现的是“创造”之后的平静:“Did he smile his work to see?”在这短暂的平静之后,最后一节又回到雷霆万钧的句式,与第一节首尾呼应。第一诗节和最后一诗节使用了几乎相同的句子,形成一种对称美。与第一诗节中的“symmetry”相呼应,使全诗句子结构上形成对称,浑然一体。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此诗虽短小精悍,却张弛有度。
(二)象征
象征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鸽子”(dove)象征“和平”(peace),“猫头鹰”(owl)代表“智慧”,“狮子”(lion)代表“勇气”。在中国文化中,“老虎”为森林之王,它象征着“威严”与“权力”。
从诗歌内容来看,通过象征的运用,老虎被塑造成一个具体真实的形象,一个具有个性的动物,老虎的意象既是美丽的,也是凶猛的。在第一诗节中,诗人描绘了老虎火焰般的眼睛和令人可畏的、匀称体型的塑造过程。在诗篇中,老虎火焰般的眼睛(burning bright)象征着造物主创造的可以吞噬一切的伟大力量。黑夜般的森林(the forest of the night)象征着神秘莫测的万物。第二诗节中,诗人描写了老虎心的缔造过程。当造物者捏成老虎的心肌时,老虎的心脏就“开始了搏动”(began to beat),此处搏动的“心脏”(heart)不仅指老虎所具有的生命力,还象征着老虎的激情与活力。第三诗节中,诗人描写了缔造老虎饱经锤炼的大脑的过程。惟有造物者的迅猛威力,才能抓住这可以致命的可怕东西。诗人运用了“铁锤”(hammer)、“熔炉”(furnace)和“铁砧”(anvil)三个词暗示造物主好比铁匠,所造的是一只铁虎。老虎的大脑象征着智慧与思想。在第二、三、四诗节中,通过一连串动词“aspire”、“beat”、“grasp”的生动描绘,暗示了虎眼是用火在深海或高空(distant deeps or skies)烧成的,造物者乘翅膀凌空抓火缔造老虎眼睛的胆魄,将老虎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展示出老虎的生命力、激情与勇猛,象征着老虎惊涛骇浪的威力与造物主力量的强大。
从布莱克的《老虎》中的三个意象来看,均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首先,老虎这个意象本身具有象征意义。诗歌中的老虎拥有一种“可畏的匀称”(fearful symmetry)。一方面,老虎象征着凶恶雄伟,具有惊涛骇浪的威力与燎原烈火般的恐怖,会带来社会的不安、痛苦、分裂。另一方面,老虎象征着力量与勇气的化身,代表激情与活力,释放人的创造力(王守仁:2005:50)。其次,诗歌中另一意象“羔羊”(Lamb)同样具有象征意义。羔羊与老虎是两个相对的意象,象征着善良、温驯、柔弱,缺乏进步动力,与老虎的激情、勇猛、活力相对。从第三诗节可知,老虎与羔羊可能同是出自造物主之手(Did he who made the Lamb make thee?),但二者反差如此之大,诗人对此甚至提出了质疑。最后,诗歌中的造物主(he)也具有了象征意义。细读诗歌,不难发现,诗人把造物主描绘成生机勃勃的铁匠,造物主象征着神秘莫测的造化力量。同时,造化力量是复杂的,既创造了代表善良的羔羊,也创造了代表勇猛的老虎。另外,诗歌中的造物主也可能就是指诗人自己,正是由于诗人匠心独运的艺术,才使老虎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张力
张力是考察和评价诗歌的标准之一。诗歌的张力指诗歌中各种相反相成的因素共存于一体的状态,或者说,诗歌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王先霈、胡亚敏:2005:181)。新批评认为,一首好诗应该是对立因素相互调和所形成的有机整体。文学批评者应善于寻找和揭示诗歌内在的张力,并解释这些张力是怎样围绕诗歌的主题而形成有机统一体的。
布莱克的《老虎》一诗中,诗人在对色彩、环境反差的把握上体现了艺术的张力。在诗的开始,“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是诗人营造的整体氛围,它黑暗、神秘又无比宽广。正是在这一背景中,“tyger!tyger!”两个词的突然出现才有先声夺人之效。老虎火焰般的眼睛“burning bright”在无边的黑夜与熊熊的火焰之间,明亮与黑暗的意象并置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冲突与和谐的意象。由此,一种充满张力的画面感,得以强烈地凸现。
节奏上的和谐也充分展示了诗歌的张力,全诗采用aabb韵,十分规则,读起来朗朗上口。本诗共24行,有21行运用了单音节词汇作为脚韵(end rhyme),如“bright”、“night”、“art”、“heart”、“beat”、“feet”、“grasp”、“clasp”等,单音节词尾构成了阳韵,给人坚定有力的听觉意象。前四节描绘了造物主缔造老虎的过程。阳韵的使用,使诗歌读起来铿锵有力,回音持久,震耳不绝,充分表达出了这首诗铁砧般的音乐美,营造了老虎令人毛骨悚然的威慑力量的气氛。诗人惟妙惟肖地借助音韵,塑造了老虎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形象。第五节节奏稍为平缓,有了短暂的平静。诗歌首尾重叠,加上重复这一修辞手法,使诗歌别具一格,颇有遒劲雄浑、气势夺人之势(王守仁:2005:50)。
三、结语
《老虎》这首诗歌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借助威武堂堂、活力四射的老虎歌颂了力量的伟大,感叹自然力的神奇。本文从新批评的角度切入,从诗歌的形式、象征、张力等一些重要的批评范畴着手重新解读这部佳作。通过细读文本,对布莱克《老虎》进行了深层次解读,发现诗歌确实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M.H.艾布拉姆斯著,吴松江等译.文学术语辞典[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守仁.英美文学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施春霞 浙江省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