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人对当代作家史铁生生平的了解和对其作品的阅读感受,我推荐将《老海棠树》选入中学语文课程,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1972年一场大病导致史铁生的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生前不仅坚持与疾病进行顽强地抗争,而且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非常有影响的一个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十分令人敬佩的作家。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蒋子丹)。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二是其作品的朴实性、真实性。史铁生的写作与生命完全交织在一起,文字平易近人,朴实通透,在自身困境中发出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和探求。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壮丽的小说。他的作品,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是紧扣作家的自我境遇和个人心灵深处的体验,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一棵海棠,纪念奶奶;一棵合欢,纪念母亲。在真实的情景中,用朴实无华、亲切真实的语言自然地启迪读者对人生和命运进行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地思考。
三是《老海棠树》的内容、语言、写作技巧等非常适合中学生这个读者团体。作者很善于从现实的琐事里撷取那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达得自然、真实、优美、机智、引人入胜,启发读者不由自主地沿着作者表达的时空脉络、下意识地自省、追忆,阅读时不忍释卷,读毕,仍停留在文章的意境中徘徊。因为作者的语言鲜活、朴实,涉及的人物和事件紧贴现实、贴近生活,丝毫没有做作的成分。
作者的写作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亲切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那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的平淡朴实,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个人感觉这是一个文学家所表达的人生智慧,而不是枯燥的哲学专著,当然,更不是肤浅的廉价文学。
正如他的其他作品一样,在《老海棠树》中,作者触景生情,以宁静、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奶奶的思念。在回忆中作者以景示情,借景喻情,文章按照从春天、夏天到秋天,再到冬天的时间顺序,借助海棠树在四个季节的繁花、浓荫、落叶和枯枝特征,动态地将“我”对奶奶行为的认识过程和感情的深化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文章先写“我”小时候不明白奶奶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地劳作,后来长大了才有所理解,最后写自己对奶奶的怀念,对当年伤害奶奶的言行的痛悔。“老海棠树”是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它是文中时序更替的标志,文中所写的每件事都以它为背景;它是奶奶的象征,在“我”的记忆里与奶奶的形象不能分开;它对刻画奶奶的形象和抒发作者的情感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通过它把作者与奶奶的感情和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清晰地展现出来。文章具有很强的时空感和立体感,内容贴近生活,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对于中学生读者而言,《老海棠树》不仅可以作为写作技巧的典型模版,而且文章内容也具有相当强的感染力。
柴省三,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