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7版第484页)将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王维的五言叙事律诗《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室,归雁入胡天”解释为“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已飞入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无独有偶《新课程·同步导学·语文》七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4版第168页)有一条选择题的说法竟然与之同出一辙。
(1)对这首诗(《使至塞上》)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第二句“属国过居延”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从景物特征来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这里用典流露出了诗人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含在“燕然”两字中。
参考答案是A(“属国过居延”指“过居延属国”)
稍有一些自然常识的人都知道,雁是冬候鸟。雁有灰雁(大雁)、鸿雁、豆雁、黑雁、雪雁、斑头雁、白额雁、小白额雁、红胸黑雁等许多种。由于雁的种类和繁殖地点不一样,生活习性也有差异,所以迁徙的路线也有不同。
大雁的老家在西伯利亚一带,每年秋冬季节,它们成群结队地向南迁飞,飞行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路线由我国东北经过黄河、长江流域,到达福建、广东沿海,甚至远达南洋群岛;另一条路线经由我国内蒙古、青海,到达四川、云南,甚至远至缅甸、印度去越冬。第二年,又长途跋涉地飞返西伯利亚产蛋繁殖。
不仅亚洲的雁如此南北往返地迁徙,欧洲和北美洲的雁群也是这样。每当秋风扫落叶之时,北欧的雁群南迁到非洲,北美的雁群南迁到南美洲;到了第二年春天,再飞返它们的“故乡”。
而有些资料的编写者居然不求甚解,望文生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果语文教师自己就不肯动脑筋思考,只会照本宣科,当然不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辨明真相,结果就只能是以讹传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60页注释④是这样解释的:“属国”古代官名典属国的简称,掌管少数民族事务。这里代指使臣,即作者自己。
《快乐阅读网》也指出,属国:秦汉时官名典属国的简称,诗中指作者本人。当时作者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问得胜将士。
由以上注释可知,“参考答案”的说法(理由)是说不通的。应该是说,将“属国”理解成“附属国”是错误的。
再看“B”答案,“从景物特征来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刘学锴、袁行霈等编箸的《唐诗鉴赏辞典》明确指出:“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由上海市特级教师编写的《熟读古诗二百首》(上海辞书出版社)第83页这样写道:“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快乐阅读网》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因此才有了真实的记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人奉命轻车间从,单独出塞慰问前方将士,经过居延,向塞外飞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他觉得自己好似随风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室”,又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一切景语皆情语”,“单车”、“征蓬”、“归雁”,使人油然而生一股孤寂之感,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特有景象,而且表现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写当中,让读者仔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其渗透字里行间的一种独处情怀。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萧涤非等撰的《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说法也证明了这一点:“征蓬”、“归雁”,是塞上景物,但蓬草飞转在秋天,鸿雁北归在春天,二物实不可得兼。而诗人妙在实物虚写,不受时空限制,意在融注他奉命出使飘泊在外的悲壮情怀。
无论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是从各种书籍的研究结果来说,大雁只能是在春天归来入胡天,而不可能在“秋天”。由此可见“学则须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丁文宏,特级教师,现居江苏扬州。